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運斌

【摘 要】當前,在互聯網和數字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黨報的新聞攝影需要及時適應新媒體環境的變化,將新聞攝影與新媒體相結合,創新內容和形式,以適應新時代的傳播需求。文章就新時代黨報新聞攝影專題的特點和趨勢、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創新運用的實踐探索進行分析,為黨報新聞攝影專題更好地傳播黨的聲音、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黨報;新聞攝影專題;創新運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普及給媒體行業帶來了深刻影響,對傳統媒體提出了新的挑戰。在融媒體時代,新聞攝影專題作為一種以圖片為主,集中展示相關主題或事件的報道形式,是新聞報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但由于受技術、人才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黨報新聞攝影專題在融媒體環境下的創新運用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瓶頸。在新時代背景下,黨報新聞工作者應開拓思維,主動擁抱新媒體,將新聞攝影專題與融媒體結合起來,大膽創新,創作出更多立意有高度、內容有厚度、表達有溫度的新聞作品。
一、新時代背景下黨報新聞攝影專題創新運用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新聞攝影專題由多幅圖片結合文字組成,全面深入地描述或展現某個主題、事件、人物、活動等,在重大新聞事件或重大主題報道中,新聞攝影專題以其視覺沖擊力和形象感染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媒體背景下,黨報新聞攝影專題在創新運用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一)創作思維固化
當前,無人機、智能手機、延時攝影、360°全景相機等廣泛運用在新聞攝影領域,圖片的生產和傳播更加迅速,渠道更加豐富便捷[1],大量非新聞專業人員加入“拍客”群體中,人人都是攝影師,人人都有麥克風。他們拍攝的作品往往以時效性強、內容更生動有趣等迅速獲得較高的熱度和傳播量,這給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在日常工作中,不少新聞工作者存在思維固化的問題,他們往往沿襲以往積累的經驗,以程序化的思維方式來開展新聞攝影報道,創新不足。
(二)技術融合不足
在融媒體環境下,新聞作品的表現形式更多樣化,尤其是AR、VR、全息技術等數字技術,可以通過虛擬現實呈現新聞,或將新聞攝影與現實環境融合,從而創造出更加豐富、有趣的新聞呈現方式。強大的數字技術參與到新聞攝影的傳播和呈現過程中,將人們從局外帶到局內,帶來“身在其中”的參與感,增加受眾的體驗感和互動性。[2]但目前黨報新聞攝影專題在與技術深度融合方面仍然不足。因此,如何更好地將新媒體技術運用到黨報新聞攝影專題中,實現內容和形式的優化及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是攝影記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三)人才培養滯后
新聞攝影專題的跟拍往往需要持續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攝影記者不僅需要有較好的新聞敏感性和攝影技能,還需要有獨特的新聞攝影視角,這對攝影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融媒體時代,媒體融合和智能傳播的發展需要全媒化的新聞人才,黨報新聞攝影專題創新也需要既有傳統拍攝技能,又具備全媒體視野的人才。因此,應以多種形式加強對黨報新聞人員的職業培訓,拓寬專業視野,加強融媒體的實踐訓練,不斷推動新聞攝影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以解決新聞攝影人才培養滯后的問題。
二、黨報新聞攝影專題創新運用的實踐探索
守正創新,順勢而為。近年來,各黨報都在積極開展新聞攝影專題的創新應用探索。以廣西日報社為例,報社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創新方法手段,積極開展黨報新聞攝影專題創新運用的實踐探索,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一)理念創新
以小切口表現大主題。廣西日報社緊跟新時代主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創新理念,以新聞攝影專題的形式,以小切口多角度展現大時代、大主題,呈現出新聞攝影獨有的感染力與視覺沖擊力。
2021年11月,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廣西日報》策劃推出12個圖文專版系列報道,多角度展示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廣西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全區黨員干部群眾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的生動畫卷。
2022年10月上旬,為營造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濃厚氛圍,《廣西日報》先后刊發《壯美廣西秀甲天下 八桂兒女砥礪前行》圖片連版和《同心向黨慶盛會 團結奮斗啟新程》《全區組織集中收看習近平同志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贊歌獻給黨 奮進新征程》《同心慶盛會 永遠跟黨走》等7個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圖片專版,多部門聯合完成《壯美畫卷——奮進新時代的廣西實踐》和《前進!向著偉大復興》2個文圖專題特刊,極大豐富了報紙版面語言。
(二)內容創新
