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 青 甘肅省酒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編者按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于2022 年1 月1 日起施行。本刊特開設“家教沙龍”欄目,旨在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助力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用正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教育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的品行和習慣。欄目從2022 年第1 期開始,為家長搭建一個家庭教育經驗交流的互動平臺,邀請家長、青少年、教師、專家,以此為契機,交流看法、分享經驗,讓更多的家長有所感悟,實現與孩子的共同成長。本欄目還將陸續圍繞家長關注的話題組織展開討論,從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入手,幫助化解家庭矛盾,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什么是愛?我們愛自己的孩子嗎?”作為母親,我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作為常年從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我,也和很多家長探討過這個問題。
有的家長說:“我掙錢都是為了他(她)”“我忙里忙外為了他(她)”“為了他(她),我放棄了工作的機會”“為了他(她),我努力學習家庭教育的方法”……所以,我們是愛自己的孩子的。
很多家長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愛的內涵:愛是付出。付出,是表達愛的第一步,也有家長付出了很多,可孩子仍然感受不到愛,怎么辦?
一個心理試驗,過程很殘忍,卻啟發了很多家長——哈洛的恒河猴試驗。恒河猴擁有與人類高度相似的基因,哈洛認為這樣的試驗結果會更加令人信服。哈洛讓新生的嬰猴同母親分離,他為小猴設計了兩位猴子“媽媽”,一個是身體用鐵絲圍成的“媽媽”,中間掛個奶瓶,能給小猴子提供奶水;另一個“媽媽”是絨布做成的,非常柔軟,但是沒有奶水。如果說“有奶就是娘”,小猴應該跟鐵絲媽媽親,畢竟鐵絲媽媽能給予它生活的物質保障,但試驗結果恰恰相反:小猴看到兩個“媽媽”時,第一時間撲到了絨布媽媽懷里,緊緊抱著它。只有餓的時候才到鐵絲媽媽那里,喝完奶馬上返回絨布媽媽身邊。甚至,它寧愿不喝奶,都不愿離開絨布媽媽。
這足以表明,就算是動物,對親密關系的需求也是大于食物的需求。如果把給小猴子的奶水類比家長對孩子的辛勤付出,那么對于孩子來講,得到來自家人的溫暖更加重要;如果,家長的辛勤付出是為孩子提供了“物質之愛”的話,給予孩子內心的溫暖就相當于“精神之愛”。
這項試驗給我們的啟發是:比起物質給予,給孩子足夠的愛撫、陪伴、關心、鼓勵,更加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父母的愛是孩子健康且成功的底氣!”
如何培養健康的親子之愛,讓孩子在愛的底色里,慢慢長大呢?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之愛的方式,其實很簡單——用最直接、最有力量的話語和行動向孩子表達愛意,正如歌曲所唱的一樣:“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夸夸我……”
我經常對孩子說:“寶貝,我愛你。”但有時我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便會氣鼓鼓地看著我故意說:“我不愛你。”我回應他:“你是媽媽的寶貝,你不愛我,我也愛你呀!”孩子能從中感受到媽媽的愛很堅定,永遠在。接下來,孩子會逐漸愿意對我敞開心扉,這時,正是給孩子做心理建設的好時機。我告訴他:媽媽為什么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應該怎么去做,媽媽希望他怎樣做等。不要小看這樣的談話,這是在引導他建立自己的行為認知,打造正確的價值觀。
有時候,孩子面對家長的阻止會采取哭鬧等方法對抗,我們該怎么辦?比如,約定好玩手機的時長已經超過了,但孩子還是不愿意放下手機,家長一旦把手機搶走,他(她)就哭。其實,哭鬧屬于正常的情緒宣泄,是被允許的,但要注意,家長動輒打罵孩子是不對的。可以溫柔耐心地陪著他(她),摸摸他(她)的胳膊或后背,引導他(她)轉移注意力。等孩子不哭了,再告訴他(她)長時間玩手機的壞處,以及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孩子更愿意直接看到、聽到來自父母的關心與支持。青春期的孩子其實非常渴望父母的關愛,但由于其意志力、理解力、判斷力、控制力等方面仍然處于發展階段,如果父母不能直接表達愛意的話,孩子往往會產生較大的落差感,以為父母的關愛變少了。
定期召開“家庭會議”是營造家庭良好氛圍,實現家人之間深入交流的好方法。
會議可以分為3 個步驟:
第一步:輪流表達對其他家庭成員的認可和欣賞。我們為家庭做的事情,有很多是單調重復的,時間一長,就變成了“默默付出”。如果聽到家人的認可和鼓勵,會讓我們更有動力為家庭付出,并做得更好。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肯定與鼓勵,可以講講他們的優點與閃光點,有助于孩子繼續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二步:家庭成員分別聊聊自己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近況,遇到什么問題,要怎樣處理等。有效的家庭溝通能夠提升家庭的凝聚力,溝通時,父母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給予他們自信心,長此以往可以打開孩子的心扉,使家庭關系更和睦。
第三步:談談每個人近期的目標是什么,相互之間加油打氣,表達愛與關心。家人之間,有什么期待和要求,也可以講一講。如果因為某些復雜問題,需要開展家庭會議解決問題,可以請專業心理咨詢師或家庭教育指導師輔助開展。
此外,進行親子游戲、家庭聚餐、旅游、家庭讀書會等活動,也是陪伴家人的好方法。
有位高三學生,在心理咨詢室哭得特別傷心,他說他已經3 年沒有見到他的媽媽了……大人之間的矛盾卻拿孩子做籌碼,比如禁止孩子與其他家人見面,在孩子面前說其他家人的壞話等。這種做法不僅破壞家庭氛圍,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從小缺乏親情呵護的孩子,像只找不到家的小鳥一樣,讓人心疼,缺失家庭安全感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巨大的隱痛。
有的家長習慣對孩子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忌。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家長都需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孩子想做好某件事,但達不到內心期待的時候,情緒是焦慮的,這時候,家長和老師要反復鼓勵孩子:“靜下心來繼續練習,你一定行的!”
