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宜婷 賈莉敏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
當我們的心跳不再像鐘擺一樣穩定,而是突然有了額外的跳動,我們可能會感到驚慌不安。這種額外的心跳可能發生了一種心律失常,被稱為早搏。異常跳動如起源于心房,叫作房性早搏;如起源于心室,叫作室性早搏。
青少年時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也是許多人第一次注意到心臟跳動異常的時期。但其實不必過分擔心,早搏在許多人身上是常見且無害的。在這篇科普文章中,我們將介紹室性早搏的相關知識,以幫助青少年和家長了解并管理它。
正常的心跳是由心臟的竇房結啟動并控制,當額外的心室電沖動提前觸發并帶動了一次心跳,即發生了室性早搏,又被稱為室性期前收縮,俗稱“間歇”。室性早搏提前于正常心跳發生,這一跳脫離了竇房結對心臟的控制,之后會有一段長的停頓等待竇房結的再次統領,這段停頓稱代償間歇。
如果感覺心臟漏跳,那很可能是發生了室性早搏。實際上,漏跳并不意味著停止跳動,而是室性早搏比正常的竇性搏動提前到來,緊隨其后的代償間歇會使下一次正常的心跳搏動更有力。
室性早搏的分類:室性早搏可單獨或重復發生,連續二個室性早搏被稱為雙胞胎(成對室早);連續三個被稱為三胞胎;三次及以上的連續室性早搏發作被歸類為預后糟糕的室性心動過速。當室性早搏與正常的心率交替出現,被稱為二聯律;如每三次心跳含一個室性早搏被稱為三聯律。
室性早搏的癥狀變異度很大,大多青少年和兒童發生時無明顯不適感,僅體檢時發現。當室性早搏發生時,由于早跳的發生和之后的停頓、以及恢復后更有力的下一次跳動,會產生漏跳感、強有力的心跳所致的心悸,甚至瞬間急跳。
此外,室性早搏提前帶動一次心室收縮,縮短了心室在舒張期血充盈時間。這可能導致心腔內儲備血量不足,進而影響心臟在收縮期的血液排出量。這種血液排出量的下降可能會影響到心臟、腦部甚至肌肉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一系列癥狀,如胸悶胸痛和頭暈乏力等。
室性早搏有無癥狀及癥狀的輕重程度并不取決于早搏的數量,不同的個體對室性早搏的感知和反應可能存在差異。有些孩子可能對較少的早搏就有明顯的感知,而某些孩子可能經歷了頻繁發作仍然沒有感知。
室性早搏是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身體健康的青少年無任何誘因發生早搏的現象并不少見,多為良性。室性早搏在嬰兒期常見,兒童早期發生率下降,青春期后發生又呈上升趨勢。
不必過度擔心的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本身不代表有病或病情輕重,即使長期存在,大多孩子也會很健康,因此也不是獨立危險因素。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并不會出現任何自覺癥狀,這往往不需要特殊治療,或許過一段時間就消失了,他們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心臟發生了早搏。對于身體健康,即無器質性心臟病的青少年,大多數情況下室性早搏不會對日常生活、運動和生長發育產生任何影響。若無明顯癥狀,最佳治療是不干預。這意味著他們可以繼續參與體育活動、進行日常的學習和玩耍,而無需過分擔心。此外,即使在24 小時動態心電圖記錄中顯示出10 000~20 000 多次的早搏,并沒有任何癥狀的,仍然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節奏,但需要定期找心內科醫生復查,評估心臟結構是否發生了變化,如發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需要重視的室性早搏: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室性早搏可能需要進一步的關注和治療。如果青少年有其他心臟問題或者癥狀明顯,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進一步的評估。此外,個別青少年可能對室性早搏產生焦慮或擔憂,這時可以尋求醫生的建議以獲得心理支持和安慰。通常醫生會首先確定室性早搏是否合并了心臟器質性疾病,并尋找可能存在的致病因素;進一步會通過動態心電圖檢查評價室性早搏發生的頻率(占24 小時總心搏比例)、早搏的形態起源以及發生的時相等來推測其潛在的危害。如果被診斷為有器質性心臟病(如先天性心臟病、遺傳性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和病毒性心肌炎等)合并室性早搏,應積極治療原發心臟病,而不專治早搏。室性早搏是否需要用射頻治療,一定要慎重評估。如發作每天數千次伴隨癥狀,或數萬次并嘗試藥物治療無效時,經導管射頻消融術可能有效。研究發現射頻消融手術已被證明可逆轉頻發室性早搏導致的心肌病。

發育與成長因素。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高峰,身體經歷許多生理變化,尤其激素水平變化可能對心臟節律產生一定影響。特別是女生在月經周期中激素水平的波動可能與室性早搏的發生有關。此外,當青少年面臨學業壓力、校園內社交壓力以及家庭問題時,長期處于高壓力狀態和焦慮情緒下更容易發生室性早搏。
某些物質對青少年的心臟節律可能產生影響。咖啡因、可可、能量飲料、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質以及某些抗抑郁藥物和抗心律失常藥物等可能觸發或加重室性早搏。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飲酒和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可能增加室性早搏的風險。
發熱、感染和肥胖等均可能誘發室性早搏。當劇烈運動時可能會發生室性早搏,但對于某些心臟結構異常或有基礎心臟病的青少年來說,劇烈運動可能增加心臟發病的風險,因此建議在進行高強度運動前接受醫生的評估。
隨著智能手機和手表等可穿戴心電監測設備的普及,家庭中監測心臟健康變得更加簡便易行。這些設備通常能夠記錄單一導聯的心律,但不能替代專業的十二導聯心電圖。可穿戴心電監測對于室性早搏、心房顫動等常見的心律失常識別度較為準確。然而,可穿戴設備仍不能替代專業的醫療建議和診斷,在使用過程中仍然需要保持謹慎。當檢測出心律異常時,尋求專業醫療團隊根據室性早搏情況制訂個性化的治療和隨訪建議,并在此后可通過可穿戴設備監測發作情況。
綜上,青少年發生室性早搏在臨床很常見,癥狀變異度很大。當青少年發生室性早搏后,既無需過度驚慌,也不可置之不理,需要由心內科專科醫生評估室性早搏的情況,結合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制訂個體化治療和隨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