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偉 北京市大興區心康醫院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如何根據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的發展變化特點,運用相關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為當下重要的課題。為此,本欄目針對兒童青少年不同時期的常見心理問題,開設了心理系列講座,在解讀的同時,注重用真實的案例、科學的講解,科普青春期心理知識,讓青少年充分發揮心理潛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失眠、抑郁、焦慮等情緒、心理問題日益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2.8 億人處于抑郁狀態。同時,青少年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增加,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檢出率為10.9%~12.5%。在2020 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中,已經將青少年與老年人、孕產婦和高壓職業從業者并列為抑郁癥的高發人群。
近年來,抑郁癥有明顯的低齡化趨勢。在10~19 歲的青少年群體中,抑郁癥不僅高發,還發生得越來越早,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相較于成年人,青少年的抑郁癥更不容易被發現。由于青少年階段,其心智還在發育中,非常敏感且缺少自我調節,不懂得如何正確釋放自己的情緒,如果不及時干預,容易導致嚴重后果。倘若不及時識別診治,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終生患病率可達15%~20%,成為終生與抑郁癥為伍的“老病患”。
在學校里,學業壓力、人際關系、校園暴力都可能成為青少年抑郁癥的導火索。相較于學校,家庭對抑郁癥的觸發因子更為復雜,家族遺傳、家庭結構、父母人格特征、家庭教養方式等,都對青少年抑郁癥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青春期孩子有情緒起伏是很正常的,但我們一定要重視孩子抑郁的可能性。青少年抑郁很容易被當成是青春期叛逆,習慣性理解成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出現的叛逆、不愿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等。這種誤解往往會加深親子矛盾、家庭沖突,甚至加重孩子的情緒問題。因此,及時發現青少年抑郁的預警信號,盡早找到有效的應對措施,幫助孩子應對抑郁情緒,避免孩子發展成嚴重的情緒障礙尤為重要。
抑郁癥雖然隱蔽性強,但也有一定的跡象。那么,如何辨別青少年的潛在抑郁傾向呢?有以下9 個方面需要重點關注:
1.情緒狀態異常:孩子的情緒變得低落,難以高興起來,容易煩躁、發脾氣,情緒敏感,往往容易在深夜、獨處時哭泣。
2.愛好興趣改變:對新鮮事物沒有興趣,無精打采,樂趣減少,經常有無聊感;或喜歡尋求刺激,做出一些如吸煙、酗酒、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舉動。
3.在校表現發生變化:表現為不愿意上學,學業成績突然變得很糟糕,與人打架或被同學排擠孤立。
4.社交行為不正常:與朋友在一起的時間減少了,喜歡待在自己的房間或者沉迷于網絡世界;對他人的行為敏感,并產生較大的情緒反應。
5.健康狀況變差:容易疲勞,不喜歡運動;出現與生理狀況不匹配的身體不適,如頭痛、胃痛等;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
6.飲食失調:對食物變得很挑剔,或突然有不可抑制的進食沖動,不能享受進食的樂趣,突然吃超量的食物,食后催吐,吐后再吃。
7.睡眠不穩定:難以入睡,或者易醒,睡眠質量差。
8.認知功能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難,學習效率變低,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功課;記憶力下降,不容易記住所學的知識,記住了也容易忘記;做事猶豫不決,即使簡單的選擇也變得很困難。
9.自我評價變低:對過去的錯誤耿耿于懷;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失去活著的意義;不恰當的內疚感,將事情不好的結果過多歸責于自己。
負面情緒往往是抑郁的前導因素。孩子如果出現了負面情緒,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調節這種情緒和心理呢?
第一,減輕壓力,學會放松。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特別是不要總與其他孩子做比較,讓孩子從緊張和壓力中解脫出來。
第二,生活規律,注意運動。運動本身可以改善消極情緒,釋放壓力,家長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運動時間。不能每天作業都寫到半夜,要給孩子休息時間,幫助他提高效率。
第三,鼓勵教育,耐心陪伴。家長要盡量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家長不應該過分干預他們的生活,要把握適當的尺度。平時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要給予鼓勵和關懷,家長的安慰、鼓勵和必要的協助,能夠讓孩子不感到孤單、無助。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負面事件,作為家長要及時發現其情緒的變化并進行疏導,減少負面事件對青少年心理的消極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多與孩子交流,了解他都經歷了什么事,并適當地給孩子提供意見與建議,讓孩子有心理歸屬感。
第四,學會觀察,及時就醫。初、高中時期的青少年因為學業壓力、人際和環境適應問題,很容易觸發抑郁情緒。而11~18 歲正是青少年的青春期階段,所以青少年的青春期恰好和抑郁情緒高發期相重合。青少年患者的早期異常表現常被家長忽視,或認為是青春期叛逆,因此在青春期發育階段,家長要學會觀察與傾聽。抑郁的青少年最需要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正確對待,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睡眠障礙、對未來感到悲觀失望等表現,甚至有自傷、自殺的念頭或行為,就要警惕患有抑郁癥的可能,應當及早就診。這些青少年的異常狀態,在家長眼中,很容易與思想品德、個性問題相混淆。
2021 年,國家教育部對全國政協《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的提案》進行了答復,其中明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首次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對抑郁癥篩查的重視是一個態度,一個起點,建立起一個以青少年為起始,覆蓋預防、篩查、早診、治療的全面心理健康體系,才是最終目的。這一過程并非個人努力可達,需要的是整個群體的共同關注。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只有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健全的人格,才能支撐起青少年豐滿的靈魂,不畏風雨,充滿信心地前行。希望家庭、學校和社會攜起手來,共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