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摘 要:如今,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教育水平的主要標志。在現代化教學中使用網絡技術與多媒體,能夠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同時教育信息技術也被應用在地理教育中。為完成立德樹人任務,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地理教師要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調整教學流程,提高教學有效性。本文主要從高中地理教學使用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出發,分析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并相應制訂解決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地理課堂;深度教學
高中地理課程有著內容多、實踐性強的特點,有利于高中生全面學習。教育領域引進信息技術屬于必然趨勢,可加速教師教學效率。高中地理課堂使用信息技術,增添教學新模式,幫助學生梳理難點知識,使學生對學習地理知識有著更多興趣,延伸地理眼界,挖掘地理學習資源,調動高中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高中生使用信息技術搜索學習資料、獲得學習資源,嘗試解決學習過程遇到的難題,讓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得以提升,培養綜合能力。教師在高中地理課堂要鼓勵學生應用信息技術,以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創新學習地理知識的手段。
一、高中地理課堂應用信息技術的重要性
在地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符合學生發展、教育發展、社會技術發展的需求,將網絡通信技術與多媒體技術作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是技術革命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應用在社會的不同領域,加速社會生產與生活的腳步,使信息文化和人們的學習生活整合成連續體與有機體,讓人類學習得到進步。地理教育若是想要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在地理課程中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地理課程在選擇教學內容、制訂教學要求和學習方法上,要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體現出地理現象的千姿百態。教師根據地理學習的變化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地理創造更理想的學習環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工具有著直接的關聯,在地理教育發展中需要合理應用功能齊全的信息工具。在地理學科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接觸更多信息,延伸學生視野,縮短學生學習和實際生活間的距離,為教師帶來更多便利。教師需要從國家與民族發展的角度看待信息技術傳承師德精神,也要發揮創新意識,為實現學生全面發展而努力工作。地理課程和其他課程存在不同,其工作對象是在地球表層所構建的系統,并且有著復雜性、綜合性、跨度區域大的特征。
地理作為高中教材中較難的科目,含有天文、地學等知識點,并且包含了人口、資源、城市環境等抽象的知識。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知識需要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梳理和劃分。只有將信息技術應用在地理課程中,才能夠打開學習地理世界的新大門,更好地引進信息技術,加速教學效率。按照地理課程流程,融合地理信息技術、地理課程內容、地理課程教學目標以及地理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讓地理教學有效性得以提升,幫助學生梳理難點知識,使學生對學習地理知識有著更多興趣,延伸地理眼界,挖掘地理學習資源,調動高中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學生可按照學習狀況與興趣選擇符合自身要求的學習資源。地理信息技術屬于地理科學研究的有效方式,讓教師教學方式與手段得到豐富,也為學生學習提供合適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延伸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深度,更好地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體現
(一)融合高中地理教學形態與信息技術
微視頻屬于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化教學方式,融合高中地理教學形態與信息技術,深受師生的喜愛。使用微視頻能夠不被傳統地理教學約束,屬于新穎的表達方式,備受高中生喜愛。微視頻能改善地理教學形態,使用微視頻表達出地理知識點和地理內容,讓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學生也可通過微視頻錄制自己喜愛的知識,滿足自身學習需求。例如《流浪地球》備受大眾熱捧,地理教師可從電影角度出發,讓學生去分析太陽變化是否會影響地球,又會產生何種影響。學生通過此話題可以拍攝一組微視頻,以對話的方式創新學習地理知識方式,學生錄制策劃過程中也能夠提升彼此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
(二)融合地理課程內容與信息技術
