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專業課程是教學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廣東科貿職業學院根據盆景藝術課程的特色,通過深度挖掘提煉盆景藝術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構建高職盆景藝術課程思政“三融合”教學模式,即思政教育與課程標準、技能培訓和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有效引導學生關愛自然、敬仰藝術及熱愛藝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審美能力和盆景工匠精神。
關鍵詞:盆景藝術;課程思政建設;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3)03-0094-04
收稿日期:2022-06-01
修回日期:2022-08-16;2023-03-08
Abstract: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the basic carrier of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bonsai art, through the deep extraction of thought and spirit connot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rade constructs bonsai art education triplet teaching mode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at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tegrated with curriculum standards, skill train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mode effectively guides students to care for nature and worship art, and cultivates their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esthetic competence and bonsai artisan spirit.
Key words:Bonsai ar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以下簡稱“科貿學院”)成立于1985年,前身是廣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是一所以農業為特色的省屬公辦普通高等學校。1992年科貿學院率先開設了盆景藝術相關課程。經近30年的不懈耕耘,盆景藝術課程成為了鄉村盆景工匠培訓課程,農業農村部首屆涉農職業院?!懊麕熋n”資助項目,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目前在線學習學生有2萬多人。
近年來,科貿學院開展了盆景藝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樹木、樹藝、樹人”為主線,培養園藝技術專業學生具備盆景創作與應用能力,努力將盆景藝術課程建成符合在校學生和盆景從業人員學習需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盆景行業生產前沿和教學模式創新的課程思政示范課,以期引領我省農科類專業課程思政改革建設。
1 思政“三融合”教學模式
盆景是以植物或山石等為主要素材,經藝術創作,在盆缽中表現大自然神貌的陳設藝術品[1]。盆景藝術歷史悠久,是我國優秀的農耕文化,集生產、技術、藝術于一體。植物的多樣性、季節性,決定了盆景工藝具有載體特殊、實踐周期長、創作與養護并重的特點。而這些特點要求創作者不僅要有一定的技藝和藝術素養,更需要耐心和恒心。這為盆景課程開展思政建設提供了思路。
根據盆景藝術的特點,確定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圍繞文化自信這一主線,把盆景的人文性,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要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2~4],依托行業企業、學(協)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基地建設、編寫教材、科研攻關,實現產教融合。在此基礎上,科貿學院探索并實踐“三融合”教學模式(圖1),即思政教育與課程標準、技能培訓和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審美能力,重點培養其盆景工匠精神,從“樹木”“樹藝”到“樹人”,串起素質教育“一條線”,提升學生職業綜合素養。
1.1 和課程標準融合
課程思政改革是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5],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6],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盆景已經歷上千年的發展和傳承,是融入生產和技術的藝術活動,其思政元素豐富。通過挖掘盆景藝術的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標準(表1),有利于增加課程的知識性和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3]。
1.2 和技能培訓融合
盆景藝術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其實踐實訓教學以技能職業培訓為主,內容包括由若干個以3~5名學生組成的團隊,負責校園盆景園的盆景創作、養護和日常管理任務,以及走出學校進行現場學習??瀑Q學院先后組織學員到盆景藝術大師韓學年先生的“品松丘”、鄭永泰先生的“欣園”、陳昌先生的“寶文園”等盆景園開展實踐教學,在校外與盆景大師和名師盆景園共同打造“盆景園是課堂,園主是老師,盆景是教材”的實踐教學體系[7]。該教學方法為培養和增強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綜合創作技能水平,提供有效依托,實現“課堂實踐教學內容=創作生產過程=職業素質訓練”的過程;將團隊協作能力和有助于學生人格健全等的思政要素有效地融入學習的各環節,有利于培養學生專注的毅力和專業技能,培養其盆景工匠精神,提升職業素養。
