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紅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醫院

頸椎病,是指頸椎及其關節、韌帶、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引起脊髓、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等鄰近組織受累而出現的一系列癥狀。對于頸椎病大家并不陌生,多認為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然而近年來發病年齡越來越趨于年輕化,青少年頸椎病的發病比例逐年上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而青少年頸椎病的有效防治應引起足夠重視。
隨著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不斷普及,青少年學習壓力變大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的坐臥姿勢與不良的生活習慣,使得青少年低頭時間不斷延長,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和頸椎不穩,進而造成頸、肩部肌肉酸脹、疼痛,局部肌肉痙攣,甚至引起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頸、肩部體格檢查可見頸、肩、背部的肌張力增高,可觸及條索狀硬物,頸椎棘突旁、棘突下、肩胛骨內側出現壓痛。在影像學檢查方面,頸椎病的X 線征象主要表現為頸椎骨質增生、鉤椎關節增生退變、韌帶鈣化、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等,但這些在中老年頸椎病中常見。青少年頸椎病主要以單純的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反弓為早期診斷的重要指征,發展嚴重則會引起頸椎失穩及單一或少數椎體的骨質增生,對診斷青少年頸椎病具有重要意義。在頸椎病的分型中,青少年頸椎病主要以頸型、椎動脈型多見。
青少年頸椎病在中醫來看屬于“痹證”范疇。《素問·痹論》中描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中醫認為人體感受風寒濕邪,會導致氣血運行緩慢,經絡不通,筋脈失養,不通則痛,表現為肌肉酸痛、強直及屈伸不利。氣血不和,清竅失養,會導致眩暈、頭痛。寒為陰邪,易傷陽氣,而陽虛體質更易受寒邪,引起發病。又《素問·宣明五氣篇》中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由此可見,久坐、久視、久臥等不良生活習慣會引發肌肉松弛無力。如低頭伏案時間過久,使頸后肌群和韌帶長時間處于應力牽拉狀態,加之肌肉收縮無力,久而久之會使頸椎生理曲度發生變直、反弓等改變,引起生物力學失衡,出現頸椎不穩,進而引起上述頸肩部不適癥狀。從中醫角度來看青少年頸椎病,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
中醫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醫診病注重治病求本、辨證論治。由于中醫療法具有毒副作用小、無痛苦、效果佳的優點,因此中醫在諸多治療中凸顯特色,越來越受推崇。青少年頸椎病的中醫治療主要包括中藥內服與外敷、艾灸、中藥穴位貼敷、推拿、針灸等,這些治療方法能起到調和氣血、通經止痛的作用,臨床療效顯著。中醫經典名方葛根湯具有疏風散寒、解肌止痛、舒筋解痙的作用,方中葛根解肌善治項背部疼痛,桂枝溫通經脈,白芍補血養肝、緩急止痛,臨證再加減配伍當歸、紅花、川芎等養血、活血、化瘀之品,調理氣機,通經止痛。在中藥外用方面可以選擇桑枝、姜黃、紅花、赤芍、葛根、伸筋草、威靈仙、當歸、川芎、雞血藤、丹參等制作的中藥袋加熱后外敷,達到活血、通經、止痛的作用;中藥熱敷操作簡便、安全,適合青少年居家應用。穴位貼敷是應用一些活血化瘀、散寒通經的中藥研粉調成糊狀,直接貼敷于皮膚穴位,直達病所。艾灸是利用灸火的熱力和藥物的效力,對病變部位起到溫經散寒、行氣活血作用;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大椎穴、肩井穴、肩中俞、肩外俞、風府穴、風池穴等。推拿治療是通過點、按、揉、捏、撥、推等理筋手法,作用于頸肩部肌肉,松解局部肌肉僵硬,解除肌肉痙攣,緩解頭暈、頭痛癥狀;穴位可選擇風池、風府、印堂、攢竹、太陽、大椎、肩井、天宗、秉風等。針刺治療主要根據疼痛部位所屬經絡予以辨證選穴,《證治準繩》中寫道:“頸項強急之證,多由邪客三陽經也,寒搏則筋急,風搏則筋弛”,指出項痹之癥多由外邪侵襲足太陽、足少陽經脈所致,由于寒性收引,故常出現頸項強直疼痛,針灸對于緩解疼痛效果顯著。

中醫“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治疾病的策略,是我國遵守“預防為主”工作方針最早的學術思想源頭。疾病重在預防,青少年正處于發育階段,可塑性強,因而對青少年頸椎病的早期干預尤顯重要,要堅持早期預防為主。日常生活中糾正頸椎曲度異常,改善頸椎病癥狀,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入手:第一,保持正確的坐姿。當坐在椅子上時,應使雙腳平放在地面上,膝蓋與臀部在一個高度,背部挺直正坐,頭部不要側歪,不要長時間低頭、長時間伏案、長時間久坐。避免同一姿勢時間過久,坐姿40 分鐘至1 小時要起身并活動頸肩部肌肉。第二,進行體育功能鍛煉。功能鍛煉能有效預防和緩解頸椎病疼痛。推薦做頸肩操。方法:向前低頭、向后仰頭、頭向左側拉伸、頭向右側拉伸,每個動作要緩慢,做到不能再繼續的位置,停留10 秒。聳肩至極限再緩慢放下,緩慢由前向后旋轉肩關節。以上每個動作重復10 次左右,每天2~3 次。還可以選擇游泳、放風箏、打羽毛球等鍛煉,加強頸部肌肉力量,改善頸肩部疼痛。第三,要注意睡姿和枕頭高度。枕頭的高度以自己的一拳高為基準,不能不枕或枕過高的枕頭,建議使用凹槽枕,即頸部、枕下位置高于頂部位置的枕頭,以順應頸椎的生理曲度。第四,要注意頸肩部保暖。頸肩部長期受寒涼刺激,會引起頸肩部肌肉血液循環減慢,氣血運行不暢,即中醫所講“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出現頸肩部肌肉僵硬疼痛。在寒冷季節可以穿高領毛衣、頸部圍圍巾保護頸部免于風寒侵入。在夏季毛孔張開,腠理松弛,應忌汗出當風,以免虛邪賊風侵入機體。第五,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過大壓力及焦慮、抑郁等情緒會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肝屬木,主藏血、主風、主筋,脾屬土,主運化、主濕、主肌肉,肝脾功能失常,會導致氣血不調、肌肉筋脈失養,引起肌肉疼痛,而疼痛又進而增加青少年不良情緒,導致疼痛加重、眩暈、頭痛等癥狀,形成惡性循環。因此保持心理健康對預防青少年頸椎病非常重要。
綜上所述,青少年頸椎病發病率的逐年增加與長時間不當姿勢使用手機、電腦及伏案學習、缺乏活動鍛煉、不良生活習慣、不良情緒有關。長時間低頭導致頸椎長期處于被迫過度屈曲狀態,日久引起頸部肌肉韌帶痙攣、松弛,頸椎不穩,出現頸肩部酸脹疼痛,重者出現頭痛、眩暈、惡心等癥狀,影響學習與生活。對于青少年頸椎病,需要醫療機構、學校、家庭共同管理,必須引起足夠重視。中醫講“治病求本”,要使青少年養成良好習慣,加強自我保健、自我監督意識,預防青少年頸椎病的發作,更好地維護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