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濤,郝鵬,楊超
廣彩瓷圖像在粵語APP設計中的解構應用研究
江濤1,郝鵬2,楊超3
(1.華南農業大學 藝術學院,廣州 510642; 2.埋堆堆科技有限公司,廣州 511466;3.浙江傳媒學院,杭州 310018)
以“埋堆堆”粵語社交APP界面設計為例,探索如何運用現代解構設計方法對廣彩瓷圖像進行當代視覺轉化,并應用于APP界面設計中,以期提升APP界面設計的文化內涵,同時活化傳統手工藝,增強其生命力。以廣彩瓷圖像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圖像分析的研究方法對廣彩瓷圖像視覺特征進行總結,結合將廣彩瓷圖像應用于“埋堆堆”粵語社交APP界面設計的具體實踐,分別從APP色彩設計、APP圖標設計與APP插畫設計3方面,探索與總結了如何運用現代解構設計方法,對廣彩瓷圖像進行形式和色彩上的分解與重構,并應用于APP界面設計中。現代解構設計方法提供了一種將廣彩瓷圖像應用于APP界面設計的視覺創新方式,不僅有利于豐富APP界面設計的內容和形式,為我國界面設計的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創新路徑,也可以使人們在瀏覽和使用APP時感受到廣彩瓷的獨特魅力。在APP的日常使用中潛移默化地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廣彩瓷;圖像;APP界面設計;解構
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日常生活中手機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順應這種現實狀況,APP界面設計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大多數設計仍在盲目照搬國外設計,在地性特征不足。時代要求我們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樹立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悠久的中國歷史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傳統圖案和紋樣,步入新時代,將現代性與在地性結合已基本成為設計界的共識,但既不能照搬西方現代設計方法,也不能簡單拼湊傳統視覺元素,究竟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當代視覺轉化及現代創新應用,是值得探索的重要問題。
將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現代設計的研究很多,但應用于APP設計的研究較少,并且多著眼于理論層面,而從具體設計實踐出發,在創新應用方法方面進行探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推進。本文深入探索如何運用現代解構設計方法,將廣彩瓷圖像在“埋堆堆”APP設計中進行解構創新應用。
廣州織金彩瓷,簡稱廣彩瓷,是廣府地區傳統手工藝中的一種,它色彩豐富,樣式奇巧,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埋堆堆”是一款粵語社交APP,名稱來源于粵語“埋堆”一詞,意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埋堆堆”APP既是粵語文化交流平臺,也一直致力于搜羅全球粵語訊息內容,推廣傳承粵文化。選取廣府地區傳統手工藝精華:廣彩瓷圖像,解構應用于推廣粵地區傳統語言粵語和本土文化的“埋堆堆”APP界面設計中,具有內在適配性,并可以互相增強已有的粵文化內涵。從總結廣彩瓷圖像關于色彩和構圖的視覺特征開始,探索如何運用現代解構設計方法對廣彩瓷圖像進行色彩和形式上的分解與重構,結合APP界面設計自身的基本原則與規范,創新應用于“埋堆堆”APP色彩設計、APP圖標設計與APP插畫設計中,以期對走出具有鮮明在地性特征的中國現代設計發展之路提供借鑒。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廣州成為清政府限定對歐美唯一通商口岸,廣彩瓷便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是中西方經濟、文化交融的產物。廣彩瓷多根據外銷訂單要求的器型、紋飾、數量制作,從景德鎮訂制素色瓷胎運回廣州珠江十三行商館附近[1]加工彩繪,入窯烘燒,固化彩料,是我國釉上彩瓷的一個獨特品種。既吸收了傳統古彩技藝,又仿照西洋表現手法,以其“絢麗華彩,金碧輝煌”而聞名于世,深受人們的喜愛。[2]
廣彩瓷具有獨特的視覺特征。特征提取是藝術分類中的一種常用方法。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模型對于總結特征之間的復雜和非線性關系是高效且有效的,廣彩瓷圖像所涉及到的元素和圖案復雜多樣,已經有研究運用計算模型用于廣彩瓷圖像的分類和合成。[3]但本研究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廣彩瓷圖像資料的收集、分類和合成,而是探索如何將廣彩瓷圖像進行分解和重構之后應用于APP界面設計中。因此,與運用計算模型等定量研究不同的是,筆者更注重在借助計算機輔助軟件對大量實物圖片進行顏色和圖形等元素的提取的同時,不斷積累視覺感受和創意靈感,在總結與APP界面設計相關的廣彩瓷圖像主要視覺特征的基礎上,運用分解和重構等視覺創新方式進行APP界面設計。
整體來說,廣彩瓷色彩鮮艷協調,線條精細流暢,圖案繁復有序,構圖緊密飽滿,以下主要從與APP界面設計關系緊密的色彩與構圖方面進行分析與總結。
筆者收集和分析了大量廣彩瓷圖像(如圖1所示),并選取代表性作品使用計算機輔助工具提取廣彩瓷顏色所作的色彩及其比例示意圖。對其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由于是清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產物,廣彩瓷在色彩特征上不同于用色樸素的中國傳統瓷器,而是融入了西方古典繪畫的技法,大膽使用大紅、茄紫、西紅、水青、大綠等多種色彩純度高的顏色,顯得更加鮮艷飽和,這也是廣彩瓷看起來富麗華貴的原因之一。廣彩瓷圖像還講究主次分明的用色布局關系,主體圖像多采用大面積色塊,其周圍的裝飾圖像或紋樣則用色繁密,多用小色塊排布,以此區分整個畫面的主次關系,使畫面主體突出,又具有豐富的層次感。另外,西方古典繪畫技法中經常運用黑色線條勾勒輪廓,去平衡畫面中多種飽和度高的鮮艷色彩,從而獲得畫面整體的協調統一。廣彩瓷圖像中也常借鑒這種手法,繪有麻色或瓷黑的線條,去平衡統一畫面的多種高飽和度色彩。