1.3 和創新創業教育融合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職教育課程教學必須融入的內容,也是思政要素之一。通過盆景制作競賽、作品展覽、“互聯網+”中小盆景營銷、教師盆景方面課題及項目、盆景文化推廣等創新創業活動,多形式、多途徑實現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近三年,科貿學院在校園舉行了兩屆師生盆景展,一次“讓盆景走進千家萬戶”學術論壇,還舉行了盆景技能比賽,屬于課程教學的延伸。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這些活動的策劃、組織、創作、總結等各環節,親身感受盆景創新創業實踐,在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積累創新創業的能力與經驗。
2 思政教學案例
懸崖型盆景制作教學選自園藝技術、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的“盆景制作與養護”課程,參考了高等職業教育園林園藝類十三五規劃教材,是樹木盆景造型教學的重點任務之一。懸崖型盆景制作教學的課時計劃為2學時,其思政教育設計內容分為課前預習,思政要素導入10 min(思政內容顯性教育),內容講解10 min,項目實訓45 min,討論總結15 min。期間,思政教學的隱性內容貫穿于整個過程。
2.1 教學目標
懸崖型盆景的知識目標為學習懸崖型盆景的定義、選盆選材的要求、制作程序。技能培養目標為掌握懸崖型盆景的布局造型與制作。思政目標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不屈不撓的精神[8],培養園林園藝及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所需的職業道德素質。
2.2 教學方法
根據懸崖型盆景創作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如盆景造型布局及文化和情感融入等,將相關思政元素如工匠精神、松樹文化、傳統文化等融入課堂教學,通過動畫展示、理論講授、課程實訓、課后評價等方式開展課堂教學。
2.3 教學過程
以松樹懸崖型盆景的教學為例,其思政要素主要體現在:1)松樹文化,是人格化的優秀中國傳統文化,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2)工匠精神,作品經過10多年培育完成,體現了要專注、堅持才能實現目標;3)作品形神兼備,反映了觀察自然的美學思想;4)造型獨特,表現了在逆境中的自強不息的意境[4]。教師通過結合圖片素材,將思政要素融入課程教學中(表2)。
2.4 案例成效
懸崖型教學案例通過將中國傳統人格化的松樹文化,造型中表現的不畏艱難、努力拼搏的藝術意境,以及專注堅持的工匠精神有機融入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理論、掌握造型技術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工匠精神的感染和滋養,產生了精進鉆研的決心和堅定執著的精神。教學成果基本達到預期效果。
3 課程特色與創新
3.1主要特色
盆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沒有捷徑。課程確立了以“樹木、樹藝、樹人”為主線的育人目標,內涵包括:樹木的栽培生產是專業學習的基礎,樹木的造型(樹藝)是專業學習的延伸拓展,人的可持續發展(樹人)是人才培養的歸宿。科貿學院盆景藝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通過采取“共性+個性”“集中+分散”“課中+課后”的形式,構建育訓并舉、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方法,構建了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技藝成長型學生素質教育模式。
此外,課程采用“盆景園是課堂,園主是教師,作品是教材”的教學框架,線上線下兩課堂,校內校外雙基地,深化了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的融合。這也推動了學生“興趣—創意—創業”思維提升以及“作品—產品—商品”項目孵化。課程基于崗位能力,對學生開展項目化訓練;依托盆景產業鏈,開展模塊化教學;依托資源庫,打造隨時隨地長效化學習平臺,串起專業教育、思政教育、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一條線”,破解理論與實踐“兩張皮”問題。
3.2 創新點
首先,通過學校、企業和行業學(協)會產教融合,共建共享“科技創新團隊+行企兼職教師”的盆景教師團隊,構建了“盆景園是課堂,園主是教師,盆景作品是教材”“名教授+土專家”的專業與思政雙融合教育體系。實現了在盆景人才培養運行機制上的創新。
其次,通過盆景創作過程,評價學生的職業素養,活化專業人才培養中的素質訓練因素。該教學模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質量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工匠精神融入課堂,滲透到學生的全過程學習階段。課程實行過程性考核,學生成績由作業(20%)、實訓報告(20%)、作品(10%)和理論考試(50%)組成。課程通過盆景制作全過程及綜合性評價考核,糾正學生重理論學習、輕實踐的行為傾向,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養成知行統一的良好習慣。該教學模式主要解決了課程思政化與傳統實踐教學的“斷片式”融合,以及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空載化”等關鍵問題,實現了課程專業內容與思政內容的有機融合;同時從微觀角度研究解決課程思政背景下的人才培養問題,有利于學校從教學質量層面尋找最基本的原因和最具成效的解決辦法。
4 課程思政成效
4.1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和創新意識
課程思政改革的核心是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三融合”教學模式的實踐,將專業內容與思政要素相結合,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專業與思政內容相輔相成的樂趣,使學生專業素質和創新意識得到較大提高。近3年,科貿學院成立了盆景產業創新創業隊伍2支,完成團省委“大學生科技攀登計劃”3個;園林園藝專業學生獲得“互聯網+”創新創業比賽校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級以上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3項。學生(學員)作品獲全國盆景展金獎10個、銀獎6個、銅獎2個,全國盆景技能比賽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1個。
