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指標分析來看,南京市江北新區在經濟富裕度和公共安全度方面較為突出,資源承載度方面有待加強。通過城市宜居性標準評價指標分析,為江北新區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識別城市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城市宜居品質提升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宜居城市;指標體系;標準評價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4977.2023.03.008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Urban Livability Standards in Jiangbei New Area of Nanjing City
SHEN Li
(Huashe Design Group Co.,Ltd.,Nanjing 210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indicator analysis,Jiangbei New Area in Nanjing City is more prominent in terms of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public safety,and the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By analyz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urban livability standards,we aim to identify urban problems and propose targeted ideas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livability in Jiangbei NewArea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livable city;index system;standard evaluation
20世紀90年代,吳良鏞院士從城市發展的背景、方向等方面較為全面地提出了人居環境的模式和方法,并編寫了《人居環境科學導論》。這本書是城市宜居性評價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1]。任致遠[2]側重于從居住環境的視角對宜居城市進行界定,總結為“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個字。李麗萍、郭寶華[3]認為宜居城市主要由自然物質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兩大部分組成,包括經濟持續繁榮、社會和諧穩定、文化豐富厚重、生活舒適便捷、景觀優美宜人和公共安全6個方面,強調宜居城市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張文忠[4]指出宜居城市應該是一個安全穩定、生活方便、社會和諧、環境宜人、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相協調的城市,同時是具有較強認可度的高品質城市。
2.1標準評價指標選取
基于評價指標選取原則,在參考原建設部公布的《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5]基礎上,充分結合江北新區發展實際情況,確定江北新區宜居性評價體系。江北新區宜居性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包括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利度、公共安全度六個方面;二級指標共計27個(見圖1)。
2.2標準評價方法
依據江北新區標準評價指標體系,首先采用綜合打分法對各項指標權重進行確定;其次,根據各項指標的統計數據,采取直接綜合法對江北新區宜居性進行評價與分析,宜居性評價指數采用百分制,滿分共計100分;最終評價結果得分大于80分為“宜居城市”水平,60分~80分為“比較宜居城市”水平,小于60分為“宜居預警城市”。
2.3數據來源
本次江北新區宜居性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數據主要來自《江北新區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政府工作報告以及相關行政機構發布的統計數據、調查報告等。
3.1社會文明度評價
社會文明度方面主要采用政治文明、社會和諧、社區文明、公眾參與等指標進行評價。
1)在政治文明方面,江北新區是首個被國務院明確要求堅持“法治先行”的國家級新區,設有全國首個法治園區,在科學民主決策、政務公開、行政效率和政府創新方面表現突出。在民主監督上,從2020年《江北新區“12345”政務服務熱線使用情況的調查》結果來看,民眾對熱線整體滿意度為74%,反饋問題解決比例為82%[6]。
2)在社會和諧方面,江北新區貧富差距總體較小,已實現各類人群參保全覆蓋。在流動人口就業服務上,江北新區已形成多項就業創業服務品牌活動,并出臺了就業服務補貼細則、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社保補貼、人才安居補貼、“創業江北”人才計劃十策等惠民政策,為流動人口就業創造機會。
3)在社區文明方面,社區管理與服務、物業管理水平有待加強,需進一步提升服務意識,完善相關制度。
4)在公眾參與方面,江北新區已建立城市規劃公示、征集公眾意見等相關制度并貫徹落實;建立價格聽證制度,但公眾參與度與信息公開程度不夠。
3.2經濟富裕度評價
經濟富裕度方面采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財政收入、就業率、三產就業人口占比來進行評價。通過江北新區2019年相關數據對標同年全國數據來看,江北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城市較為富裕,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財政收入、就業率均遠超全國平均值,但第三產業發展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3.3環境優美度評價
環境優美度從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城市景觀三方面來進行評價。在生態環境方面,江北新區在空氣質量、生活垃圾處理、噪聲達標、綠化覆蓋率等方面表現突出。江北新區內有保護較好的國家森林公園——老山國家森林公園,此外濱江風光帶的建設也成為提升生態環境的加分項。在人文環境方面,江北新區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城市景觀方面,市容市貌總體較好,但中心城區內仍有大量危房棚戶區需要拆遷改造,部分年代較早的居住小區需要環境整治,需提高居住環境與品質。
3.4資源承載度評價