地理課程與信息技術結合是新時代教學的一項創新體現,通過信息技術來探究地理課程,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這也是高中地理課堂慣用的教學方式。比如在地理信息系統中融合地理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讓地理研究工作與地理信息系統密切配合。地理教師需要和學生共同探究地理信息技術,比如如何將圖像獲得的結果導入到信息軟件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學習,由學習導入實踐,縱深至未來,學以致用。
(三)融合信息技術和地理學習環境
融合地理學習環境與信息技術的體現方式是應用空間信息技術,學生要了解空間信息技術內容,使用谷歌觀賞不同的名勝古跡與人文景觀,此種空間信息技術讓學生學習更便利。地理教師使用空間信息技術開展情境教育,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情境,使學生通過不同情境掌握當地風土人情與自然風景。使用空間信息技術不僅能夠讓高中生提高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也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
三、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融合的價值
(一)改變師生觀念
高中地理課程可以培養高中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素養,學生通過地理知識了解人文環境與自然,確保人與自然能夠友好相處,教師也能夠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融合高中地理教學與信息技術,需要學生將地理核心素養作為出發點,以地理核心素養導向原則作為基礎,改變教師教學方式,使教師不被傳統觀念的枷鎖束縛。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開展問題式教學,讓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實現全面發展。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改革的推動器,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對于出現的問題,更好地開展因材施教。在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地理知識時,也要重視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素養、學習能力,要讓學生對信息技術作用有著正確的了解。教師教學設計中也要將信息技術開放性體現出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與批判思維,使學生通過體驗感悟過程正確認識地理事物,構建地理之間的聯系,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目標。
(二)改進學習方式
在高中地理課堂應用信息技術能夠形象化、直觀化呈現知識。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讓學生在情境下能夠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打破時間約束和空間約束。讓學生能夠轉變學習方式,提高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地理老師需要綜合多種因素,根據學生儲備地理知識狀況與教學內容的情況,使用信息技術選擇呈現知識的方式。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融合信息技術素養、能力與知識。教師講解天氣與氣候時,要使用風場圖讓學生進行觀看,領會地理現象變化[1]。講解植被與地貌景觀特征,要通過VR技術使學生進行實地觀察。講解水循環時,教師要通過遙感影像圖正確認識地貌地形,帶領學生分析什么位置容易有內澇出現?為何有內澇出現?應用地理信息系統疊層分析原理,讓學生全面認識內澇發生地的地形氣候等情況,從而積極參與。開發建設地理課程資源融合信息技術和地理教學,符合新課改要求,學校教師需要承擔開發地理課程資源的責任,健全地理課程內容,通過信息技術使表現方式更加新穎。地理課程含有人文特征與自然特征,地理教師要應用信息技術構建特色化的課程,同時根據地理學科的課標要求開發地理實驗室,模擬實驗建模軟件,開發地理課程資源,確保和教學元素相統一。在教學不同環節創設問題情境,在地理教學中滲透課程資源與信息技術,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確保信息技術能夠提高信息能力和學生信息素養[2]。
四、信息技術在高中教學應用中出現的問題
(一)信息資源的使用缺少創新性
高中教師教學壓力大,要完成更多的教學事務,地理教師在此種狀態會應用信息技術資源開展教學工作。地理教師會選擇多媒體開展教學,但并未進行創新,也未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無法得到提升,讓信息技術未完全發揮出應用的價值。
(二)深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
教學改革發展過程中,我國號召在地理課堂使用空間信息技術。對高中地理教師而言,未正確理解信息技術,導致信息技術應用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形式化體現,并未開展教學結合,致使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甚至一些教師認為課堂使用信息技術耽誤時間,教師制作視頻與圖案會讓學生聽課效率受到影響,這些均為片面認知。高中地理課堂需要應用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信息技術,從而調動學生學習[3]。
(三)教師的綜合能力有待提升
