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
摘 要: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新增板塊,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下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重要媒介,是高中階段語文學科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重視高中學生閱讀的思辨性、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重視學科教學的讀寫說評演一體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大目標來統領教學方向,以大閱讀和大課堂的方式來實現培育目標?;诖?,文章針對高中階段語文學科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范式構建的具體策略進行簡要論述,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教學范式構建;語文學科;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策略分析
閱讀教學一直是高中階段語文學科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發展的大背景下,要求語文學科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重點培養和發展高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基于此有效提升高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用大課堂教學方式培養高中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構建語文學科教學范式,能夠使高中學生通過自主閱讀、集體閱讀探討、閱讀改編以及研學活動來培養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并能夠以此掌握文本材料閱讀的邏輯規律,最終形成相對科學完整的閱讀結論?;诖耍瑢W科教師需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入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轉變傳統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積極構建語文學科教學范式,從多個角度強化高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閱讀思維能力。
一、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有效培養和發展高中學生的學術素養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模式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學術啟蒙的作用。針對高中階段的學生開展學術啟蒙教育,對其升學進入大學階段的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推進作用。與此同時,鑒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本身的巨大優勢,還能夠激發出高中學生的學術思考能力,這種閱讀教學模式在高中階段的應用對于開展語文學科教育改革工作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閱讀活動不再是單純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是需要重視對高中學生學術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應當將學術素養的培養納入高中閱讀教學目標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方式的應用能夠有效培養高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思辨意識以及創新意識,這三種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學術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還能夠和高中學生的學術寫作能力聯系起來,使得思辨性閱讀教學的過程成為學生開展問題論證的過程,學術寫作的過程反過來又能夠促進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結果的科學性,以此來培養高中學生掌握思辨性閱讀的能力[1]。
(二)有效提升高中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夠有效提升高中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以根據事實證據敘述的方式開展,不能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想而做出判斷,而是需要借助相對縝密的推理過程得出相對正確的結論。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能夠使得高中學生建立起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語文學科的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可以通過文學作品的鑒賞來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使得高中學生能夠以理性辯證的方式對閱讀文本的意義進行闡述,結合閱讀文本的內容開展自主性思考,在提出自己觀點的基礎上,得出文本材料的閱讀結論。故此,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應過多地關注學生的感性結論,而是應當抓住學生理論思維發展的重要契機,以此來實現高中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培養和發展的教學目標。
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特點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入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指的是學科教師引導高中學生理性地開展閱讀活動,能夠在閱讀文本材料的過程中,以客觀、全面、科學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盡可能地降低主觀思想情感以及感性認知對于閱讀理解感悟能力的干擾,能夠通過語言表達的形式將自己的閱讀見解展現出來。高中階段是針對學生開展閱讀思維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夠最大限度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2]。
(一)創新性特點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和傳統形式的閱讀教學相較而言,其本身具備較強的創新性特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模式能夠使得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有效擴展高中學生的閱讀視野,在豐富高中學生語言知識儲備的基礎上,讓高中學生能夠在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更為全面的、科學化的發展。與此同時,鑒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模式的創新性特點,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語文學科教師有意識地優化教學結構,提升語文學科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反思性特點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模式在高中閱讀課堂中的應用,能夠有效促進高中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這種自主性的思考能力并非淺層次的無意識思考,而是建立在深入挖掘和了解閱讀文本材料中隱藏著的思想內涵基礎上進行的思考。在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過程中,高中學生會通過自主性思考,發現平時不被注意的細節,以此來激發高中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興趣。
(三)拓展性特點
在高中階段開展的語文學科閱讀教學過程中,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夠有效提升高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為高中學生的作文寫作積累優質素材。除此之外,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還能夠最大限度提升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不僅要求高中學生具備較強的質疑能力,同時還要求高中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反思能力,這種針對邏輯思維能力展開的培養,能夠行之有效拓寬高中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得高中學生的知識學習不再局限于教材文本內容,而是能夠深入到實踐活動中,在靈活性運用課堂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和發展[3]。
三、高中階段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的范式構建
