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偵
摘 要:發展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學習任務,主要目標是改革高中生物教學,在培養學習者的核心素養方面要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提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方法。教師可以從實驗教學、生命奉獻和努力學習開始研究,通過創新生物教學,探索有效的學習方法,全面開展高中生物課程,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和知識架構。
關鍵詞:高中教育;生物教學;核心素養
發展基礎知識是將生物實時轉化為生物課的最重要目標,也是重要的教育支撐。近年來,高中生物老師逐漸改變了教學觀念,從學生基礎背景的發展角度出發,從基本概念到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核心素養定義
核心素養是指參與學習過程、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發展基本技能、具有批判性思維素質、理解知識的能力,科學實質是具備基礎研究方法,能夠進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加強社會與科學的關系,逐步發展最基本的技能和知識,基本傾向不僅是制訂教育目標的依據,也是國家教育目標最具體的體現,基礎文獻具有非常明顯的特征,因此,具有批判性、動態性、批判性和情境性[1]。
(二)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
第一,人生觀。學生可以積極探索和分析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學習生物學知識,逐漸形成對生命、世界的正確認識,以及了解生物構成中最基本的概念,同時學生可以用生活的概念來認識和理解世界。
第二,判斷和推理。學習生活的表現和規律,始終堅持批判性和理性思維的原則。要素的發展,理性的思考,讓學生對之后遇到的事件進行判斷和理性分析。
第三,科學探究態度。可以促進學生對日常生活中不同生物學問題的分析和研究。要特別注意在生物背景下進行更深入地交流、觀察和辯論,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參與者的參與能力。隨著學生參與研究活動,他們可以逐漸獲得正確的研究方法。尊重事實,發展科學關系,勇于懷疑,勇于探索[2]。
第四,社會責任感。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生活現象、社會問題進行理性判斷,擺脫傳統迷信和封建思想的影響,這些觀念可以對科學發展、社會健康等產生積極影響。此外,社會責任教育可以激發學生愛護生活,積極保護環境,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分析和解決現代社會存在的問題。在具體培訓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積極開展各類科學實踐活動。因此,社會責任是確保學生健康發展的關鍵。
(三)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核心素養涵蓋了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是對學生學習能力以及知識儲備情況的一種直觀反映。高中生物教學中應當充分了解并掌握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提煉出其中的核心內容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心理狀態,嘗試了解學生的想法和思維,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首先,核心素養作為學生正確人生觀建立和培養的基礎,其對學生感知生命的能力有著很大的影響,核心素養的形成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看待人生中的各種現象,促進學生對生活和人生的本質問題的思考,進而可以正確、平靜地對待自己的人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其次,核心素養也是學生加強思維邏輯的前提,思維邏輯的提升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所學生物知識的不同,對學到的知識加以思考辨別,并與自身經驗有機結合創設出新的知識。同時,生物學科作為一門科學研究科目,需要學生具備更好的獨立研究以及科研能力。最后,實踐是所有教學的終極目標,高中生物教師應重視起課堂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通過所學生物學的相關內容進行實操,強化學生對于所學生物學內容的理解以及對于社會的更深層認識,培養良好社會責任[3]。
(四)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的內涵要點
當前,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影響重大,生態環境建設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生物教育培養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當前,科技產品無論是在個人生活還是社會實踐中,都越來越豐富,科學知識成為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必備要求,生物知識隱藏在豐富的生活環境中。學生有責任關注身邊的相關社會問題,根據生物學知識和方法做出科學解釋,參與理性辯論。它在許多模棱兩可的所謂“科學信息”中辨別真假,拒絕傳播虛假言論,為健康的中國做出貢獻[4]。
(五)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教學原則
生物教師認識到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重要作用,積極構建不同的課堂學習模式,但他們也必須考慮在構建這些模式時必須遵循的學習原則,從而提高中學生物教育的效率和質量。
基于核心素養,在社會對于課堂教學模式要不斷創新的要求下,教師應注重生命理論對學生的影響,在課堂上體現生命現象,將生命原則引入課堂教育,引導學生理解不同個體的存在對于生活有著各種各樣的意義,教導學生要熱愛生命和生活,正確對待所有的生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念找到人生目標[5]。
基于核心素養,教師在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適應性改革時,應當遵循探究式教學以及建構主義對于學習的要求,更加重視學習過程而非效果,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和掌握相關生物學知識,在對書本內容進行學習時積極地對生物現象進行探究并驗證。
(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
第一,有助于加強學生的基礎,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利用教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吃透課本內容,督促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生物知識,熟練掌握如何學習、學好生物學的技巧和方式,探究生物學本質。
第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及生物知識架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以及良好的人生觀,形成優秀的思想觀念和待人處世的態度,面對困難挫折能夠無所畏懼勇敢面對挑戰。
第三,有助于培養中學生的生物基礎知識,展示生物教育的基本理念,體現高中生物教育的具體目標,為高中生物教育改革奠定良好基礎,使教師明確教學方向[6]。
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構建完整的知識脈絡,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高中生物老師重視課堂上知識的傳遞和解讀,將學習材料的內容傳達給學生,引導他們學習學習材料內容的核心意義,進而引導學生打造完整的知識背景。比如,在學習到“細胞”這一板塊內容時,教師要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同時思考細胞有什么樣的結構、不同細胞功能有何區別、又如何劃分等問題,通過思考搭建細胞相關內容的知識架構,了解各類常見細胞的特性以及能力,深入研究各類動植物細胞所呈現出的狀態形成更完善的知識框架。