高中地理教學若想在地理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則需要精通信息技術。但地理教師由于不是專業出身,在后期工作中要先學習信息技術軟件。地理教師操控信息技術軟件的能力有待提升,導致課堂教學應用信息技術方式少,教師在課堂上只能實施固定的信息技術呈現課堂內容,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4]。
五、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合理使用信息技術的策略
(一)實施信息技術導課模式,調動學生學習激情
在任何教育課程中,新課導入始終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流程,有著統領全局的作用,與教學計劃的實施和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重視設計新課導入環節,使用信息技術優化導入形式和內容,以聽覺視覺的方式刺激學生,讓學生不僅能夠使用到多媒體資源,也能夠全身心地進入學習狀態[5]。在新課的狀態中,點燃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從而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在講解宇宙環境教學時,需要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視頻,通過太空看地球,讓學生回答太空中的地球是何樣子,宇宙又是包含哪些組成?學生在觀看到優美的視頻、圖片,關注畫面中的地理現象,進而能夠對腳下地球有著正確的認識,從而分析宇宙概念。教師也要為學生播放探索宇宙的視頻,結合教材資料視頻讓學生回答地球是否會發光,為何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是發光的,這與其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否存在關聯[6]。學生要先觀看視頻內容,從而被視頻中的地理現象吸引,讓學生根據課本知識與自身理解進行分析,調動學生學習新課的積極性。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方式調動學生探索宇宙的積極性,讓學生備受關注,從而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課本知識。又或者教師在講解“氣壓帶和風帶”時,若是想要調動學生學習,可在導入環節為學生播放有關馬緯度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播放視頻后要讓學生回答為何馬緯度周邊的帆船航行困難。船只行駛到馬緯度會被困在原地嗎?教師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只有調動興趣,才能夠順著教師的導入分析本節課的內容。只有學生對馬緯度有著了解,才能夠和教師共同尋找答案,學生在好奇心驅動下完成學習本節課的內容,調動探究的積極性。由此可知,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使用網絡資源導入新課,在課堂初期營造探究的氛圍,讓學生積極學習地理問題,提升課堂效率[7]。
(二)錄制微課,合理應用真實的教學資源
地理課程與生活有著關聯,在教材中包含的生活元素多,同時生活中地理現象也隨處可見,比如在考試中也會設置與生活存在關聯的試題,這也證明地理教學和生活間有著密切聯系。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把握傳授內容和生活間的關聯點,同時緊扣教學主題,使用信息技術為學生錄制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的微課,讓學生能夠有實際生活的學習資源,學習新知識,提升學習地理知識的效率。教師在講解植被的知識時,要先通過手機拍攝當地的植被,比如小草樹木,使用信息技術整理成微課,為教學做好準備工作。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沙漠花海,同時讓學生懂得出現此現象的背景,讓學生回答圖中景物特征,學生根據提示回答植物高矮、色彩、生命周期等知識點。教師也可讓學生回答圖中植物有幾種?為何生長在一起?都是什么植被?學生通過觀察圖片思考教師的問題,從而對植被有著初步了解,教師也要為學生播放生活實景的微課,讓學生能夠說出植被分布狀況和類型,同時根據課本內容探究植被與自然環境間存在的關聯。懂得植被形成原因,讓學生對于天然植被更加愛護和珍惜,懂得人工植被營造的重要性。教師只有使用微課資源讓學生學習,才能夠改善教學資源匱乏的情況,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能力。若是想要讓學生實施自主學習,則可通過制作微課。比如教師在講解“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教學中,教師要先分析教材中的知識點,使用線圖來判斷寒流與暖流,講解世界海洋洋流的名稱。教師要根據微課時長制作微課視頻,使學生能夠開展自主性的學習,教師也要把制作的微課發到學生手中。學生學習本節課堂的內容,使用觀看微課的方式判斷暖流寒流的方法。教師在教學時,學生通過微課有著初步了解,便能夠快速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提升學習效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制作微課,讓學生能夠合理運用地理資源,延伸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空間,提升學生自學效率。
