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
··
【摘 要】1986年至2022年,在歷屆全國重大文藝獎項評比中,廣西共有40多部紀錄片榮獲大獎。一批具有廣西元素、凸顯廣西氣質的優秀紀錄片脫穎而出。本文從研究廣西紀錄片的發展軌跡入手,對打造特色紀錄片進程中涵養的廣西優勢、風格進行歸納、標識,并提出打造的著力點,為發揮廣西優勢,拓寬紀錄片話語邊界,講好廣西故事、中國故事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和抓手。
【關鍵詞】特色紀錄片;廣西特色;路徑探討
廣西是中國紀錄片創作的沃土。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毗鄰東盟的區位優勢等,為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豐富鮮活的素材。多年來,廣西緊跟中國紀錄片前進的步伐,植根本地特色文化,構建傳播平臺,創新表現手法,在中國紀錄片成長的不同歷史階段,均有不俗的表現和突出成績。據不完全統計,從1986年至2022年,廣西共有40多部紀錄片在全國重大文藝獎項評比中獲獎。尤其是近10年,廣西紀錄片在新時代使命的感召下,緊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立足本土,用心用情為時代留影、為歷史立傳、為事件做注,創作出一大批既有新聞時效又有紀錄質感的新時代影像志。本文對廣西紀錄片的發展軌跡和特色風格涵養進行分析研究,探討打造廣西特色紀錄片的路徑。
一、廣西紀錄片的發展軌跡
2011年,廣西召開第一次紀錄片工作會議,提出了打造具有廣西特色的紀錄片的發展思路。至此,以突出廣西元素和地方特色為主打方向的紀錄片創作理念,成了廣西業界的共識和發力方向。廣西紀錄片創作從無到有,奮力追趕中國紀錄片前進大潮,歷經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起步階段:借助央視平臺,展示廣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廣西紀錄片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幕的拉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沖擊以及人們對于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的思考和對民族精神的推崇,為紀錄片的創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與基礎。[1]廣西電視臺及各地市級電視臺的相繼成立,為紀錄片發展提供了設備、技術、人才支持。然而這個時期廣西的電視制作能力還很薄弱,加之沒有相應的紀錄片欄目,廣西生產的紀錄片主要通過中央電視臺開設的專題欄目《祖國各地》《兄弟民族》播出。廣西神奇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民族文化、絢麗的民族風情激發了廣西紀錄片工作者的創作活力,先后拍攝了《中國瑤族》《廣西紀勝》《侗族走寨歌》《馬克逛歌節》《萬尾風情》《毛南分龍節》《恭城油茶》《花山巖畫》等一批記錄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民俗風情的優秀紀錄片,并通過央視平臺向全國觀眾展播。
(二)成長階段:開設紀錄片欄目,關注個體故事化表達
進入20世紀90年代,電視技術的發展、攝影設備的不斷更新使紀錄片的制作能力明顯增強,紀錄片欄目化為紀錄片發展提供了獨立的平臺,這一時期的紀錄片在選題、技術手段、創作理念方面均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2001年起,廣西各地電視臺先后推出了《紀錄人生》《大開眼界》《可愛廣西》《故事》《紀錄廣西》《走南闖北廣西人》《影像桂林》《紀錄河池》等紀錄片欄目。這一時期的紀錄片不再局限于宏觀的敘述表達,而是更為關注社會變革大潮中個體命運與現代文明的沖突,通過個體故事展現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
紀錄片《白褲子》取材于瑤族女孩阿嗄的博客。白褲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在影片中,觀眾可以了解到白褲瑤民族古老的生活習俗,以及古老文化與現實世界的交織。《白褲子》通過鏡頭敘述,引發人們關于文化與傳承的思考。類似作品如《阿春趕海》《龍脊》《瑤族四胞胎的童年生活》等,對于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形象的構建、民族地區文化傳承以及紀錄片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高質量發展階段:主打廣西元素,培養廣西紀錄片特色風格
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是中國紀錄片的黃金發展期,也是廣西紀錄片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先后出臺《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推動新時代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廣西抓住機遇,提出了打造具有廣西特色的紀錄片發展思路。從講好廣西故事、突出地方特色、傳承民族文化、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培養本土人才等方面入手,在建立常態化紀錄片播出欄目的基礎上,設立廣西紀錄片創作基地,以廣西廣播電視臺為核心,輻射全區。各地市電視臺紛紛創建紀錄片工作室,形成了全廣西紀錄片創作集團效應。2011年至2020年,廣西紀錄片制作時間由280小時增至927小時,播出時間由3811小時增至36208小時。廣西還發揮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的區位優勢,打好東盟牌,主動承擔國家傳媒工程項目,拍攝適合國際傳播的精品紀錄片。
