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梅
摘 要
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在“教”的過程中展現學生“深度學習”樣態,通過高品質課堂建設,掌握高品質課堂的價值追求、設計原則、方法與策略,才能真正實現“學科育人”目標。
關鍵詞
高品質 數學課堂 設計原則 方法與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要求教師把教育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當下,課堂存在師生關系不和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教學方式單一、高階思維培養缺乏等問題,這些問題難以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直接影響學生的高品質成長。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談一談如何創設初中數學高品質課堂。
一、高品質課堂的價值追求
筆者認為,高品質的課堂,即高效率、優品質的課堂,應該是在《新課標》的統領下,追求課堂教學基本要素的完善和完備,以及要素關聯的適切和高效,并最終指向對師生素養、發展質量的成全。所以,高品質的課堂應該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能夠讓學生進入“入學”狀態,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實現學生學科素養提升的課堂。因此,高品質的課堂應該具備這樣幾點要求:
一是“引人入勝”。《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建成引人入勝的課堂”的發展愿景。“人”是基礎,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每一名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參與者、建構者、推動者和創造者。教師要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從而喚醒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相對應的心理期待和求知欲望。
二是“鼓勵生成”。葉瀾教授指出:“要把教學過程看作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的過程。” 傳統課堂注重預設,忽視生成;《新課標》提倡把預設作為基礎和前提,鼓勵生成,引導生成,在生成中彰顯課堂的生命力和活力。這是一種新常態,也體現以學生為本和對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要求。
三是“知識建構”。為避免知識傳遞的碎片化,教師應將學生所學的知識進一步系統化、結構化,即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這是更高階的認知能力,也是人才成長的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良好的講授邏輯,保證一節課的知識傳授有邏輯、有條理,知識建構要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便于學生深度掌握。因此,高品質的課堂要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明確知識關系網,明晰知識連接線,使得知識建構有整體性、有序性、動態性,確保課程內容結構化。
四是“素養生成”。《新課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關注人的內在品格和能力,它區別于之前“三維目標”的課標,更區別于早期“雙基”的大綱。高品質的課堂應該建立真正以人為本、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型育人方式和培養模式。
二、高品質課堂的設計原則
1.趣味性原則
相對于知識和能力,教師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喚醒,是更高級的教學智慧。而興趣是學習一切新知的出發點和源泉,學生只有對課堂充滿興趣,才能主動、樂于去學。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情感投入,使學生思想活躍、聯想豐富、注意力集中,教師上課的效率才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挑戰性原則
高品質的課堂需要激發學生思維。《新課標》背景下的學習思維,要從知識理解、掌握的淺層次,走向情境應用的深層次;要將教學與思維培育高度關聯,培養敢于批判質疑,勇于探索解決問題,勤于動手,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適切性原則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讓形式為內容服務。教師應積極開展教學方式變革的研究與實踐,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實行啟發式、探究式、項目式學習,探索適合學生主動、有效學習的教學范式。
4.實效性原則
高品質的課堂,僅僅有“高品位+高質量”還不夠,還必須有“高效率”和“高體驗”。教師要用更少的時間提高學生學科教學質量,用更多的時間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增加實踐、探索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高品質課堂設計方法與策略
高品質的課堂應該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課堂,而學生的深度學習可以基于真實的情境,基于高質量的問題、基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基于學生的學情,以此來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從而達到學科育人的目的。
1.情境創設,讓學習趣味化
好的教學情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喚醒或者啟迪學生智慧。在教學中,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要盡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把情境的真實性、直觀性和吸引力作為基礎,寓教學內容于真實情境之中,讓學習更有趣。情境創設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生活呈現情境、實物展演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情境、課內游戲情境、故事渲染情境等。
例如,在教授“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海上日出”的圖片,在太陽升起的過程中,把地平線看作一條直線,把太陽看作一個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變化,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思考并總結位置關系。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生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2.問題對話,讓學習挑戰化
問題是引發探究學習的“觸發器”,好的問題是促進學習的燃料。建立高品質數學課堂,就要抓住“學生、學科、學習”三個根本,用高品質的問題來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和思維方法的培養,從而提升自身綜合能力。課堂問題設置首先要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其次要有挑戰性,能讓學生形成認知沖突,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例如,在教授學生如何畫一個角的平分線時,學生最喜歡的就是用量角器來畫。有的學生想到用折紙的方法,還有的學生想到用刻度尺畫角平分線的方法,構造兩個三角形全等,從而證明這種畫法是正確的。教師要稍加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找出用直尺和圓規作角平分線的方法,并讓學生證明結果。
3.概念構圖,讓學習可視化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為了改變學生重知識輕思維、重散點輕整合的現象,防止知識理解碎片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概念構圖可視化學習的特點和優勢,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建構直觀化、隱形思考顯性化、零散知識結構化,讓理解真發生,讓思維真進階。同時,在概念構圖過程中,有效的“反思”要貫穿課堂始終,要讓學生對自己和同學的理解有思辨,讓學生從經驗性理解走向衍生性理解、結構化理解和抽象性理解。
例如,在教授“一次函數”時,教師可以列出導圖“一次函數的概念→一次函數圖像→一次函數性質→一次函數的實際應用”,分析簡單的實際問題中的函數關系,培養學生用函數思想解決問題的能力。
4.學科實踐,讓學習素養化
基于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必須把育人方式從傳統的學科認識轉向學科實踐,構建實踐型的學科育人方式。在做中學,能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積極投入學習之中,在時空上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實踐機會,催生更豐富的“學習信息”。只有基于實踐、通過實踐的認識,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考察、實驗、調研、操作、設計、策劃、制作、觀賞、閱讀、創作、創造等活動,落實《新課標》,把這些實踐性活動真正落在實處,讓學科實踐成為學科教學的新常態。
例如,在教授“抽簽的方法合理嗎”時,教師可以設計這么一個問題:有一張電影票,兩個同學都想去看,請你策劃一個公平的游戲方案,決定誰去看電影。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就地取材,后續可以設計出多種教學方式。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主動學習,產生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核心素養。
《新課標》對數學“課堂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教師應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在“教”的過程中展現學生“深度學習”樣態,真正實現學科育人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崇實女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