唐紅 宋捷



摘? 要:新時代育人背景下,將中國園林植物承載的“美好的品格、高潔的情操”等文化信息,通過古詩詞解讀、景觀案例展示等教學手段融入大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在加深學生專業知識認知的同時,對現有思政教育載體進行補充,增強本科教育中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園林植物;文化信息;景觀設計;思政課程;傳統園林藝術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0-0187-0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such as "beautiful character and noble sentiment" carried by Chinese garden plants are brought into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poems and landscape cases. These cultures can deepen students' cogni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mplement the existing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ractice can enhance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garden plants; cultural information; landscape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raditional garden art
基金項目:2019年度甘肅省科學技術廳觀賞植物基金項目“紫斑牡丹胚培養及穴盤育苗技術研究”(1604NKCA053);2020年度甘肅農業大學思政課建設項目“園林植物景觀設計”(2020GSAU-06);2020年度甘肅農業大學研究生重點課程建設項目“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GSAU-ZDKC-2014)
第一作者簡介:唐紅(1969-),女,漢族,山東陽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園林景觀設計及觀賞植物培育。
立德樹人是教育事業的靈魂。在讀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逐漸發展和成熟階段,高校教師有責任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期,在灌輸專業知識的同時立德樹人,通過增強“四個自信”,培養出有教養、有涵養、有學養的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應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體現在各門專業課的教學當中,使專業課思政化,實現育人效果最大化。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園林藝術源遠流長,園林景觀承載了豐富的傳統精神文化。“景面文心”是中國古典園林最典型的特點,強調“園林景觀的文學化、心靈化”,即園林注重意境的營造,將自然景物的特征比附于人們的道德情操,使景物的造型風格給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義給人以聯想認識,環境氣氛給人以意境感受。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觀賞植物作為重要的造園材料,經過長期積淀而形成了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成為中華美德的物質載體,承載了造園者豐富的情感及情操,從而寄予景觀的文化性,傳達了文化信息。
一? 園林植物文化信息中的品格傳達
中國古典園林在造園之初,對植物的鑒賞不僅停留在色彩、姿態、香味等引起的感觀愉悅上,更注重其文化的象征內涵[1]。中國園林在長達2 000年的歷史沉淀中,形成了植物特定的象征寓意,早期《衛風·淇奧》中“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以淇園之竹茂盛青翠比擬君子文質彬彬[2];屈原的《橘頌》將人的秉德無私、獨立不遷的美好品質賦予橘樹,橘樹的形象成為詩人用以激勵自己堅守節操的榜樣[3]。植物不僅是自然之物,更是表現哲理與啟迪智慧的載體,而對植物美的欣賞則成為修身養性、培養情操的手段,花木成為人們賦予豐富文化信息的載體,及托物言志時使用的媒介。