資源承載度方面采用水資源、城市用地、食品供應等方面來進行評價。江北新區在用地開發上,較好地落實了城市集約緊湊型開發模式。在食品安全性上,食品供應數量、質量有充分保障,居民對食品安全感滿意度較高。雖然南京跨江擁江,但從人均水資源數據來看,南京屬于“缺水型城市”,需持續推進節水型社會,以及“幸福河湖”建設,逐步提升城市水質和水量。
3.5生活便利度評價
生活便利度方面從城市交通、商業服務、市政服務、教育文化、綠色開敞空間、城市住房、公共衛生等方面來進行評價。
1)在城市交通方面,結合《南京交通發展年度報告(2019)》相關數據,江北新區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4.32公頃/人,城市路網布局不均衡,組團間骨架路網不足,縱向快速通道缺乏;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為16.9%,與南京主城(27.2%)相比,總體比例較低,職住平衡與幸福通勤程度也有待提高。
2)在商業服務方面,隨著新區人口的激增,人口分布密集與商業資源匱乏已經形成了較大的反差。目前新區在商業設施的數量、密度、規模上遠遠落后于江南主城內各區。現有的商業資源以沿街商鋪、小體量商業中心等為主,綜合性商圈匱乏。
3)在市政服務方面,市政設施覆蓋與普及率較高,但需進一步向高質高效提升;隨著江北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各街道一直進行大規模的拆遷,但建設啟動較為緩慢,空間布局有待優化,城市配套有待完善。
4)在教育文化方面,學前教育資源供給不能滿足需求,與公益普惠目標存在差距。由于新區人口的激增形成疊加效應,使得幼兒園學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泰山、沿江等人口密集片區的學前教育資源嚴重短缺;此外義務教育資源供給存量不足、優質均衡程度不夠,2019年江北新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監測值為78.1分[7]。
5)在綠色開敞空間方面,江北新區持續推進園林綠化提升,實施青龍綠帶、濱江風光帶生態廊道、杜圩城市生態濕地公園等一批長江岸線生態綠地修復;著力推進公共景觀打造,為市民提供休閑游憩空間,市容市貌和環境品質有所提升。
6)在城市住房方面,江北新區在棚戶區改造、保障房建設、人才安居等各項工作中實現重大跨越,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中低收入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城鎮居民住房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7)在公共衛生方面,全區醫療資源總量特別是優質資源相對不足。2019年全區每千人口床位數為4.53張,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為2.84人[7],低于全國和江蘇省的平均水平,與南京市平均水平相比,更是有明顯差距。
3.6江北新區城市宜居性標準總體評價
江北新區城市宜居性評價綜合得分為82.5分,達到“宜居城市”水平。從6個一級指標的評價得分情況可以看出(見圖2),經濟富裕度和公共安全度評價得分率超過90%,說明江北新區經濟實力較為強勁,重要經濟指標保持領跑水平,綜合經濟競爭力強。4項指標得分率不足,其中社會文明度、環境優美度、生活便利度得分率在80%~90%之間。資源承載度得分率偏低,僅為58%,說明江北新區社會保障及公共服務水平需進一步提升,節約用水、集約節約用地觀念要進一步深入。
4.1健全城市防災減災機制,提升應急管理水平
借助智能化技術發展手段,建設應急與安全管理相關指揮平臺、完善城市安全基礎設施,以江北新區生態特色建立排洪防澇新格局,持續提升新區韌性水平;推進江北新區平安創建工作,維護江北新區公共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新區。
4.2完善公服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居民生活的便利便捷程度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體現。在江北新區宜居品質提升建設過程中,應加強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城市綠色交通、新能源、數字信息等城市設施建設,給居民帶來一種便捷、舒適、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公共服務體系,針對新區功能區規劃,結合服務人口,合理布局幼兒園、小學、中學,加快優質資源引進速度,推進名校落戶江北;建設國際醫療中心,推進與國際知名醫療機構的合作;建設人文江北,在新區核心區有序建設文化設施;推行全民健身,合理布置社區體育設施。
4.3加快水環境整治、構建城市綠地網絡
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剛性約束條件,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優化生態資源的分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做到環境與經濟發展并舉;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每個城市組團擁有多條貫通性的綠色廊道,組織城市公共空間,構建城市生態網絡,彰顯城市空間特色,形成“城在綠中,綠在城中”的生態格局。
4.4提高城市多樣性,提升網格化社會治理能力
形成和諧多樣的城市社會環境體系,社會環境穩定;重視城市的文化內涵,讓城市居民對城市形成認同感;構建可持續的城市經濟環境體系,構建有利于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和消費方式。
【參考文獻】
[1]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任致遠關于宜居城市的拙見[J].城市發展研究,2005(4):33-36.
[3]李麗萍,郭寶華.關于宜居城市的理論探討[J].城市發展研究,2006(2):76-80.
[4]張文忠.宜居城市的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07(3):30-34.
[5]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S/OL].(2017-04-19).https:// www.doc88.com/p-77887721776640.html.
[6]江北新區“12345”政務服務熱線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R/ OL].(2020-03-26).http://njna.nanjing.gov.cn/hdjl/dczj/ 202003/t20200326_1820015.html.
[7]許雯斐.江北新區社會事業局:筑起“三區一高地”繪就品質新主城[N].新華日報,2020-06-16(NJ02).
【作者簡介】
沈立,女,1989年出生,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
(編輯: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