圖1 廣彩瓷常用色彩提取及比重示意圖(郝鵬制作)
不像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習慣于大片留白,廣彩瓷圖像的構圖細致緊密,繁復有序,增強了廣彩瓷的雍容華貴之感。除了章紋瓷一類的主體圖像位于器物中央,其他部位留白以外,大多數廣彩瓷圖像都繪制得繁復且飽滿,這類繁滿密集的構圖方式與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等現代設計方法相通,可以作為APP界面設計的重組構圖方式,直接進行創新應用,大致可歸納為3類:滿地式、開光式和錦地式,幾種構圖方式經常互相搭配使用。
1)滿地式。顧名思義,滿地式構圖的特點是將圖案或紋飾鋪滿于整個器物的表面,見圖2。在滿地式構圖中,裝飾紋樣不是無規則地隨意鋪滿畫面,而是由許多整體效果類似,但又有變化的不同紋飾元素在大小、疏密關系上加以區分后,重組于器物表面,看似散亂,實則每個單獨的紋飾與其他紋飾都有相互的呼應關系,如花卉與葉子、蟲鳥之間的呼應等,滿密的構圖方式有助于營造繁榮氣象與吉祥氛圍。

圖2 廣彩瓷常用滿地式構圖示意圖(郝鵬制作)
2)開光式。開光式構圖是指在器物的主要部位用線勾畫出圓形、方形、菱形、海棠形、扇面形、花瓣形等不同形狀,再在線框的內、外繪制不同類型的紋飾,常常是開光內繪有人物主體紋飾,開光外配以連續的植物、靜物裝飾圖案作為輔助紋飾,進行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的畫面重組,同時又保留了整體紋飾的和諧性。此外,需結合器型和構圖的需要確定開光的數量和面積大小。開光式這種構圖裝飾手法在廣彩瓷繪中非常多見,并且常與滿地式構圖結合使用,稱為“滿地開光”(如圖3所示)。

圖3 廣彩瓷常用開光式構圖示意圖(江濤制作)
3)錦地式。“錦地”是仿照明代織錦工藝產生的裝飾手法,在填充好底部顏色的基礎上用金色進行鉤、織、描、填,圖案繁復連貫,構圖緊密嚴謹。[4]與滿地式常用相對寫實的花卉和蟲鳥紋飾不同,錦地式多以畫工精致、繁而有序的圖案性裝飾紋樣與開光式構圖搭配使用,俗稱“錦地開光”,鋪滿于器物的開光圖形之外,多以重復的形式相互緊密連接,襯托開光圖形內的主體紋飾,表現出強烈的民族風格,見圖4。錦地紋由幾何紋、萬字錦、祥云錦、古錢錦等一種或多種圖案連續重復而構成,廣彩瓷的錦地式構圖借鑒了這種連續重復的構成方式。