古人把植物的自然形態跟人的道德追求相聯系,或依照自然生態習性賦予植物品質象征,不同的園林植物傳達了多樣的文化信息(表1),其寓意可化分為吉祥寓意和品格寓意兩大類。吉祥寓意通常借助植物名稱的諧音及形態,寄予人們期望美好生活的愿望,如牡丹被視為“富貴花”,常與玉蘭、海棠、桂花搭配在一起,寓意“金玉滿堂”。品格寓意則根據觀賞植物的象征性賦予不同的品格,如,蘭因有王者香而被賦予高士的品格[4];丁香、桂、含笑和茉莉等因其特殊的芬芳而被比做麗珠佳人;松、竹、梅被稱之為“歲寒三友”,表示經得起嚴酷環境的考驗,具有堅貞節操的人格[5]。造園者將載有文化內涵的植物配置于園林中,以物喻人,表明心智抱負。
二? 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教學中立德樹人
在教學環節中通過“引證古代詩、詞、散文、故事激發共鳴”“植物景觀實例講解”“設計實操踐行”三種漸進教學方法,貫徹、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一)? 引證相關園林植物的詩、詞、散文,挖掘德育因素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涉及觀賞植物的分類、生態學特征、觀賞特性、園林應用及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等內容。自然界中諸多植物學現象是我國古代文學家吟詩作賦的靈感來源,寫下了諸多千古佳句。這些古詩詞中保留有大量的對植物形態、生態、用途、意象的描述,用于教學可加深基礎知識的認知;同時,可充分利用古詩文中傳達的植物寓意及文化信息,結合教學內容,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古詩詞、散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粹,是被廣泛接受的藝術形式,其本身具有教化功能,提供了善惡、真假、好壞等價值判斷標準,以及審美觀、正義觀、是非觀、羞恥觀等思想觀念[6]。因此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中,以描寫園林植物的優秀、經典古詩文為教育手段,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同時把中華文明傳統介紹給學生,建立起文化認同感和相應的文化自信,使古詩文成為立德樹人教育的良好素材。
由此,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中,針對相應的教學環節和知識內容,通過“詩詞精解”和“詩詞陳展”兩種教學方式,擴展知識面、深化知識層次、加強教學印象,并從中引導思政教育,強化學效果。“詩詞精解”以教師為主導,“詩詞陳展”則可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由學生收集相關詩詞斷句,討論、解讀植物景觀傳達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1? 相關傳統觀賞植物的詩詞陳展
園林與古詩詞彼此相輔相成。中國古詩詞把自然界中的星光日月、大山河川、洲渚漁浦、柳溪歸牧、小橋流水、風雨歸舟和秋江煙泊等景象作為主要描寫對象,并將思想感情注入到自然景物中,散發出明確的思想情感美。同時,古詩詞的內容美、形式美、意境美,是園林景觀設計的靈感源泉和美學借鑒,園林景觀是古詩詞的場景再現和具體寫實。詩詞對園林植物營造意境的影響,體現在通過梅、竹、柳等植物蘊含的文化信息傳達特定的情感。以詩入境,托物言志,詩詞與植物相互融合,營造出詩意的園林意境,表現出文士高潔的人格形象。
1)松柏意象。松柏是意象應用最早的植物,先秦時期就有記載[7]。松柏高大挺拔、枝干堅勁、經寒不衰,被賦予“堅韌不拔,傲然不屈,正氣高潔”的人格內涵,形象鮮明,意境高遠。相關舉例見表2。
2)梅花意象。梅花風姿高雅、玉骨冰肌、沖寒斗雪,古人以踏雪賞梅為高尚情趣,著有“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等詩句。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敢為人先、鋼筋鐵骨、不畏權貴、堅貞高潔、不怕打擊挫折的君子品格。相關舉例見表3。
3)竹意象。竹是中華美德的物化載體,為正直謙虛、高風亮節的象征。我國東自臺灣西至西藏,南起海南島、北迄黃河流域,都有竹分布[8]。竹在中國種植歷史悠久、應用廣泛,以其繁多的品種、優美的姿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古典園林中不可缺少的景觀元素。相關的舉例見表4。
4)蘭花意象。蘭花是中國傳統花卉,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外在的審美特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象于先秦儒學著作中即有體現,《孔子家語·在厄》中:“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渭貧困而改節”[9],為蘭花作為君子“甘愿與草為伍,淡泊名利,不畏孤寂,堅韌、剛毅氣質”的人格象征打下了基礎。相關舉例見表5。
5)蓮意象。蓮花是我國傳統名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品格高尚、純凈美好的寓意。相關舉例見表6。