基于新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學科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構建大課堂教學范式,通過串聯高中學生自主閱讀、集體閱讀探討、閱讀改編以及研學活動,開展“大單元式”的教學活動,實現培養和發展高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4]。
(一)自主閱讀訓練,鍛煉高中學生口、眼、腦力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教學中,開展朗讀活動是培養語文素養的重要基礎,有感情地朗讀不僅能夠有效提升高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能夠鍛煉其邏輯思維能力,引導高中學生掌握作者的內心情感變化。學科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引導高中學生注意平仄節奏變化,精準把握韻腳韻律,使得高中學生的自主閱讀活動能夠讀出場景和韻味,促進聲音、畫面以及文本內容的融合,使得傾聽者能夠感受到情感溫度的變化,深入理解和掌握文本深度。其次,學科教師要引導高中學生掌握標注勾畫的能力。開展閱讀教學活動不僅需要高中學生認識文本內容,同時還需要引導高中學生和作者對話,通過標注勾畫的方式,使得高中學生的心靈得到解放,顯化其隱性思維,在動筆的過程中心緒得到舒展。標注勾畫方式能夠讓高中學生迅速定位精彩詞句,對文本素材中的精彩部分進行評點,在質疑、釋疑的過程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進一步提升高中學生的品鑒賞析能力。最后,通過貫通文本相關知識的方式,鍛煉高中學生的腦力。單一性質的文本閱讀和標注勾畫方式雖然能夠讓高中學生理解文章主題思想,但也容易使得高中學生陷入作者的“邏輯圈套”中,不能形成自身的思想邏輯。因此,學科教師在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引入群文閱讀模式,能夠有效培養高中學生的多角度觀察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在比較閱讀、主題性閱讀以及整本書閱讀活動的引導下,不斷切換高中學生的審美視角,使得高中學生的思想在多維度語境中獲得綜合性的成長[5]。
(二)集體閱讀,提升高中學生閱讀素養的互動性
高中學生個體的精力、時間和智慧是極為有限的,以有限的力量開展多元化的文本閱讀較為困難。基于此,學科教師應高效利用班集體的教學優勢,通過多元化的教學開發創新來促進高中學生開展集體合作學習,通過辯讀、講讀、論讀的方式進一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在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過程中,學科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教學問題、主題研討、拓展延伸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開展集體討論,也可以由學生自己來創設教學問題展開研討。值得注意的是,學科教師需要有效控制話題邊界,掌控探討交流節奏,引導高中學生合理利用思維工具開展探討活動,盡可能地杜絕出現空泛性的、盲目求同存異的論讀現象。其次,以講讀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表達能力是高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新課程標準的重點內容。學科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導高中學生以演講、報告的形式來展示自己的閱讀心得體會,以此來感染其他同學的思辨意識。如學科教師可以設計“講臺交給學生”的演講報告機制,規劃課前三分鐘演講的閱讀活動,在明確演講報告要求、主題內容和評價機制的基礎上,提升高中學生的表達能力。最后,以主題辯論的形式開展辯讀活動。辯論過程中的思想交鋒氛圍能夠有效磨礪高中學生的思想意識,能夠輔助高中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激烈的辯論交鋒氛圍能夠以發現對方立論漏洞的形式,強化高中學生掌握正確立論的方法。這無疑在講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高中學生的表達能力,有效鍛煉了高中學生的思維。
(三)個體或集體創編,促進高中學生閱讀技能深化
開展大課堂教學模式是高中階段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教學需求,在學科教師的引導下,有效深化和延續學科知識內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將教學活動拓展到課堂教學外。因此,學科教師可以編劇、研修、作文的形式培養高中學生的閱讀素養。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創編模塊,學科教師可以引導高中學生自由創作,以不限體裁和內容的方式激發高中學生的參與熱情。除此之外,學科教師還可以專題組稿、戲劇創作的形式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意識地為高中學生的創作提供展示平臺,如班報、校報、雜志推薦、互動交流平臺等。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術性特點要求學科教師為高中學生搭建微型的互動交流平臺,引導高中學生就創編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分享和交流,鼓勵高中學生將創編的論點和論據整合成小型論文,通過微型平臺實現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流,進一步強化高中學生的思辨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教學中的思辨性閱讀是激發高中學生思辨能力的第一步,引導高中學生將自己的思辨觀點和論據整合成小論文進行互動交流,是開展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第二步,借助兩步策略來培養和發展高中學生的基礎學術素養和思辨閱讀表達能力。除此之外,針對劇本改編而言,其作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音樂、舞蹈、影視、表演等內容的融合,引導高中學生編研并優選劇本、準備道具、登臺演出、評議,通過師生共同演繹“一出好戲”的形式,直接推動高中階段的“五育”融合發展[6]。
(四)以研學形式,促進高中學生采風創作素養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過程中,研學采風作為大課堂教學范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和完善課堂教學內容。以研學旅行的方式為高中學生語文學科知識學習、思想豐富、探究問題、活躍思維意識、提升道德品質提供助力,顯著培養和提升高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意識、合作能力以及實踐研究等能力,已經成為高中學生綜合性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于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而言,研學旅行方式的應用能夠幫助高中學生親近自然、感悟自然、閱讀自然、閱讀文化和歷史,為語文學科思維意識的鍛煉奠定基礎。與此同時,研學活動在語文學科中的應用,同樣也是高中學生表達自身觀點的重要媒介,學科教師可以引導高中學生編寫研學日記、開展采編活動、開展愛心捐助活動和支教活動,以此來提升高中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表達能力,以研學強化高中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高中語文學科教學范式的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7]。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閱讀過程中,應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培養和發展高中學生的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科教師應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教學范式創建工作引起重視,通過串聯高中生自主閱讀、集體閱讀探討、閱讀改編以及研學活動,為高中學生的溝通交流活動提供平臺,以開展“大單元式”教學活動的方式,從多個角度去激發和引導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充分調動起高中學生思辨性思維能力的基礎上,以深入思考和互動交流的方式強化其語言表達能力,最終實現高中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大課堂教學范式體現的不是具體某一節課的教學實踐活動,而是通過知識串聯的方式形成大單元式的教學實踐活動,不僅聚合了多個課節內容,還串聯了閱讀教學活動,以構建教學范式的方式提升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質量,使得高中學生能夠在學科教師引導下實現學科知識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蔡廷梅.淺析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23(7):34-37.
[2]廖小瑤,封友勝.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的構建[J].高考,2022(33):150-152.
[3]范成忠.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范式構建分析[J].高考,2022(21):104-106.
[4]竇曉曼.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文理導航(上旬),2022(6):73-75.
[5]逄格閼.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3):98-99.
[6]胡學英.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的范式構建[J].教育學術月刊,2021(12):80-86.
[7]董雙.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