2011年至2020年,廣西有近20部紀錄片獲全國重大文藝獎項或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優秀國產紀錄片推優作品,是廣西紀錄片收獲最為豐厚的10年。其中,《苗寨八年》《稻之道》《記住鄉愁》《大抗戰》等獲中國廣播電視大獎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海的琴》《我的珠穆朗瑪》獲中國電視金鷹獎;展現廣西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的《美麗西江》入選2016年“金熊貓”國際紀錄片“人文類最佳短紀錄片”“自然類最佳短紀錄片”,以及第22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十佳作品;《山歌好比春江水》以音樂史詩及民歌盡情展示廣西——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該片被評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1年度國產紀錄片創作人才扶持項目優秀系列短片;《人間三月天》《三月的召喚》展現廣西“壯族三月三”豐富的人文歷史底蘊;《紀錄廣西》充分展現廣西這塊土地獨有的風景和物種,以及其特有的形象和氣質。
二、廣西紀錄片的獨特風格
廣西具有豐富的紀錄片創作資源,“老、少、邊、山、海、壽”是廣西的六大旅游特色資源,地理位置優越,得天獨厚。山嶺縱橫、江河交錯的地理風貌,歷史悠久、文化多元的民族韻味,日新月異、加快發展的建設圖景,都是紀錄片的理想題材。在長時間的制作紀錄片實踐中,廣西立足地域資源富礦,強化廣西元素,把紀錄片創作的目光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廣西故事,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展現獨具個性的廣西風格。
(一)展現大自然魅力,凸顯廣西生態優勢的“山水風格”
廣西作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入選世界自然遺產,桂林山水甲天下,千年文脈滋養著八桂大地。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殷殷囑托,廣西紀錄片通過影像符號和敘事表意,反映廣西的青山綠水,形成了獨特的“山水風格”。
廣西制作了一系列風光紀錄片,如《壯美廣西》《秘境廣西》《漓江漁火》《海邊有片紅樹林》《桂林山水甲天下》《兩江四湖》等,展現了廣西之大美山水,讓觀眾嘆為觀止,心馳神往。其中大型紀錄片《漓江》,以融媒體、多語種方式呈現,完美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
2022年,平陸運河正式動工修建,這是一項改變廣西發展軌跡的世紀工程。紀錄片《從靈渠到平陸運河》聚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4·27”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展現從“最古老運河之一靈渠”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的第一條運河——平陸運河”的歷史蛻變,反映了廣西當前高層次開放高質量發展主線。
廣西紀錄片還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例如,《秘境幽蘭》,在蘭花遺世獨立背后,關注的即是人與自然的故事;《螢火蟲》,講述不同地理地貌環境下,不同類型螢火蟲以及它的鄰居們的生命故事。
(二)弘揚紅色基因,聚焦廣西革命紀實的“紅色風格”
廣西作為紅色革命基地,有著百色起義、湘江戰役、桂林抗戰、廣西剿匪等紅色革命歷史,紀錄片以紀實語言回望崢嶸歲月,記錄歷史,展現發展變遷。
紀錄片《守護與開放——廣西百年紅色印記》《百色起義》《大抗戰》《抗戰桂林》《方舟——桂林抗戰文化城記事》《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廣西抗戰紀實》《鐵血湘江》《解放廣西》等,將發生在廣西、在中國革命發展史上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事件紀實呈現,揭示中國共產黨強大的信仰力量和歷史內涵,引導人們繼承革命傳統、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文獻紀錄片《廣西剿匪紀事》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播出。
(三)反映多民族團結交融,展現人文之美的“民族風格”
不同地區文化熏陶下的人們對生活、個體和生態有獨特的理解,在特色地區文化浸潤下,形成獨特的文化心理。廣西有12個世居民族,各民族均有自己獨特的民俗風情,如原生態山歌、織錦技藝、瑤族盤王節、賓陽炮龍節、京族哈節等。廣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各民族團結交融使廣西紀錄片創作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多民族文化審美特色。
廣西紀錄片展現出民族地區民俗風情之美。2022年,由廣西廣播電視臺制作播出的紀錄片《苗寨八年》獲中國廣播電視大獎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創作團隊歷時8年,深入廣西苗寨,圍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融水苗族系列坡會活動,跟拍記錄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元寶村的滄桑巨變。以幀幀精致畫面,精彩反映我國西南地區優美的自然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耕文明,以及8年來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
廣西紀錄片在呈現民俗風情之美的同時,還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之美。民族文化尤其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靈魂所在是代代相傳的傳承人。紀錄片《百工圖》,用貼近大眾的平民影像,鮮活呈現匠人與傳統手工藝之間的故事。《我和我的城市》,講述人與城市之間傳承與發展的故事。這使得廣西紀錄片呈現出多民族文化獨特的審美意識,反映出多民族文化地區的傳承和擔當。