以上僅為我國傳統園林中應用到的部分代表性觀賞植物,還有菊、桂、杜鵑等諸多種類。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305首詩篇提到了共計132種植物[10]。迄于清代,前人留下的詠誦樹木、花卉的詩詞多于3萬首[11]。這些詩詞富含古人對地理、生態、環境、植物、動物,以及醫學、農學等知識的描述,其中不乏托物言志、宣揚正能量的內容,可滿足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全過程的立德樹人教學。同時,通過課堂傳授雋永優美的詩詞文化,既增添了課堂情趣,又可建立學生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在教學方法上,既要正面傳授,還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課后作業、翻轉課堂等方法,依據應用的觀賞植物種類及其場地意境,查閱、應用相應的古詩詞,可提高學生對園林植物的認知程度,激發對景觀設計的興趣。
2? 詩詞精解
古詩詞的創作靈感來源于生活經歷,其背后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傳記,同樣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在教學中通過詩詞精解及歷史事件陳述,以加深學生的認知力度。以菊花為例,精解詩詞如下。
1)陶淵明愛菊。詩作:“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引申的歷史人物:陶淵明(約365—427年),東晉末到劉宋初的杰出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放棄追求功名利祿,八十天便棄職而去歸隱田園,鑄就了真率恬淡、委運大化的君子人格典范。世人皆知陶淵明偏愛菊花,即賦予菊花“陶淵明”品格,使菊花有了“花中隱士”的美稱。
2)黃巢賦菊花。效果良好的思政教育方式,應該正面引導與反面警示教育相結合。如,將唐代黃巢的詩《不第后賦菊》作為教學的反面例子:“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引申的歷史事件:黃巢生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是位落魄秀才,多次參加科舉,屢試不第,憤而寫下此詩。黃巢生性爭強斗狠,孤高冷傲,以菊花自喻,體現了卓爾不群、獨占鰲頭的決心。此詩流露出豪氣加怨氣,暗藏霸氣與殺氣。曾經輝煌的唐王朝國勢衰微,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黃巢扯起大旗,烽火燒遍半個中國,殺入長安,建立了大齊政權,建元金統。但他所為殘暴,到處殺害無辜百姓,于884年被唐將圍剿、兵敗,遂自殺。
通過精解的古詩及其背后的人物、事件,加深學生對其承載的植物文化的認知,升華其應用場地的意境,同時提高自我精神境界。
(二)? 利用植物文化營造意境的景觀實例
中國古典園林通過景觀的塑造,表達了造園家的審美心理和精神情感,化無形為有形,使景觀呈現意境之美。其中,將富含文化信息的園林植物點綴于庭院之中、池塘之上,烘托出環境的人文氛圍[12]。明代陸紹珩在《醉古堂劍掃》中說:“栽花種草全憑詩格取裁”,言明院中配置植物要符合詩情、有文化氣息。因此,分析造景場地的文化與承載,通過藝術的栽植手法,合理搭配園林植物,形成場地的主題氣質。
1? 做空間基調樹種,烘托整體環境氛圍
紀念性公園及宗教園林環境,遍植形端、壽長的松柏于陵墓、寺廟等建筑周圍,作為基調樹種,烘托莊嚴肅穆的環境氛圍。如,始建于明代古都北京的地壇公園,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園內柏樹成林。《周禮》中規定祭社神之要植樹(稱社樹),“尊而識之,使民望即見敬之”,后來在祭壇中植柏、松、栗樹相沿成習[13]。清初詩人施閏章作詩“崇墉柏帶青霜氣,方澤波含明月光”,描述地壇日出前舉行祭祀時,站在壇上遠見古柏森然,樹冠與藍天相接融于大地,莊嚴神圣[14]。又如,在校園環境中栽植竹類以營造儒雅的人文意境,表達高潔、正直、賢能的人文情懷。利用桃、李等秋季觀果植物,營造桃李滿天下、碩果累累、豐盈收獲的校園意境。現代城市園林建設中,常優先使用當地歷史悠長的鄉土樹種,形成地域景觀特色,對弘揚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并選擇特定植物作為市花、市樹,使之成為城市標志,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懷。
2? 做環境的主調樹種,突出景點的主題
中國園林常以植物為媒介,做景點、景物周圍環境的主調樹種,景語即情語,移情敘事,體現造園者所寄予景物的意境。如,古典園林將某種植物種植在建筑周圍,以該植物為建筑和庭院命名。如,蘇州拙政園中的“遠香堂”“荷風四面亭”“芙蓉榭”皆以荷花為主景;“蘭雪堂”及“雪香云蔚亭”院內種植的梅林凌寒綻放。留園中“聞木樨香軒”院內種植桂花。怡園拜石軒南院,遍植竹、柏、山茶,又稱歲寒草廬。居者、游者由觀景、聽名,體會主景植物傳達的境語,進而尋游心太玄,領會景點的主題思想。亦如濟南國際園博會中的武漢園,以“屈原”為主題營造楚式園林特色,選用《離騷》里出現的植物玉蘭、菖蒲、荷花等香草、香木,體現詩人堅貞不渝的美德,呼應了展園的主題表達。
