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珍
濟寧市第三人民醫院無痛診療中心 山東 濟寧 272000
女性于十一二歲時即開始步入青春期,以性腺日漸成熟并逐漸出現第二性征為主要特點,女性對性好奇心日漸強烈并且有意識地與異性接近,可能會與異性產生特殊情感或者關系,若女性性知識缺乏或者存在誤區,容易出現早戀、懷孕或者墮胎等現象,對女性生理與心理健康均有損害,故而必須加強青春期性教育,幫助青春期女性充分了解性生理及性心理等相關知識,推動女性與異性之間建立健康且正常的交往關系,互相尊重、和諧共處[1-2]。青春期性教育屬于性生理、性心理與性倫理等融合教育,加強性教育對于維護和改善青春期女性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均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青春期女性133 例,研究時間為2023 年1 月至3 月,探討和分析對青春期女性進行性教育的方法和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133 例青春期女性,年齡12~20 歲,平均年齡(15.23±2.01)歲。
納入標準:①所有研究對象的認知、思維、意識及溝通能力均正常;②具備一定的讀寫能力;③均能夠配合本次研究中的調查。
排除標準:①不能配合完成問卷調查者;②有精神障礙或者智力障礙者;③合并重癥疾病者。
為所有研究對象進行性教育科普。
(1)青春期女性特點分析。與青春期男性相比,青春期女性性生理知識了解更少,由于青春期女性性格靦腆、羞澀,故而很少主動了解性知識,使得其性知識較為匱乏,故而有必要根據青春期女性特有的生理特點與心理特點制定針對性的性教育方案,使青春期女性的性生理、性心理及性道德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2)注重學校教育。學校屬于教育的主體單位,需要在青春期教育上發揮主導作用,根據青春期女性特點進行性知識普及,包括性行為、性觀念及性態度等,教育方法包括自我教育、個體教育、專題講座、同伴交流、討論交流及課堂講授等,幫助青春期女性發現自身問題的普遍性,既能夠豐富其性知識,同時也能夠減輕其焦慮情緒及心理壓力,有利于青春期女性更加客觀地看待青春期出現的生理問題與心理問題,在出現或面臨相關問題時能夠積極克服心理障礙,主動與老師及同學交流,避免問題長期積壓,誘發嚴重的心理問題。通過性教育將性倫理及性道德、性社會學及性生理學知識相結合及性犯罪等知識相結合,促進青少年女性健康成長。
(3)注重家庭教育。與其他教育模式相比,家庭教育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有著非常獨特的優勢,青春期女性生理逐漸發育,第二性征逐漸出現,如外生殖器變化、乳房增大、月經來臨等。部分女性性知識缺乏且沒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容易產生恐慌或者焦慮心理,羞于向周圍人群求助,嚴重者甚至會導致青春期女性出現心理問題或者引發心理疾病。家長作為青春期女性最為親近且值得信賴的人,應及時給予其關愛和支持,選擇正確的性教育方法豐富其性知識,如性教育方面的書本、節目、影視劇等,鼓勵青春期女性提出心中疑問和不解,由家長給予解答,還可針對特殊情況進行示范,使青春期女性通過潛移默化的方法與異性進行溝通和交流。
(4)豐富健康教育形式。通過分發性知識健康教育宣傳冊、引導和鼓勵青春期女性通過微信公眾號、收聽廣播及觀看視頻等形式豐富性知識,同時豐富青春期女性對生殖生理知識與性病傳播疾病知識的認知。
(1)干預前后分別通過分發調查問卷的形式,對針對本次研究對象生殖生理知識知曉情況進行調查,項目包括:月經生理機制、月經周期、通過觀察分泌物檢測生殖道炎癥、下次經前14d 或性興奮后排卵、排卵前體溫突然下降后隨之升高、排卵期易受孕、精卵結合可形成受精卵、精卵于輸卵管結合、子宮為孕育胎兒的部位。
(2)通過問卷調查和對比干預前后研究對象對性病傳播疾病知識知曉情況,包括母嬰傳播、靜脈注射、血液傳播、性行為傳播及間接傳播。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干預后女性對生殖生理知識認知情況明顯優于干預前,干預前后女性對生殖生理知識的知曉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女性生殖生理知識知曉情況對比[n(%)]
干預后女性對性病傳播疾病知識認知情況明顯優于干預前,干預前后女性對女性病傳播疾病知識的知曉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女性性病傳播疾病知識知曉情況對比[n(%)]
青春期為兒童向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體格增長及心智發育的重要時期,青春期教育對青少年日后健康成長與品格形成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性教育是青春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進入青春期后,由于垂體及下丘腦分泌的激素水平顯著增加,導致甲狀腺激素、生長激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分泌增加,體格迅速發育并進入至第二個生長高峰,在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卵巢迅速增長,性激素分泌水平隨之升高并出現第二性征[3-4]。
青春期性意識和性觀念迅速發展,男性和女性傾向于分群活動且活動方式更加符合自身的性別特征,逐漸出現性沖動體驗。隨著年齡增長,青少年對異性可產生強烈的新奇感,對異性日漸敏感,容易產生探索或者嘗試心理,容易出現早戀等現象,因此必須重視青春期性教育[5-6]。
我國在性知識的宣傳教育深度、廣度及宣傳手段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學校教學中生理衛生課關于生理方面的內容涉及較少,且教師在進行講解時常常一帶而過,家庭教育中性教育欠缺等現象普遍存在,故而青少年性知識有待豐富和完善。中國人具有性格內斂、含蓄等特點,避諱在公眾面前談論與性相關的話題,家長極少與子女或者其他孩子談論關于性的問題。性知識缺失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和發育可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少年探索性知識的途徑主要包括自我探索與同伴交流,因此,青春期性教育問題亟待通過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獲得解決。適齡女孩缺乏性保護意識容易出現過早性生活等現象,可導致懷孕率及流產率升高,損害身心健康,會影響正常的生長和發育,也可加重未成年男性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對男女雙方均可造成不良影響。
此次研究中,干預后女性對生殖生理知識認知情況及對性傳播疾病知識認知情況均明顯優于干預前(P <0.05)。國家針對青春期教育有明確規定及具體的事實綱要,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缺乏正規的教學大綱及教材,缺乏專職教師等。第一,培養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落實青春期性教育的關鍵,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與道德素養,才能提高青春期性教育水平。第二,學校應固定青春期性教育課時,將青春期性教育安排進課程表,避免青春期性教育被其他課程擠占。第三,加強學校性教育宣傳,幫助青少年女性了解生殖器官結構與功能,根據女性青春期心理特征實施心理疏導,使其正確認識身體變化和由此產生的心理、情感、情緒問題,強化其性倫理觀念和意識,使其能夠準確判斷性關系,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第四,家庭教育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家長對性知識諱莫如深,或者僅僅簡單地介紹性倫理、性心理知識,如何正確與異性交往等,存在教育內容不豐富和教育程度較淺等局限性。家長應重視對青春期女性進行兩性知識及倫理知識等的講解,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能夠彌補學校共性教育缺失,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教育。
豐富健康教育形式有助于吸引青春期女性的注意力,有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7-8]。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完善性教育健康宣教模式,對受教育年齡段進行詳細劃分,安排和組織學校清晰劃分教學內容,通過問題情境法方式進行性教育,通過豐富有趣的宣教模式進行性知識講授,創新性教育方法和途徑,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針對具體的情景進行討論。通過以上干預方法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兩性交往意識和觀念。
綜上所述,對青春期女性進行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其對性知識的認知度,可幫助青春期女性樹立正確的性觀念,積極正視和解決相關問題,對于促進其健康成長和發育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