圖4 廣彩瓷常用錦地式構圖局部放大圖(江濤制作)
APP界面是介于用戶與硬件之間,為彼此溝通而設計的相關媒介[5]。界面設計主要是指對軟件在硬件界面所呈現出的人機交互、操作邏輯、創意美觀等方面進行的整體設計。“埋堆堆”APP是一款粵語社交APP,將廣彩瓷圖像重構應用于此界面設計中,可以提升其粵文化內涵,在視覺上配合推動粵語的推廣。就具體應用方法而言,本研究在上述分析與總結廣彩瓷圖像視覺特征的基礎上,主張結合APP設計的基本原則,運用現代設計解構方法對廣彩瓷圖像進行形式上的分解,并在APP設計中重構,以下主要從“埋堆堆”APP色彩設計、APP圖標設計和APP插畫設計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色彩是人們視知覺感知事物的第一符號,確定界面的配色方案是APP界面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設計元素中的配色研究實驗可以證明,人在觀察某種客觀存在的事物時,首先在其視覺中樞形成反射弧的就是色彩。[6]廣彩瓷用色豐富,藝術觀賞性強,而界面設計則需要簡潔明了,突出功能性,應用時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結合現代色彩原理與界面色彩設計的基本原則,將廣彩瓷色彩進行分解和重構,從而既能保留廣彩瓷色彩的視覺特征展現在地性,又能符合現代審美體現現代性。
2.1.1 確定APP界面主色、輔助色和點綴色的比例關系
圖形的大小和顏色的數量都會對色彩的和諧度產生影響[7]。APP界面設計本質上遵循平面設計領域的原理,確定各種色彩的色相,以及不同色彩之間的比例關系是處理好所有平面設計,當然也包括APP設計的關鍵。由于頁面內容和圖片本身具有多樣性,在APP界面設計中,要盡量減少色彩種類,使基礎頁面簡潔有序,減輕用戶的視覺負擔。界面設計中的色彩搭配通常不會超過3種,即主色、輔助色、點綴色,一般采用6∶3∶1的比例關系。
2.1.2 對廣彩瓷色彩進行重構,確定APP界面主色、輔助色和點綴色的色相與色彩關系
在前文對廣彩瓷圖像色彩特征的分析和總結中,已經對廣彩瓷常用色彩進行了提取和分解,發現廣彩瓷圖像常用的顏色有大紅、茄紫、西紅、水青、大綠、雙黃等,這些顏色幾乎涵蓋了色環中的各類不同色相,見圖1。
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將分解后的色彩在APP界面設計中進行重構。首先,廣彩瓷圖像只是與傳統色彩及配色相比,具有色彩飽和度高和大膽使用色彩互補關系的特點,但為了符合APP色彩設計的現代性,仍然需要進一步提升色彩的飽和度。因此在廣彩瓷的常用色雙黃(如圖1所示)的基礎上,選定此APP的主色為飽和度更高的明黃色(#FFC107)。
在確定好APP的主色之后,還需要選擇輔助色和點綴色。輔助色的作用是輔助和凸顯主色,并使畫面具有層次感,通常選用主色的同類色。“埋堆堆”APP是廣東年輕人的APP社交平臺,在使用廣彩瓷色彩風格特點增強鮮明在地性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帶給用戶年輕活潑的使用感。因此選取了在色相上與廣彩瓷的常用顏色西紅(如圖1所示)接近,但飽和度更高的玫粉色(#FF4081)作為輔助色。點綴色通常選取與主色和輔助色互補的色彩,可以增強整個APP界面設計的視覺沖擊力,而恰好廣彩瓷圖像也有將對比強烈的色彩并置使用以刺激視覺,營造出富麗堂皇效果的特點。因此,“埋堆堆”APP界面色彩設計中選取了主色和輔助色的對比色——寶藍色(#536DFE)和翠綠色(#43BC56)作為點綴色,它們在色相上類似于廣彩瓷常用色彩中的水青和大綠(如圖1所示),同樣也是飽和度更高。最后,再根據界面設計常用的配色占比,確定了主色(明黃色)、輔助色(玫紅色)、點綴色(寶藍色+翠綠色)的比例為6∶3∶1,見圖5。