(二)開設科學性實驗,提高操作能力
高中教師要積極在生物學科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教導學生科學規范的實驗手段和研究方法,對實驗教學的每個環節都要進行精密設計,建立每個實驗與教材內容的銜接,然后老師帶領學生進行中學生的生物實踐探究,發現并記錄實驗所表現得外在現象并分析其中蘊含的科學規律,引導學生對各實驗階段進行自主管理和開展。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記錄和分析探究其背后所隱藏的科學意義,運用科學手段對實驗結果進行判別,快速有效地提高學生自主實驗已經動手實操的能力,培養他們的生物學邏輯思維[7]。
比如在進行“細胞有絲分裂觀察”的實驗研究時,老師首先向學生提供和介紹實驗所需的各項材料和器材,然后指導學生利用顯微鏡對實驗樣本進行觀察,讓學生自己找到洋蔥根有絲分裂的位置,并通過不斷觀察探索分裂過程,通過對這一過程的觀察去發現并驗證自己的猜想,以及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內容,觀察不同分裂時期實驗樣本中的細胞數量的差異,發現細胞有絲分裂的規律。
(三)創設具有真實性的場景,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高中生物老師積極創造課堂學習條件,引導學生將現實生活與生物課堂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探究生活問題了解和學習背后的生物知識,將社會近期產生的熱點話題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去,讓學生參與熱點話題辯論,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到熱點問題的真相探索當中,積極探求熱點背后的實際生物學問題,培養學生更高更完善的社會責任感。
比如在講到“穩定與環境”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首先要展示一些現存的環境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環境問題的成因,并根據社會現象以及自身經驗共同探討分析環境破壞的誘導因素,逐步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基礎知識。
(四)設計問題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在上課過程中,教師不得限制學生的思維,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課上介紹有問題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思考和學習中學生的生物文化知識。高中生物教師必須善于在消除盲目、創新課堂上提交給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問題入手的基本理念,積極構建問題學習模式。深入思考文化知識的精髓,組織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更容易通過老師提出的題目掌握每一章的基本內容,理解問題啟發的基本思想,獨立研究每個問題的答案,來有效提高學生的研究思維能力[8]。
(五)通過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探究意識
高中生物材料包含大量微生物學知識,往往需要專業的實驗儀器進行觀察并總結歸納出科學的活動規律,這種抽象的生物內容學生很難真正地理解,也就更難以對其中所蘊含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掌握,這樣學生便會很容易產生抵觸學習生物的負面問題,老師如果再不加以處理,最終便會切實影響學生生物學架構的形成。其實在這個時候老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法為學生演繹所學知識為學生創造更輕松的學習條件,讓他們沉浸在生物學的魅力中。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科學學習,為培養面向未來的良好研究意識創造條件。
例如,在學習“細胞生命通路”時,一些學生學會了解細胞生長繁殖的周期,但不了解實際的細胞分裂過程,特別是不同時期的行為和染色體數量的變化。它與細胞的生命周期有關,通過在顯微鏡下展示真實細胞的變化來刺激研究意識,使我們能夠理解和更好地了解真實細胞。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他們以前創建的細胞模型,并帶領學生觀察不同細胞從產生到消亡的不同時期的不同特征,以及細胞特征是什么。同時要清楚的一點是授課并不是單純地告訴學生這個是什么、那是為什么,而需要教導學生怎樣才能知道是什么和為什么的答案,培養學生獨立地對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并積極尋求小組合作互助找到問題的答案,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六)通過營造良好的氛圍,強化學生的理性思維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應摒棄應試教育的觀念,用各種手段為學生營造無憂無慮的環境,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探索深奧的地方,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表意見,提出質疑,打破思維僵局,科學整理所學或獲得的數據。
例如,在學習了“光能捕獲的色素和結構”之后,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使用思維導圖來組織本課程中獲得的知識點,例如膠囊、葉綠素等。同時組織所學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基于這個原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己設定的認知目標以及學生實際的學習條件,為學生設立合理的學習目標讓學生以此為方向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先記錄誤區,然后在課堂上和老師協商,讓學生完成學業時,老師可以根據以前學習的筆記,讓學生很好地理解所有知識,并繪制思維導圖。這種學習模式培養和加強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幫助他們形成理性思維。
教師要及時獎勵對于知識總結或是知識框架構建做得好的學生,并鼓勵他們上臺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以及學習經歷,還可以定期舉辦學習成果交流活動,讓學生通過交流溝通發現自身不足并加以改進,還可以營造良好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努力進步積極表現自己,強化生物學習效果。
(七)通過舉辦實踐活動,培養高中學生的生命觀
高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對于生物學學習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策劃和開展應用實踐,最終加深人生觀[9]。
比如在研究“人為疾病”時,這部分的內容比較理論化,所以即使教材中有所幫助,同學們也會覺得難以理解。當前社會結構穩定,人民生活幸福,很難無緣無故地接觸到遺傳疾病,這使得學生在對這一板塊內容進行學習時很難真正理解這些專業詞匯。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要求學生詳細描述在生活中看到的遺傳性疾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全面分析這種遺傳病,找到病因,并采取補救措施。如果學生沒有遇到遺傳病,老師可以播放一個關于遺傳病的科學傳播短篇故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部分的內容。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通過帶領學生進行科學實驗來開展教學活動,像是“觀察不同細胞是否發生有絲分裂”等實驗,既可以吸引學生對于生物學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又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探究意識和實驗素養,還可以強化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的聯系,便于學生養成利用生物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尊重生命、保護生命的意識,形成堅定良好的生命觀念。