加強策劃打造精品力作。在新時代背景下,媒體生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傳統的媒體形態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因此,在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黨報新聞攝影專題應不斷進行創新內容的實踐探索,注重多元化的創作手法和形式,為讀者提供更多樣化、個性化的視覺體驗,讓讀者更加深刻地了解黨報新聞攝影專題的內涵,努力達到新聞攝影的“新、深、美”。“新”即時效性、新聞性;“深”是指通過加強策劃,讓新聞作品更有思想,更具深度;“美”是指不僅圖片畫面美觀,而且在版面表現上也富有藝術美感。[3]
“壯族三月三”是廣西的特有傳統節日,廣西媒體每年都會刊發大量的圖文報道,營造濃厚喜慶的節日氛圍,怎么創新內容成為廣西各媒體的“必修課”。以2023年《廣西日報》策劃的3個跨連版為例,將以往“桂風壯韻濃”“民族體育炫”“相約游廣西”“e網喜樂購”“和諧在八桂”五大版塊內容很好地融入“古風雅集”“時尚潮玩”“民族團結”三大版塊中,各個板塊主題明確、標題制作精良、版式大氣美觀、文字精心打磨,尤其是圖片精美生動,是一次成功的內容創新案例。
踐行“四力”使報道接地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原則。黨報工作者應進一步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注重以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作為新聞報道主體和內容創新的重要來源,將社情民意體現在黨報新聞攝影專題的創作中,切實反映群眾的生活和呼聲,以優秀的攝影作品,提升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2021年新冠肺炎(今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發生后,廣西日報社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克服重重困難,組織采編人員奔走在疫情防控宣傳一線,策劃刊載了近20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專題新聞攝影圖片專版,全面反映了廣西醫護人員、各地各級各部門以及各族群眾面對疫情時,眾志成城、同舟共濟,打贏疫情阻擊戰的強大信念。
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攝影記者根據多方線索,了解到在廣西荔浦縣馬嶺鎮德安村沙子嶺屯,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五空頭”的房子,這是目前廣西唯一可以確認的慰安婦舊址。該屯附近的小古告屯,還有一名幸存的慰安婦,當年已是91歲高齡。經過多次深入采訪,攝影部記者以《探訪幸存的慰安婦》為題,在《廣西日報》刊發了一個整版的攝影專題報道,呼吁全社會關注關心幸存的慰安婦,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備受各界好評。該專題也獲得2015年度廣西新聞獎一等獎和全國黨報好新聞一等獎。
(三)形式創新
深化融合提供新體驗。在新時代背景下,全媒體報道是黨報新聞攝影專題實現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黨報新聞攝影專題充分利用媒介特性,形成豐富的畫面,以生動的圖片為載體,傳遞著新聞的價值和信息。全媒體報道將黨報新聞攝影專題的價值和影響力不斷擴大,也為讀者提供了更加精彩和生動的視覺體驗。
多媒體的應用不僅拓展了新聞報道的表現形式,還增強了讀者與新聞攝影內容的互動性,讓讀者在視覺上、聽覺上、感性上都有了全新的體驗。這些創新呈現方式的運用,不僅符合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發展趨勢,也滿足了讀者對于新聞閱讀的多樣化需求。
2023年1月,廣西日報社在廣西云客戶端策劃了一期《擁抱奮斗 皆得所愿——致我們共同走過的2022年》,以圖、文、專版、視頻相結合的形式,將2022年《廣西日報》刊發的精彩圖片進行集納式報道,內容精彩、形式新穎,截至目前,閱讀量近60萬次。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廣西日報社策劃推出《慶二十大 看二十村》新聞攝影專題,陸續在《廣西日報》和廣西云客戶端推出,精選20個最具代表性的村屯開展系列攝影報道,既有脫貧前后變化較大的村,也有鄉村振興重點村和易地搬遷安置新區。截至黨的二十大閉幕,該系列報道在廣西云客戶端的閱讀量達到74.8萬次,并相繼在“學習強國”、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等各大融媒體平臺轉載,在社會上引起良好反響。
三、結語
在不斷變革的媒體環境下,新時代黨報新聞攝影專題的創新運用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傳統的新聞攝影呈現形式已不能滿足當下讀者多元化、多層次閱讀的需求。因此,探索新時代黨報新聞攝影專題在融媒體環境下的創新運用具有重要意義。《廣西日報》從理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三方面,對黨報新聞攝影專題的創新運用展開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實踐證明,黨報只有緊跟時代發展趨勢,積極開展融合創新探索,才能更好地為讀者提供品類更豐富、更具創意的優質新聞作品,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潮
參考文獻
[1]朱興鑫.新時代新聞攝影國際傳播的挑戰與對策:以《中國日報》為例[J].國際傳播,2022(2):80-88.
[2]羅大富.信息化時代下新聞攝影的創新思考[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2(6):88-90.
[3]吳杰.融媒體時代地方黨報新聞攝影創新路徑探析[J].記者搖籃,2022(2): 135-137.
(編輯:黃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