“你真笨!”之類的語言,在教育心理學當中,叫做“貼標簽”。反復給孩子貼“笨”的標簽,非常不利于其健康成長。同樣,也不要給孩子貼“膽小”“小氣”“自私”“調皮”的標簽。相反,在孩子自信心不足的時候,你要幫助他(她)看到自己的優點,及時貼一些積極的標簽,比如:“你剛才做樂高積木的時候,特別專注,像個搞研究的科學家。”“你的這個主意很不錯。”“今天你一回家就開始讀英語啦!自覺學習的行為很好,你讀英語的聲音很好聽。”“你能理解媽媽,真是個善解人意的孩子。”……讓孩子看到,他(她)雖然不是完美的,但是父母仍然能看到他(她)的優點和潛能。
鮑鮑有一天上學的時候,非要穿一件還濕噠噠的紅色襯衣,媽媽不同意。然后,鮑鮑腦子里的“小惡魔”對他說:“來,現在去鬧、去喊、去哭,你媽媽最后一定會同意的。”但另外一個“小天使”卻對他說:“鮑鮑,你現在可以告訴媽媽你的感受,表達你特別喜歡那件紅色襯衣,然后,問媽媽有沒有辦法,可以讓它快點干。”鮑鮑思索一番后,選了第二種方法。媽媽發現孩子沒有哭鬧,而是問她:“媽媽那件襯衣怎么能夠快點干?我真的很喜歡它。”媽媽馬上共情到孩子的感受,并正視了鮑鮑的需求,說:“那我拿吹風機把它吹干吧!可是,我吹它的話,就沒有時間給你做早餐啦。”鮑鮑說:“沒關系,媽媽,我可以自己解決早餐。”
有家長說:我對孩子講道理,但孩子就是不聽,是什么原因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你在不了解孩子當下真實的想法和狀態的時候,就想當然地給孩子講道理。
一個心理學效應,叫作“霍桑效應”。霍桑是一位資本家,手下有很多工廠。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他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人待遇,但依舊收效甚微。于是,他請來心理學團隊幫忙。心理學工作人員走訪調查之后,建議霍桑在每一個部門安排一間辦公室。不久后,霍桑工廠的生產效率明顯提升。原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和每位員工溝通,溝通中,主要負責聽取員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感受,并把聽到的記錄下來。每個人都愿意被聽到、被理解。所以,在進行溝通時,比起怎樣說,我們更需要先聽一聽,看見他(她)當下的想法、情緒。這樣才能為接下來的深度溝通打開通道。

一位高中生的媽媽,工作、生活能力都很強,丈夫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自己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不暢,加上疫情期間,兩人居家隔離,沖突不斷。她說,有時候,孩子像是在故意跟她作對,覺得媽媽就應該做飯、做家務,不用考慮媽媽的感受。我在電話里安慰了這位媽媽的情緒,告訴她應該怎么跟孩子溝通。第二天,這位媽媽說:“溝通沒有用,我倆又爆發了一頓爭吵。”
我幫這位媽媽穩定了一下情緒,詢問她溝通的具體過程。她詳細地告訴了我,是如何聽孩子講話的,對孩子講了什么。當她對孩子說“我愛你”的時候,孩子怒懟道:“你愛我?你愛我會……(隱私保護)!”說完很生氣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我請這位媽媽把孩子怒懟她的話寫在紙上,和她一起分析,除了表達憤怒與不滿,這些話里還蘊含了哪些訴求。最后這位媽媽發現:自己需要給孩子一些解釋。長久以來,這位媽媽忙于工作和生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很少放松下來給他溫暖。于是,在我們的共同準備下,他們進行了多次溝通,媽媽也試著放松和改變。比起之前的對抗與隔閡,這樣的溝通確實很有效果。訴求被聽到了,溝通的渠道就會慢慢順暢起來。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育幸福的人。作為個體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家庭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在當今社會,家庭教育如何回歸樸素的“愛”的本質,是需要科學引導和經驗積累的。無論生活方式如何變革,人本能的情感聯結需要被重視和維護,這是每個人追求幸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