4.2 提升教學水平
科貿學院盆景教學團隊由盆景名師、高校專家、創業導師、盆景工匠組成。課程思政改革對教學團隊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必須深入研究課程自身內涵,挖掘盆景藝術育人價值,多途徑、多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有效激活課程的思想屬性。在改革過程中,教學團隊不斷地學習、研究、實踐、改進、完善,教學相長,教學水平得到較大提升,取得了一批教改成果和榮譽。2020年團隊成員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個,二等獎1個;團隊所在教學部門園林學院被授予2022年廣東園林學會突出貢獻集體獎,其中一位成員榮獲廣東園林學會風景園林教育名師;近三年,團隊成員還開展了以盆景創作和文化傳承為主線的省級科研及教改課題10項,如《嶺南盆景傳承與發展創新團隊》獲廣東省創新團隊項目(自然)立項(2021年)?!丁坝栯p軌”培育花木盆景“鄉村工匠”》入選教育部《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研究》課題典型案例(2022年),盆景課程入選農業農村部首屆涉農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名師名課”資助項目(2022年)。
4.3 豐富盆景藝術創作教學資源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豐富了優質數字化資源,擴大課程在盆景行業的影響力。教學團隊公開出版盆景課程高職高專規劃教材1部;建立了1個廣東高校最大的校內集生產和技能訓練為一體的“盆景制作工場”,為開展盆景工培訓和職業技能認定打下基礎;與廣東園林學會盆景賞石專業委員會共建了10個校外“嶺南盆景研學基地”,1個校外嶺南盆景“雙師”工作站,1個大學生省級校外實訓基地。課程被列入廣東省教育廳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被學校列為創新創業優秀課程、全校美育公共選修課。課程資源已對 8 所學校、11 個學(協)會、54 家企業開放并推廣。
5 結語
在盆景藝術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科貿學院主要從教師、學生、教材、資源4個方面對課程教學改革開展探索和實踐,雖得了較好成績,但仍需不斷研究優化。當前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主要問題是評價標準和手段較為匱乏,效果以主觀判斷為多,缺乏針對性的客觀評價。將思政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各知識點,仍需不斷探索。未來,科貿學院將引入行業企業文化,繼續聘請盆景界有較大影響力的藝術大師為團隊兼職教師,圍繞學校的辦學特色進行特色化“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定期聘請國內各地盆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言傳身教,弘揚創業精神,工匠精神;依托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盆景制作與養護》,持續做好線上課程思政資源建設,重點是深度挖掘提煉盆景藝術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增加名師的技能展示和作品鑒賞方面內容,擴大課程在行業的影響力,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
注:圖片為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羅澤榕,陸志泉. 嶺南盆景制作與養護(南方本)[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15,88-93.
[2]劉靜. 關于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思考[J].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4):46-51.
[3]陳雨.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探索[J]. 西部學刊,2021(6):92-96.
[4]車建霞. 職業院校工匠精神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探索研究[J]. 作家天地,2021(30):191-192.
[5]鄒智深,鄒明.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初探——以《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課程為例[J]. 對外經貿,2022(1):156-160.
[6]張靖,陳晨. 課程思政與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中山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實踐和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2022,66(1):39-45.
[7]曹彩霞. 校協聯動,共育鄉村振興盆景工匠[EB/OL].(2022-12-27)[2023-02-27]. https://mp.weixin.qq.com/s/UgRAkHhCIkDThQqcNjclZw.
[8]車建霞. 職業院校工匠精神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探索研究[J]. 作家天地,2021(30):191-192.
*基金項目:廣東省普通高校創新團隊項目(自然)“嶺南盆景傳承與發展創新團隊”(編號:2021KCXTD078)
作者簡介:
羅澤榕/1963年生/男/廣東揭陽人/碩士/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園林學院(盆景現代產業學院)(廣州 510000)/教授/研究方向為園林職業教育,盆景創作與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