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奇
陜北農村的“過事”,一般是指婚喪嫁娶、小孩滿月、老人過壽等期間所有活動的總稱,包括各種文化習俗儀式和飲食。在陜北農村,雖然“過事”程序不多,但儀式卻不少,而且每個儀式都有非比尋常的意義。陜北農村“過事”的整個過程,是陜北傳統文化的一次精彩上演,是當地鄉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是村民團結合作的一次大合練。在陜北農村,“過事”至今有吃大鍋飯的習俗。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吃大鍋飯是改善伙食的一次難得機會。如今,吃大鍋飯的象征意義遠比吃飯本身重要得多。陜北農村“過事”有很多習俗講究,這些習俗講究對團結當地人心、維持當地農村社會運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陜北農村“過事”的意義在于“過事”本身,可進一步凈化農村社會風氣,改善農村人際關系,推動農村社會繼續向前發展。
“過事”吃大鍋飯是團結力量的象征
陜北農村“過事”的大鍋飯是村里人合力完成的,雖然簡單,卻是大家共同勞動、互相協作的結果。在陜北,吃大鍋飯的地方,村風民風明顯比不吃的地方要好很多。或許是因為吃大鍋飯有這樣積極的作用,所以在陜北農村,大多數地方“過事”都要吃大鍋飯。吃大鍋飯不僅可以凸顯事情的重要性,更是在時刻提醒大家要團結。同食一鍋飯,說明大家不分彼此。陜北農村“過事”的大鍋飯食材比較簡單,要么米飯,要么饸饹等。然而,完成大鍋飯也是不容易的,因為吃飯的人多,所以要做的飯量很大,使用大鍋不可避免。而大鍋則意味著需要明確的分工合作,洗菜的、淘米的、洗碗的、和面的……但凡有一個步驟跟不上,就會讓大家吃不上飯。大鍋飯考驗的是村民的團結協作能力,只有大家愿意做,才能把飯做好。陜北農村“過事”,并不總是風和日麗、天朗氣清,遇上刮風下雨、酷暑嚴寒等不良天氣,做大鍋飯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即便天氣不好,大家還是會一起戰勝困難,將大鍋飯做出來。可見,大鍋飯可以塑造人性、團結人心。在艱苦年代,大家確實需要用一場不同于平時的盛宴來緩解平日生活的艱難和困苦。現在不同了,大家并不缺吃少穿,但這種大鍋飯的習俗依然在傳承,這個時候的大鍋飯,就不再是簡單的做飯和吃飯,它的意義遠超吃飯本身,它是同村人團結的象征。此外,大鍋飯還有一個巨大的作用,就是抑制了酒席攀比,使酒席標準趨于一致,形成了不需要攀比、沒必要攀比的良好風俗。陜北農村“過事”,雖然吃的天數多、吃的人多,但是由于飯菜簡單,花費并不是很大,不會給“過事”家庭帶來經濟壓力。可見,陜北農村“過事”起于吃大鍋飯,其作用卻遠超吃大鍋飯。
“過事”齊心合力互相幫助的習俗是凝聚人心的紐帶
陜北農村有著濃厚的互助氛圍,這種互助通常體現在“過事”上。互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來我往。你來我往,使人際關系變得熟悉,變得和諧,變得善良;你來我往,使大家很少計較個人得失,形成了以我心換你心的互幫氛圍;你來我往,使人們互幫互助,成為陜北農村社會的基本運行規則。在陜北農村,血緣和親情也起著非常重要的凝聚人心的作用,但是齊心合力、互相幫助的習俗更是凝聚人心重要的紐帶。這是因為,一方面,自己家甚至自己家族的力量,在“過事”面前通常都會顯得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需要的人力通常只能通過互相幫助才能獲得。在陜北農村“過事”,很難越過當地村民,以花錢雇人的方式完成。其原因在于,錢能買來勞動力,卻買不來人心,而只有互相幫助才能贏得人心。不過,這也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離開農村、不常在農村生活的人來講,這會成為一個嚴重的挑戰。因為離開農村的人,他在農村的互助關系比較薄弱,可能要面臨比較大的農村人際關系危機。在陜北農村,這種人際關系危機往往可以借助“過事”來緩解。“過事”需要的是人氣,需要的是人心,需要的是態度,只要在村里“過事”時能及時回去幫忙,即便不常在農村居住,也不會對自己家“過事”造成多大影響。齊心合力互相幫助的習俗是生產力低下的農耕時代的產物,但這個習俗的積極作用不可小視,它已經超越和替代了農活之間的互助,甚至可以上升到對農村人際關系維系和改善的高度。
“過事”外出人員需回家是對根的認同
同食一鍋飯,同飲一河水,同住一村莊,同踩一條路。這種先賦性的自然關系是農村人的根,也是他們永遠眷戀故鄉的根本原因。曾經生活在農村的人,由于上學、打工或其他原因離開了農村,但這不意味著他與曾經生活過的農村已沒有了關系。相反,他與曾經生活過的農村依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要農村生活有和他有關聯的人,他與故鄉的關系就難以斬斷。陜北農村“過事”,一般也會告知早已不在農村生活的人。在沒有特殊情況時,即使已經不在農村生活,他們也需要克服各種困難回來參加村里的事情,這不僅是維系關系的需要,更是對生活之根的高度認同。根在腳下,更在過去。現在是現實的,未來是不確定的,而曾經的過去是確定的。這種確定的過去塑造了一個人的品行,也要求他不能忘記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平時無事可不往來,但“過事”不能忽視,必須以敬畏的態度回到曾經生養自己的地方,認真完成“過事”的過程,履行好自己的那份責任。這是陜北農村“過事”的基本要求——只要與農村的聯系沒有徹底斷掉,這種“過事”就必須參加。現在,陜北農村“過事”遇見的新面孔基本是早年離開農村的人,他們雖生活在農村的時間較少,但他們的心沒有變,他們對根的認同更沒有變。“樹高千尺不忘根,人行萬里要回家。”這個家不僅是自己的小家庭,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家鄉情懷。
“過紅事”貼喜聯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貼喜聯是陜北農村“過紅事”時一個非常醒目的特征。城里“過事”(比如結婚)的喜聯大多是買的,而孩子滿月或周歲時則一般不貼喜聯。陜北農村則不同,喜事一般都會貼喜聯。陜北農村的喜聯不是印刷品,是手寫的。現在會寫喜聯的人不多,寫得好的更是寥寥無幾。毛筆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國文人的象征,會寫漂亮的毛筆字著實讓人羨慕不已。如今,由于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導致人們對寫毛筆字的重視程度不夠。手寫喜聯,需要準備好文房四寶,一般人家里都不一定有,可是要“過事”,就得提早準備。要手裁紅紙,根據喜聯的字數折紙,需要研墨,需要一個會寫的人來寫。“高手在民間”,陜北農村的一些老人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卻寫得一手好毛筆字,而寫喜聯則是他們展示才華的一個重要舞臺。喜聯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通過寫喜聯,會發現優秀傳統文化是多么彌足珍貴。現在陜北農村“過紅事”,喜聯一般都得讓年齡大的人來寫,年輕人基本寫不了,這意味著通過喜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出現了斷層。因此,重視傳統的“過事”方式,不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傳承發揚農村文化的有效手段,更是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表現。陜北農村文化在變遷中傳承,在傳承中變遷。“過事”是最好的傳承方式,貼喜聯則是最直接的手段。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