圖5 “埋堆堆”APP設計配色(郝鵬制作)
2.1.3 廣彩瓷色彩在“埋堆堆”APP色彩設計中的應用效果展示
圖6為運用現代解構設計方法,將廣彩瓷色彩在“埋堆堆”APP設計中進行解構后的應用效果展示。在追求APP界面設計簡潔統一、輕松活潑的現代感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廣彩瓷顏色鮮艷豐富、視覺沖擊力強的色彩特征,使“埋堆堆”APP界面設計兼具現代性與在地性特征。
APP中的圖標就像是電影的海報,書本的封套,它起著宣傳和吸引受眾注意力、傳遞和象征手機應用功能的作用。[8]圖標是有指代意義的圖形符號,通常是界面之間跳轉的鏈接入口,使用頻率非常高,因此圖標設計在界面設計中就顯得尤為重要[9]。將廣彩瓷紋樣濃縮、簡化用于圖標設計中,可以增強“埋堆堆”APP社交平臺的粵文化屬性,廣彩瓷紋樣表現形式多樣,如需將其應用于“埋堆堆”APP圖標設計中,則必須經過紋樣的提取、分解與重構。
2.2.1 廣彩瓷圖像中傳統紋樣的直接提取
一些經典傳統紋樣是歷史和文化意義的視覺呈現,可將這些紋樣直接用于APP圖標設計中,是最直觀、最便捷的方式。廣彩瓷中很多傳統紋樣都很經典,如由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8種吉祥物組成的八吉祥紋樣等。阿爾弗雷德·C·哈登(Alfred C. Haddon)在1895年出版的《從設計的歷史看藝術進化》中便已指出:“我們必須對形式,對輪廓內和凹凸面上的細節的意義作出解釋。顯然,不起眼或微不足道的東西并非沒有意義。它們是沉默的而又是有說服力的證據,能夠說明它們過去的意義。”[10]使用“埋堆堆”APP的現代人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傳統吉祥紋樣的形式美和文化魅力,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會向往美好和吉祥。

圖6 色彩方案在“埋堆堆”APP設計中的整體應用效果展示(陳子龍制作)
2.2.2 對廣彩瓷紋樣進行重構,形成簡潔直觀,并具有廣彩瓷韻味的APP圖標設計
廣彩瓷紋樣形式多樣,APP中的圖標有大小限制,可以運用現代解構設計方法將其分解成局部后進行重構,設計出盡量簡潔直觀,并具有粵文化韻味的圖標。
圖標設計的重構方式可以是對形態的重構,對結構的重構,也可以是對表現手法的重構。變形重組是重構中的一種重要方法,是對原始紋樣解構、重組并創造新圖樣的過程。[11]通過研究廣彩瓷紋樣的形式元素可以發現,傳統廣彩瓷紋樣大多由流暢的曲線勾勒(如圖7所示),因此在圖標設計中也采用圓滑的形態,同時對圖標進行簡化和扁平化處理,使其在表現廣彩瓷韻味的同時,具有簡潔和高識別度的現代圖形特點(如圖8所示),以此來引發用戶文化基因深處的好感和共鳴,進而引導用戶自發地去理解圖標意義,起到傳遞信息,引導用戶操作的作用。

圖7 廣彩瓷紋飾(來源于廣彩瓷圖像的局部)

圖8 “埋堆堆”APP功能圖標設計(郝鵬制作)
2.2.3 廣彩瓷紋樣在“埋堆堆”APP圖標設計中的應用效果展示
將廣彩瓷紋樣進行提取、分解和重構后,形成了既保留廣彩瓷韻味,又具有簡潔和高識別度的現代圖標。圖標設計在“埋堆堆”APP中的實際應用效果展示,見圖9。
插畫的運用可以為界面設計增加藝術性,并增強界面設計的情感屬性,是提升用戶情感體驗的一個重要途徑。將廣彩瓷圖像元素重構應用于“埋堆堆”APP插畫設計中,能夠以更直觀的方式在現代性與在地性之間建立鏈接,增添“埋堆堆”APP的粵文化內涵。

