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燦爛輝煌。在中華文化的發展長河中,國學經典猶如耀眼的明珠,閃爍其中,令人賞心悅目。它之所以備受大家青睞,是因為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無與倫比的思想內容,深刻影響文化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形成。
作為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開展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同學們了解中華文化發展的悠久歷史,增強大家的文化自信心,感受經典文學的魅力,從中汲取營養,為提高寫作水平筑牢基礎,為提升鑒賞作品能力做好鋪墊。低年級同學由于知識積淀不夠深厚,理解能力有待提升,閱讀國學經典有自己的特點。只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提高閱讀效率。在這里就低年級同學閱讀國學經典的方法進行探究,以期為其高效閱讀國學經典帶來有益的借鑒。
一、了解經典產生的背景,為準確把握經典做好準備
文學作品的形成和發展,跟當時社會的生產關系有必然的聯系,很多經典作品都是社會發展到某一時期的必然產物。先秦兩漢的散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駢體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代表了每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也跟那一時期的社會變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了解國學經典產生的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準確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進而理解作品內容。
比如,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一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思想內容的深刻性和高超的藝術手法,可與宋代著名的大詞人蘇軾、辛棄疾相媲美。她的兩首《如夢令》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尊崇,成為家喻戶曉的絕唱。然而,這兩首詞產生的年代不一樣,其風格也迥然有別。李清照在南渡之前,生活富裕,愛情甜美,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因此,她的前期作品《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圍繞“晚歸”遣詞造句,整首詞展現出樂觀的基調。美酒、美景帶來的是興盡與沉醉,反映的是生活的美好、心境的愉悅。而隨著金兵的入侵,世事變遷,李清照過著流亡生活,丈夫的病逝對她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她的寫作風格發生了變化,感情基調跟前期作品大相徑庭。后期作品《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偏于冷清,用詞比較消極。同為小令,出于同一人之手,作品風格和思想主題截然不同。在開展課外閱讀時如果能準確了解李清照寫作這兩首詞的不同背景,對于同學們準確把握兩首詞的基調,進而準確理解其思想內容有很大幫助。
基于上述認識,了解經典作品的創作背景是深刻理解經典內容的關鍵一環,尤其是那一特殊時期對文學創作產生較大影響的現實背景。
二、品味經典的重點字詞,為正確理解經典掃清障礙
經典是經過社會發展被人們公認的優秀作品,在許多方面超越一般,尤其在遣詞造句上。不同作家的語言風格差別很大,對其作品的理解感悟也應遵循經典作品的特征。特別是那些古典作品,由于跟我們所處的時代相隔甚遠,語言的差異性更加明顯。這就要求同學們在閱讀這些經典作品時,重視對字詞的理解,掃清閱讀中的語言障礙,準確理解內容。比如《木蘭辭》中有這樣一句詩:“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其中的“走”字古今意義差別很大。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慢慢走”,而古代漢語中的意思是“跑”。這樣的詞語屬于“古今異義詞”,只有準確了解什么是“古今異義詞”,才能準確理解古典文學中“走”字的含義。再如,從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節選的《狼》中有這樣一句話:“一狼洞其中。”“洞”在現代漢語中是名詞,是“窟窿、深穴”的意思。在這句話中卻是名詞用作了動詞,譯為“打洞”。這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現象,叫作詞類活用。知道了這些,就會明確“一狼洞其中”的含義是: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語言犀利,風格獨特。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低年級同學在閱讀魯迅的作品時,一定要用心研究其語言特點,準確理解它們,進而準確理解作品。一般來說,反義詞表達的意思截然相反,不可能出現在同一句話中說明同一種情況。比如“忘卻”的意思“擱置、擺脫”,是把曾經留下印象的東西忘掉,不再回憶。“記念”卻是通過各種方式加深印象。一般情況下很少將這兩個詞同時用來說明一件事情。可魯迅偏就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為了忘卻的記念”。通過這篇文章表達對“左聯”五位烈士的懷念,深刻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為了忘卻”說明難以忘記,烈士的往事歷歷在目,烈士的鮮血如在眼前。“記念”記住憤怒,記住先烈,更好地去戰斗。用在這里并不矛盾,只有將悲哀擺脫,才能化悲痛為力量,前赴后繼,奮然前行,這就是文學大師的用筆之妙。只有準確理解這些關鍵字詞的意義,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
三、領會經典的主題思想,為陶冶思想情操鋪路
閱讀經典作品,最為關鍵的是讓同學們領會經典表達的主題思想。每一篇經典作品,無論其篇幅長短,都會通過記敘、描寫、抒情,達到作者想要達到的目的,這就是文章的主題思想。表達的思想越深刻,教育價值越高。閱讀文學經典時,一定要讓同學們透過作者的文字敘述,體會其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并能在感悟的過程中受到思想的洗禮、情操的陶冶,這是開展課外閱讀的目的。
范仲淹的散文《岳陽樓記》文筆清新,感情真摯,自從誕生以來,備受大家喜愛,歷代傳誦,成為千古絕唱。更為感人的是,在這篇經典作品中,作者表達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表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思想。在閱讀這篇經典作品時,一定要讓同學們通過理解內容體會這一思想主題,受到身心的陶冶,養成胸懷家國的博大胸襟,樹立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只有這樣,才真正達到閱讀這篇文學作品的目的。文章的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文章的主旨,只有準確把握,才能對讀者產生感化。
四、感悟經典的寫作特色,為習作練習順利開展奠基
經典作品之所以能經受歲月的洗禮而愈顯價值和作用,是因為其思想深邃、語言優美、結構嚴謹、藝術特點鮮明。通過開展經典閱讀活動,可以讓同學們從中學到作者組織安排文章結構的方法,感悟其獨辟蹊徑的創作風格,感知其在文中應用多種修辭手法帶來的效果。經典作品的這些寫作方面的特點,成為其吸引讀者的地方,也充分展示出經典作品的魅力。大家通過閱讀經典,感知體驗,吸收融匯,逐漸變成自己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技巧,從而寫出感人的習作。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散文,給后世留下了不朽之作,備受世人敬仰。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可謂是寫景抒情名篇。其寫作方面的兩大特點是“移步換景”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步換景”,作者在移動變換中帶領我們領略了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畫面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寫景物的過程中,無不滲透著自己內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內心的凄清美相互比襯,含蓄地表露出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這些寫作方面的特點,大家在閱讀過程中必須用心感悟,逐步轉換成自己寫作的能力,寫出吸引讀者的好習作。
開展課外閱讀是學習語文的有效途徑。低年級同學閱讀經典要態度嚴謹,講究策略。做到真正熱愛經典,走進經典,感悟經典。用心理解經典作品的語言,感悟經典作品的寫作方法,體味經典作品的思想情感。切實做到讀懂經典,享受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