(四)突出廣西與東盟各國合作交流、文化互動的“國際風格”
廣西與東盟國家聯合拍攝、推廣播出一系列紀錄片,反映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擴大國際傳播實效。
廣西與東盟國家合拍紀錄片展現各國風格多樣的風土人情、傳統民俗和自然風物。近年來,廣西與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的電視媒體聯合,把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人文類紀錄片作為重點選題方向,打造適合國際傳播的紀錄片精品,制作播出了《家在青山綠水間——志同氣和》《一個醫院的戰疫》《方舟·東黑冠長臂猿》《南溪河畔》等10多部紀錄片。其中中老合拍紀錄片《家在青山綠水間——志同氣和》獲中國新聞獎;中老泰合拍紀錄片《一個醫院的戰疫》被評選為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并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永久收藏;《同飲一江水》獲2020年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東盟傳播經典案例獎項。
廣西與東盟國家合拍紀錄片真實呈現各國人民的生活情況。例如,《充滿希望的村莊》《明月何曾是兩鄉》記錄了中國首次以“整村推進”的中國脫貧攻堅模式在緬甸、老撾、柬埔寨3個國家實驗推廣的全過程。全片以項目所在國老百姓的視角呈現,并以當地國語言同步播出。將12集紀錄片《廣西故事》譯制成英文版、越南語版,在美國、越南的多個新媒體平臺播出,對外宣介廣西。《滅瘧記——中國消除瘧疾紀事》,從一株“神奇本草”中藥青蒿切入,講述青蒿背后的中國523項目、青蒿素走出國門造福全世界的故事。海外深受瘧疾影響的國家,如非洲尼日爾等國華人華僑反響熱烈,中國駐尼日爾大使館還專門組織人員收看。
三、打造新時代廣西特色紀錄片的幾個著力點
長期以來,廣西紀錄片創作隊伍一直秉持著一個理念:必須離生活、離時代近些、近些、再近些。貼近時代脈搏,用影像見證時代變遷,用鏡頭寫真人生夢想。廣西紀錄片要取得更大的發展,仍需要在強化本土優勢、風格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創新。
(一)立足廣西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廣西故事
積極回應時代主題和社會熱點,守望歷史、記錄當下,努力在題材上尋求突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4·27”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廣西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都是紀錄片深挖主題的活水源泉。紀錄片創作要緊扣重要時間節點、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事要事,立足廣西資源但又不局限于廣西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廣西故事。
(二)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胸懷和視野,禮贊廣西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生活風貌
圍繞廣西“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的決策部署,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根本方向。發揚深蹲基層、耐得住寂寞、扎得下根、持之以恒的精神。真誠反映人民生活、命運,表達人民情感、心聲,喚起人民群眾的共情、共鳴,打造經得起時代檢驗、人民檢驗的精品力作。
(三)加強文化交流,利用廣西與東盟國家接壤的地理優勢,探索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
繼續加強與東盟國家主流媒體的合作,打造國際傳播精品,如中老柬泰4國合拍紀錄片《家在青山綠水間——瀾湄花開》。繼續拍攝適合國際傳播的自然人文類紀錄片,如《方舟·布氏鯨》《拯救冠斑犀鳥》《鳥導》《小小勺嘴鷸》等。在跨國聯合拍攝、多國語種落地、新媒體平臺展播等方面,不斷拓展重點題材紀錄片的話語邊界,強化廣西紀錄片兼具國家敘事和時代表達的主基調,展現中國自信、塑造中國性格、樹立廣西形象。
(四)強化媒體融合意識,將互聯網思維融入紀錄片創作中
將紀錄片的專業精神與融媒體時代傳播方式相結合,以技術迭代推動紀錄片美學升級。積極探索紀錄片與多藝術形態的跨界融合、紀錄片與網絡語態交織的創新表達、紀錄片與創作主體多元化的跨領域協作、紀錄片與多媒體平臺聯動與衍生的內容傳播。努力將全媒體傳播滲透進紀錄片創意、制作、播出的全流程,加速紀錄片的創作轉型。[2]
(五)加快紀錄片人才隊伍建設
經過近40年的發展,廣西各級媒體在紀錄片人才儲備上已經積聚了較為雄厚的實力,培養了一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紀錄片專業人才和業務骨干。在未來人才戰略中,廣西要利用國家對紀錄片項目的扶持紅利,發揮廣西紀錄片創作基地的作用,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管理機制、運作機制、激勵機制,為打造廣西地域特色紀錄片品牌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四、結語
在長期的實踐中,廣西紀錄片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山水風格”“紅色風格”“民族風格”“國際風格”等具有廣西標識的特色風格。打造廣西特色紀錄片,必須立足于廣西資源但又不局限于廣西資源,要不斷拓寬紀錄片的話語邊界,強化廣西紀錄片兼具國家敘事和時代表達的主基調,講好中國故事、廣西故事,展現中國風采、樹立廣西形象。潮
參考文獻
[1]廖國梁.廣西少數民族人文紀錄片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3.
[2]劉蘭.媒介融合背景下紀錄片的跨界研究[J].中國電視,2022(10):81-86.
(編輯:黃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