(三)合理運用資源,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要將以學生為主的原則作為教師教學第一原則。探究式教學是師生認可的一種教學方式,需要教師扮演指導者、輔助者和組織者,引領學生順利地進行探究。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引入,應用多種教學資源,使用圖片、視頻、動畫等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能力。當教師在講解常見的地貌類型教學時,教師要應用信息技術搜集有關地貌類型的資料,比如史料記載、視頻、圖片等多種方式,用于課堂教學的素材。教師在課堂上也要為學生播放喀斯特地貌景觀圖片,讓學生判斷喀斯特地貌情況,并延伸到地球地貌上。教師也應播放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情況,使用動畫方式模擬。高中地理教學需要使用信息技術的方式,讓教師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的價值,掌握操作技巧與方法,使用網絡平臺搜集教材內容,并且整合成多媒體教學資源。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上也要將多媒體設備作為基礎,圍繞傳授的知識使用信息技術,通過圖文并茂的方法來展現教學內容,使抽象的地理知識更加形象,調動學生感性認知。教師在講解“海水的運動”中要導入相關話語,“廣闊的海洋、持續的運動”,表層海水中的運動形式包含哪些,學生印象中主要是潮汐和海浪。教師要使用信息技術播放視頻,讓地理知識更加形象,使學生對海水運動有著初步了解,在腦海中構建感性認知。教師也要為學生播放海浪視頻,讓學生根據課本知識分析波浪生成的原因,同時展示海嘯內容。指出海嘯是因海底地震或火山爆發所引發的巨浪,有著較大的破壞力,并且波浪是塑造海浪地貌的動力,屬于海洋能資源,會影響到海上作戰。教師要應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對潮汐有著了解,探究潮汐形成的原因,從而理解海水是持續性運動[8]。
(四)應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屬于新教學方式,教師要創設以形象作為主體的生動場景,讓學生有著更加真實的體驗,使學生理解課本知識[9]。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通過信息技術來構建情境,將教材中的文字內容使用動畫視頻投放,以圖片的方式展示,讓學生有著真實感受。通過情境分析、探索、思考地理現象,加強學生認知,教師在講解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中,可導入《大林寺桃花》,讓學生回答為何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情況出現。學生分析可知,山頂的氣溫低于山麓,和大氣受熱有著關聯,也讓學生更加好奇身邊的地理現象。教師也要讓學生思考地面大氣的組成成分,學生認為低層大氣包含水系、固體雜質、清潔空氣。干潔空氣混合了不同種氣體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陽輻射,貫穿厚厚的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使用課件展示此動畫,讓學生對大氣受熱有著了解。教師要使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演示大氣對地面保溫作用,從而營造地理情境,讓學生掌握大氣受熱過程,從而解說大氣保溫原理。教師在講解“地球公轉及其地理意義”時,學生對于黃赤角變化情況、晝夜長短以及太陽高度變化理解困難,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展示這些變化,使學生可以理解變化狀況。從直觀演示的動畫中學習抽象的地理知識,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效率。高中地理教師要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備課、導入新課,實施多樣化教學,使學生的地理素養得到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因高中地理知識的抽象性、關聯性、實用性強,會讓學生學習的難度增加。地理教師若想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出現的問題,則可引進信息技術,通過分解地理知識點、展示動畫的方式為學生劃分地理知識點。整合地理課程與信息技術,教師要將新教學模式體現出來,調整學生學習方式,使地理課堂教學增加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孔雯雯.信息技術支持下高中地理深度教學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23):76-78.
[2]康星,劉健.網絡地理信息系統支持下的高中地理探究學習[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2(12):12-17.
[3]蔡先超.新課標下地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2,24(21):215-217.
[4]孔具鵬.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學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2,24(21):218-221.
[5]關一龍,藺芳,吳紅波.地理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的融合實踐: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為例[J].地理教育,2022(11):8-12.
[6]董湘坤,史小燕,王權.高中“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教學設計[J].中學課程資源,2022,18(10):47-50.
[7]王真,劉學蘋.高中地理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意義[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10):33-34.
[8]沈云芳.基于區域認知素養涵育的高中地理深度學習路徑窺探:以區域地理教學為例[J].生活教育,2021(2):96-100.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新高考背景下運用信息技術2.0進行溯源式地理作業設計的實踐探究”(FJJKZX22-46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