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偉
摘 要
自新課標實施以來,如何落實好新課標要求,做好課堂教學的改變,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挑戰。歷史教師可以尋找核心素養在新課標內容要求中的體現,將抽象的內容要求分解為具體的教學目標,以內容要求為導向整合教學內容,將內容要求的新變化落實在教學設計的優化升級上。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新課標 內容要求 教學應對
自新課標實施以來,如何落實好新課標要求,做好課堂教學的改變,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挑戰。對于一線歷史教師,一方面需要及時學習新課標,不斷把新要求落實到教學中;另一方面,在部編教材基本沒有變化的前提下,需要根據新課標的變化,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對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升級,讓培育核心素養的教學真正發生。
筆者以七年級上冊教材中“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的兩次公開教學實踐為例,分析新課標內容要求的變化和特點,尋找教學應對策略,以期給一線歷史教師在落實新課標教學過程中帶來一些啟示。
一、新課標內容要求的變化
新課標中本課內容要求為“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它不僅要求學生“知道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開發的相關史實”,更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和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這已經超出了“2011年課標”關于本課的內容要求。
全面對比新舊課標,在內容要求方面會發現很多這樣的變化。如“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新課標中內容要求為“認識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艱苦歷程和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孕育的抗戰精神,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歷史意義;通過了解中共七大,認識確立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重大意義”。這些原本是“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一單元的內容要求。
二、變化呈現的主要特點
新課標內容要求按照原有的時空順序,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1.從單課走向單元
在“2011年課標”中,基本能夠明確每一課的內容要求。如“知道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國家的產生,知道夏商周三朝的更替,了解西周分封制及其作用”是第4課“夏商周的更替”的課標內容要求。而新課標中內容要求“通過了解甲骨文、青銅銘文、其他文獻記載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則是涵蓋第4課和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兩課的內容。再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應該是對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整體要求。新課標中的內容要求大多發生了這樣的變化,由“單課要求”走向“單元要求”,體現了對大概念教學和單元教學的教學要求。
2.從單個走向群體
“2011年課標”中每一課的內容要求,從學習任務上來看比較單一。如“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的任務是“知道兩晉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僅僅局限在史實的知道和了解層面,對學生的學習任務就是識記這一部分的知識點,比較單一。新課標對本課要求則不僅要“知道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開發的相關史實”,更要通過本課的學習得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和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的認識。全面對比后發現,新課標中內容要求使教學任務在形式上由單一個體轉變為任務群體,在內容上由知識要求走向素養要求。
3.從知識走向素養
新課標內容要求的最大特點是對核心素養的培育,在內容要求中也有相應體現。具體如下:了解歷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現象和歷史發展的線索等,知道這些史料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并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得出具體的認識,體現的是時空觀念素養的要求。認識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對文明發展、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作用,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要求,體現了唯物史觀素養的培育。能夠搜集史料,運用史料進行論證,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分析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體現的是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的培育。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艱巨性、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巨大變化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增強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突出的是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
三、教師教學的應對策略
基于新課標中內容要求呈現的變化特點,結合教學實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嘗試,以更好地應對新變化和落實新課標要求。
1.尋找核心素養在內容要求中的體現
歷史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新課標及其解讀材料,深入學習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本質要求,進一步明晰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素養在內容要求中的表現。如歷史解釋素養的核心是學生能夠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在新課標內容要求中應該呈現以下要求:一是學生需要學會對相應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進而能夠客觀地描述歷史;二是學生學會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這樣,在尋找內容要求中能否表現歷史解釋素養時,教師就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其他的核心素養也都有類似的著眼點。
2.將內容要求分解為具體教學目標
基于新課標內容要求概括性強、容量大的特點,日常教學不能直接作為具體的教學目標。因此,歷史教師需要將內容要求分解轉化為更為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可以嘗試以下做法:第一,把握內容要求中的關鍵內容,如涉及的基本史實、歷史評價等,就需要建立知識體系,形成符合歷史邏輯的教學設計;第二,針對不同的概括的內容要求,可先細化分類,然后給出具體的學習測評詞語,如知道、識記、理解、概括、歸納等;第三,采用行為目標表述法來表述教學目標,如通過走訪、查閱資料等方式,形成無錫榮氏家族興辦實業的典型事例,在此過程中來認識整個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
3.以內容要求為導向整合教學內容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準確把握內容要求,圍繞主題整體梳理教學內容。可以是基于單元主題學習整合教學內容,像“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一單元的內容要求是無法分割到每一課的,而是需要進行單元的整合。單元教學以“抗日戰爭”為主題,從抗日戰爭的幾個階段,梳理十四年抗戰的艱苦歷程,從中感悟偉大的抗戰精神和抗戰勝利的重大意義。也可以是運用大概念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如本課抓住了“江南”這個概念,設計“何處是江南”“因何而美麗”“能不憶江南”“共創好江南”四個層級,以“因何而美麗”為重點,把東晉南朝政權更迭、北方人口南遷納入江南地區開發的重要因素進行講解,由淺入深,由知識到情感,不斷推進。
4.將內容要求的變化落實到教學設計的優化升級上
新課標的正式出臺,必然會引起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整。其實,新課標的落實并不是原有教學設計的推翻重來,而是在新課標指導下的優化升級,關鍵之處就在于落實新課標內容要求的變化之處,也就是設置學習任務群。
如本課在講述“南朝政權”時,在完成了解朝代更替的任務基礎上,補充史料“侯景之亂”,并設置問題,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社會安定對地區發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民對國家統一、安定的渴望和期待,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在“人口南遷”環節,則通過史料分析、問題驅動等任務,進一步追問“北方人口南遷給江南地區帶來的影響”,以此得出認識:人口南遷在促進江南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了江南文化的發展,推動了南方民族融合,進而使學生認識到江南地區的開發是全面的。在“江南地區開發的影響”這一片段,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區域的開發不能局限于對國家南北經濟的影響,進一步認識到經濟的發展是科技文化發展的基礎和推動力量,為隋唐文化繁盛奠定了基礎;認識到江南地區的發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通過以上教學環節的升級設計,由單一的任務變成整體推進的任務群,達成“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和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的要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