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寶登上樓梯,西裝油頭,滬語腔調。金宇澄,弄堂寫字,獨上閣樓。
劇版《繁花》釋出預告,胡歌飾演的阿寶,和原著作者金宇澄,如夢似幻般相遇。
誰是阿寶?黃河路上現在最得意的人,現在不能這樣叫人家了,要叫他:寶總。
寥寥幾筆,快閃鏡頭,霓虹耀眼,披著時代風華的阿寶,徐徐向我們走來,走出了小說,走出了影像,歸落到1992年的上海。
眾人引頸而望。
從小說出走,又來到影像世界的人物,比筆墨多了一聲靈動,比文字多了幾分色調,活靈活現,傳神阿堵。
不止阿寶,東北人王響,開了一輩子黑皮火車,心里嘴里念念不忘桑塔納,最后一把火燒了綠皮的士。困了他20年的《漫長的季節》,也在這把火中迎來終局。時代的風暴化作漫天大雪,覆蓋包裹著從那個時代走來的每一個人。
“賣魚佬”高啟強,一臺電視砸碎了他的良心,人性之惡在破碎中滋生狂飆,他耍起了手段,動了殺心,擴張了野心,攪動了京海的一片黑白江湖。恩人、仇家,兄弟、愛人,無辜的人、復仇的人紛紛跌落在懸崖邊上,最后他也被人一同拉下深淵。那是善惡論的警示。
普通人不想忍受欺壓,無法反抗,那還能怎么辦?一群做工的人,鐵工、板模工、挖掘手,遭遇工地意外但沒錢治療,發財夢在假四面佛的陷阱中幻滅,“領固定薪水的人才能談尊嚴”,但他們還在努力活著。
時代流轉,海峽兩岸,字字珠璣,化為幀幀剪影,人像、時代、命運的輪廓躍然眼前。文學和影視的握手,跨越歷史,始終在世人關注的舞臺中心旋轉跳躍。
文學向來是華語影視作品的富礦。1933年,改編自茅盾同名小說《春蠶》的電影面世,這被視為“文壇和影壇的第一次握手”。此后,中國文學源源不斷地為影視藝術提供靈感與養分。《黃土地》《紅高粱》《霸王別姬》,四大名著影視版等,華語影視史冊輝煌的一頁,離不開文學的滋養。
這要求改編者要在藝術性、思想性上實現對原著的超越。超越形式,超越手段,敘事技巧、人物塑造和視聽語言等維度,文學性天然流淌。
《漫長的季節》導演辛爽顛覆鏡頭語言、音樂、服化道,“文學策劃”、小說家班宇固守故事情節、人物塑造的本源。正如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陳林俠所說,文學正如那根桿子,讓影像創作跳得更高,讓他們,從文字影像中,紛至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