圖9 “埋堆堆”APP中的圖標設計應用(陳子龍制作)
2.3.1 APP插畫設計中對廣彩瓷圖像元素進行分解與重構的具體方法
將廣彩瓷圖像應用于APP插畫設計時,不只是簡單地將圖像元素提取復制到APP插畫中,還需將原始圖像打散分解為多個部分,重構于插畫設計中。重構包括形式和色彩的重構,形式的重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將分解后的圖像提煉出基本視覺元素,根據需求進行適當的添加或簡化,并用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設計手段重新組合畫面,使得傳統的廣彩瓷圖像更具有現代性;另一種方式則是在不改變原圖像元素的基礎上對局部進行提取,并運用現代插畫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扁平化等形式重組,將其重新塑造為APP插畫主體,實現現代性與在地性的融合。
插畫色彩的重構需要注意在界面設計中保持所有插畫的創作風格大體一致,與界面設計本身已有的主色、輔助色和點綴色相協調,以此來保證界面視覺上的整體性。傳統廣彩瓷圖像的繪制方法融入西方古典油畫強調光影和體積表達的創作理念,用色豐富強烈,視覺效果華麗。但在APP設計中,這樣的視覺表現方式會增加用戶的視覺負擔和干擾,繼而影響用戶體驗,因此將廣彩瓷圖像應用于APP插畫設計時多采用平面化的現代設計手法進行圖形和色塊的編排來構建視覺層次。[12]
2.3.2 廣彩瓷圖像在“埋堆堆”APP插畫設計中的應用效果展示
APP中的啟動頁是為了增強應用程序啟動時的用戶體驗,緩解用戶等待的焦慮而產生的,有品牌傳遞的重要作用。當啟動頁在最短的時間內向用戶展現獨有的風格或內容,抓住人們對文化精神的共鳴點,才能引起用戶的興趣,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啟動頁必不可少的一項功能。[13]“埋堆堆”APP的啟動頁采用基于對廣彩瓷圖像進行分解和重構的插畫設計,形式上選取廣彩瓷中有代表性的蝴蝶、花卉等紋樣,并進行扁平化處理;色彩上采用比廣彩瓷色彩飽和度高一些的顏色,并使用主色、輔助色與點綴色形成互補色彩關系,從而加強畫面的視覺沖擊;構圖上則借鑒廣彩瓷圖像的“滿地式”構圖表現手法,將主體圖像疏密有致地滿幅排布于畫面之上,既保留了廣彩瓷的風格特征,又符合強調平面性的現代設計方法(如圖10所示)。

圖10 “埋堆堆”APP啟動頁和推送頁插畫設計(陳子龍制作)
缺省頁簡單來說就是頁面無內容或操作異常的狀態時展示的APP頁面,需要友好提醒用戶異常,并安撫用戶情緒。“埋堆堆”APP缺省頁的插畫設計在色彩上與主色調保持一致,采用廣彩瓷圖像中常見的可愛仕女、兒童形象,選用線條勾勒,并平涂色彩的輕松插畫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用戶的焦慮情緒,并結合粵語元素,由此突出“埋堆堆”APP粵語交流平臺的屬性。缺省頁是由于操作異常引起的,因此需將整體色彩純度降低,來提示用戶操作存在異常的情況(如圖11所示)。