(八)理解生命本質,滲透生命觀念
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生物學的概念入手,逐漸滲透到人生的概念中,而從生物教育的現狀來看,很多教師直接解讀了生物學的實際知識,對學生生活觀念的發展重視不夠。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生物學相關概念的講解時需要特別小心。
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更快地理解什么是生物學以及各種生物學概念,教師可以使用更直觀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觀看關于細胞的紀錄片,誘導學生在老師可與學生共同欣賞有關細菌的電影,引導他們從微觀方面展開近距離考察與研究,鞏固學生的印象。另外,教師會介紹各種細菌的結構圖,并進行細致地介紹。能讓他們認識抽象復雜的觀念,如果他們充分掌握了,會幫助他們認識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堅持,使他們意識到生活的意義,體會人生的多變。
(九)利用重難點構建問題情境
利用重難點構建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利用重難點構建問題情境,學生將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情境化的學習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促進他們對生物學的深入理解和應用。
例如,當教授高中化學的“分子的空間結構”一課時,假設學生們是一家化學研究團隊的成員,他們受到一個任務,需要設計一種新型的材料,以應用于太陽能電池中,提高光電轉換效率。在設計過程中,他們需要考慮材料分子的空間結構和立體化學鍵的特性。學生們可以通過模擬設計材料分子的過程來探究其空間結構和立體化學鍵。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引導性問題,如:“請根據所學的知識,描述設計的材料分子的空間結構。哪些原子相互連接?它們之間的鍵角是多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不同原子之間的鍵角關系,以及如何優化空間結構以提高材料的性能。在學生完成討論和思考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匯報或展示,分享他們對材料分子空間結構和立體化學鍵的理解以及其在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教師還可以提出進一步的拓展問題,例如,讓學生研究其他材料分子的空間結構和立體化學鍵類型,并探究它們在不同應用領域中的性能和優化方法。
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探究,學生們將通過設計材料分子的過程,深入理解分子的空間結構和立體化學鍵的概念,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應用中。通過問題情境的引導和討論,學生們將學會將分子的空間結構與具體應用場景相聯系,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十)運用生物科學史開展教學
生物學內容與科學史相銜接,每個知識點的背后都隱藏著科學家的創新和科學思維,通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教師可以相應地擴展,可以很好地回顧生物知識的科學史,逐步培養學生的精神
力量。
例如,通過教授DNA的內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科學家發現DNA的過程。它們都是遺傳物質嗎?為什么當蛋白質首次被認為是遺傳物質時,首先提出這個假設?為什么科學家懷疑這個假設?在觀看視頻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科學家在不斷嘗試犯錯誤,在研究過程中,他們需要大膽創新,敢于提出問題,意識到知識在不斷完善和發展。學生可以有效提高取證能力,發現問題和邏輯推理能力,根據證據和事實進行論證,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十一)聯系日常生活,培養社會責任感
在上課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生物知識,培養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念和觀念,為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要通過教授生物體適應進化的內容,讓學生明白一切生命都是重要的,不是容易的,是億萬年發展的重要產物,如何敬畏和珍惜生命。通過教授有關生態系統的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意識到生態系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有機整體,人們應該知道如何保護和尊重自然。教師在教授生物知識的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難點,感受和理解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大家應該承擔責任,為人類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結束語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積極研究能夠提升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應用策略,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基礎以及正確的生活習慣,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實現學生核心素養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穎之,劉辰艷,李智辰.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的內涵與培育[J].中學生物教學,2022(8):14-17.
[2]周麗娜,陳強.高中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模式[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6):8-9.
[3]王曉燕.高中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培養方式分析[J].高考,2021(15):109-110.
[4]楊東華.探究高中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培養方式[J].中學生物教學,2018(18):17-18.
[5]李盼盼.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21(5):1.
[6]吳春月.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9):279.
[7]耿易靜.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109-110.
[8]張錚.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以高中生物“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教學為例[J].高考,2022(7):144-146.
[9]尤加軍.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C]//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中國環球文化出版社.2022智慧校園文化建設與教育發展高峰論壇論文集,2022:1994-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