3? 做雕塑、小品、建筑的背景樹,營造景物表達的意境
背景樹對園林小品起著烘托意境、點明氛圍的重要作用。如,松柏類植物常被用作雕塑(名人、紀念事件)及園林小品的背景,成都浣花溪公園中388 m長的詩歌大道兩邊,布設松柏樹叢作為25位歷代著名詩人雕像的背景,整齊的樹姿、深邃的綠色,映襯出白色大理石雕像的雄偉、肅穆,烘托出中國古文化的厚重。
(三)? 景觀設計實踐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不僅要學習還需傳承。中國傳統植物文化是一個時代的概念,現代城市園林普遍缺少這一深層的文化底蘊[15]。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應注重融入植物文化,使植物景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時代背景下的精髓延續,通過景觀設計創造藝術化的文化環境和詩意人生。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的思政教育,不僅體現在理論教學中,還要在各類實踐教學活動中開展,以及通過景觀的方案設計真正將文化以實景的方式落實到現代環境建設中。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的實踐教學中,以“環境主題植物文化”“地域鄉土植物文化”為主題布置景觀設計作業,引導學生學習文化、應用文化、傳播文化,在此過程中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三? 結束語
綜上,中國園林植物中富含的精神文化內涵,反映了中國文人和大眾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追求,也是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珍貴資源。通過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深入挖掘其中的生存智慧及思想品格,授業、育人,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專業精英和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 陳巍.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內涵的美學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1,17(1):65-69.
[2] 陶娟.《詩經·衛風·淇奧》對中國文人的影響[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35(7):83-85.
[3] 李醍.從《橘頌》看屈原的思想品格[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1):23-24.
[4] 周建忠.蘭花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的文化傳統(上)[J].廉政文化研究,2011,2(2):86-94.
[5] 吳企明.“歲寒三友圖”的形象創造和文化意蘊[J].古典文學知識,2019(1):79-82.
[6] 張敏,劉峻杉.在基礎教育中培養“文化感知”和喚醒“文化自覺”[J].基礎教育,2021,18(4):62-69.
[7] 曾萍.關于我國古代文學松柏題材和意象的分析[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6,33(3):94-95,99.
[8] 梁泰然.中國竹林區劃[J].河南農學院科技通訊,1978(1):96-123.
[9] 代俊鳳.花中四君子在國畫中的文化象征[J].美與時代(中),2015(2):36-37.
[10] 耿慶菊.《詩經》植物意象研究[J].北方文學,2018(15):53-54.
[11] 林墨飛,唐建.中外園林史[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21.
[12] 郭珊珊.植物景觀設計在風景園林中的應用研究[J].河南農業,2021(14):34-35.
[13] 陳哲.祭祀文化與《說文解字·示部》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14] 潘斌.經學·禮學與中國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
[15] 曾翔春,秦華,朱玲.中國傳統園林植物造景手法及其在現代園林中的應用[J].南方農業(園林花卉版),2009,3(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