圖11 “埋堆堆”APP缺省頁設計(陳子龍、王萌制作)
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APP界面設計順應互聯網時代而不斷發展。我國的界面設計領域還在探索階段,如何兼具現代性與在地性,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就“究竟如何將傳統視覺元素融入APP界面設計”這一關鍵問題,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廣彩瓷是廣府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可以作為粵文化的載體與界面設計的創意和靈感來源,將其豐富的圖像資源進行源于現代設計解構方法的提取、分解和重構等視覺創新,并應用于“埋堆堆”粵語APP社交平臺的界面設計中。這樣不僅可以豐富界面設計的內容和形式,也可以讓人們在瀏覽和使用APP時感受到廣彩瓷的獨特文化魅力。這對正在逐步被人們忽視和遺忘的傳統文化而言無疑是一次重生,同時也讓界面設計在實現現代性的同時擁有了獨特的廣府文化價值意義,實現了兩者的雙向共贏。[14]
[1] 冷東, 肖楚熊. 十三行與瓷器加工制造業的發展[J].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10): 87-92. LENG Dong, XIAO Chu-xiong. The Thirteen Lin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rcelain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J].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1(10): 87-92.
[2] 廣東省博物館. 廣彩瓷器[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1. Guangdong Provincial Museum. Cantonese Porcelain[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2001.
[3] 陳斯奇,崔慧,杜明漢, 等. 基于機器學習的廣彩瓷圖案生成系統[J]. 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前沿, 2019(10): 44-56. CHEN Si-qi, CUI Hui, DU Ming-han, et al.Cantonese Porcelain Classification and Image Synthesis by Ensemble Learning and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J].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19(10): 44-56.
[4] 李雪, 王娟. 廣彩瓷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研究[J]. 西部皮革, 2021, 43(5): 77-78. LI Xue, WANG Juan. Research on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Cantonese Porcelain in Modern Packaging Design[J]. West Leather, 2021, 43(5): 77-78.
[5] 常方圓、余勝男. 移動應用界面設計[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4. CHANG Fang-yuan, YU Sheng-nan. Mobile Application Interface Design[M]. Beijing: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 2014.
[6] 姜波. 配色方案與策略研究及其在用戶界面設計中的應用[J]. 計算機產品與流通, 2019(9): 250. JIANG Bo. Research on Color Scheme and Strate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User Interface Design[J]. Computer Products and Circulation, 2019(9): 250.
[7] 阿恩海姆 R. 藝術與視知覺[M]. 朱疆源, 譯. 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ARNHEIM R.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M]. ZHU Jiang-yuan, translated. Sichuan: Sichuan People Press, 1998.
[8] 南京. 移動端手機主題圖標的配色設計[J]. 設計, 2018(15): 16-18. NAN Jing. The Color Matching Design of the Mobile Phone Theme Icon[J]. Sheji, 2018(15): 16-18.
[9] 拉爾 J. UI界面設計黃金法則[M]. 王軍峰, 高戈涵, 饒錦鋒, 譯.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4. LAR J. Golden Rules on User Interface Design [M]. WANG Jun-feng, GAO Ge-han, RAO Jin-feng, translated. Beijing: China Youth Press, 2014.
[10] 貢布里希 E H. 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M]. 楊思梁, 徐一維, 范景中, 譯. 南寧: 廣西美術出版社, 2017. GOMBRICH E H. The Sense of Order: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M]. LIANG Si-liang, XU Yi-wei, FAN Jing-zhong, translated. Nanning: Guangxi Fine Arts Press, 2017.
[11] 郭亮亮, 胡書可. 當代設計語境下廣西傳統文化的價值再現[J]. 包裝工程, 2021, 42(8): 248-254. GUO Liang-liang, HU Shu-ke. The Value Reappearance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8): 248-254.
[12] 強生 J. 認知與設計: 理解UI界面設計準則[M]. 張一寧, 王軍峰, 譯.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1. JOHNSON J. Cognition and Design: Understanding UI Design Guidelines[M]. ZHANG Yi-ning, WANG Jun- feng, translated. Beijing: People's Post Press, 2011.
[13] 李錦. 淺析App啟動頁的功能與設計趨勢[J]. 美術教育研究, 2019(8): 66-67. LI Jin.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 and Design Trend of APP Start-up Page[J]. Art Education Research, 2019(8): 66-67.
[14] 代蕾. 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民族化趨向探索[J]. 包裝工程, 2021, 42(6): 349-351. DAI Lei. Nationalization Trend in Modern Graphic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6): 349-351.
De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of Cantonese Porcelain Image in User Interface Design of Cantonese APP
JIANG Tao1, HAO Peng2, YANG Chao3
(1.College of Arts,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2.Mai Duidui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511466, China; 3.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 Hangzhou 310018, China)
With the interface design of Cantonese social APP "Mai Duidui" as an example,the work aims to explore how to transform Cantonese porcelain images into contemporary visuals and apply them to APP interface design by modern design methods of deconstruc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PP interface design and activate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to improve their vitality. With Cantonese porcelain ima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earch method of image analysis was used to summarize the visual characteristics of Cantonese porcelain images.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ases of applying Cantonese porcelain images in interface design of Cantonese social APP "Mai Duidui", how to use modern design methods of deconstruction to decompose and reconstruct the form and color of Cantonese porcelain images and apply them to APP interface design was explored and summarized respectively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APP color design, APP icon design and APP illustration design. Modern deconstruction design methods provide specific and innovative ways of applying Cantonese porcelain images to APP interface design. These methods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APP interface design and provide practical innovation path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PP interface design in China, but also make people feel the unique charm of Cantonese porcelain when they browse and use APP. The methods can give an imperceptible impact on promo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ject new vitality during daily used of APP.
Cantonese porcelain; image; APP interface design; deconstruction
J525.2
A
1001-3563(2023)14-0340-07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14.038
2023–02–14
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20BG121)
江濤(1977—),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視覺設計及其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藍英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