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2023年2月28日,墾利6-1油田主體區域的7座平臺全部進入生產序列。從1982年僅10萬噸原油產量到2022年實現原油穩產3000萬噸,再到2025年原油將上產4000萬噸的目標,平穩、高效、綠色生產,是渤海油田穩產上產的“底氣”。作為渤海油田上產4000萬噸的主力油田,墾利6-1油田深感重責如山。
解難題保平穩生產
深耕海上油田15年,代齊加是墾利6-1油田的第一任總監。雖然只有37歲,但他已集技術和管理技能于一身。“與以往工作過的平臺不同,墾利6-1油田的6座井口平臺都采用智能化、無人化設計,集群式開發,是渤海油田迄今為止無人平臺最多的單區塊開發項目。”代齊加說。井口平臺開發模式的變化,逐步實現從人工為主、數據為輔的經驗模式向數字化驅動、智能化協同的大數據輔助決策轉型,通過綜合自動化監控預警系統讓無人平臺的所有設備實現遠程監控,還能對采集的生產數據,同步進行智能化分析、狀態動態評估,對于異常運行參數做到及時的預警干預,確保了無人平臺的安全可靠運行。
但無人平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油田安全管控帶來新的挑戰。
“采用這種模式,起初我們是有些猶豫的。”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南作業公司副總經理宋琨口中的“這種模式”,是指大規模多平臺智能化聯動集成應用。作為渤海油田上產4000萬噸的主力軍,墾利6-1油田是渤南作業公司的“掌上明珠”。而在如此重量級的開發項目上做大規模多平臺智能化聯動集成應用的嘗試,在渤海油田乃至整個中國海油的海上油氣區塊開發中尚屬首次。“單個平臺的無人化早有嘗試,但墾利6-1油田6座無人井口平臺集群式開發,規模之大,其107口井全部在無人平臺使用遠程控制,創中國海油之最。這種規模我們從未嘗試過,其實心里是忐忑的。”宋琨說。如果不采用這種開發模式呢?按照墾利6-1油田的資源稟賦情況,參照海上平臺標準,配備10人左右的井口平臺,墾利6-1油田主體區開發項目在開發成本上就沒有優勢可言。
高效開發的理念已經深入渤南作業公司每個人的心中,只能迎難而上。他們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點——大規模、多平臺智能化聯動集成應用主要對后續生產的安全性和環保性提出挑戰。“為確保生產過程安全穩定,從墾利6-1油田的前期研究到開發方案的確定,公司上下全力以赴,集齊各方面專家力量全力投入到墾利6-1油田開發項目中。”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南作業公司副總經理(生產)冉從俊說。
“沒有可借鑒的經驗,我們就自己突破技術格局。”為了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冉從俊和渤南作業公司的團隊做了大量的前置工作,梳理了上千個數據,迭代式完善智能平臺安全生產管理體系,提前對各種情況做預案和演練,形成全鏈條的應急響應儲備,編制出“智能生產”新模式下的安全網。
除了應急響應全鏈條化,日常管理也實現閉環式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每天零點,在中心處理平臺中央控制室,油井一天所有的生產數據都會在這里匯總。“對無人平臺的管理要更精細,數據也要更加詳細。”代齊加說,“我們要及時從數據反饋中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問題,才能確保油田安全高效生產。”
如今,站在墾利6-1油田中心處理平臺上,如果天氣好的話,隱約可以看到一兩座無人平臺默默地矗立在海天之間,為海洋油氣利用的系統性工程設計、建造、開發能力邁上新臺階做著有效的探索。
精耕細作保產量
高效生產不僅需要確保設備生產安全,減少事故的發生,還需要對油田精耕細作。就好比自行車的保養,平時對零件保養好一些,自行車騎起來會更加順滑,使用的壽命也會更長一些。
墾利6-1油田通過成立黨員安全督查組、細化JSA(工作安全分析)數據庫、優化員工量化考核等措施把安全責任具體到事,落實到人,持續壓實安全生產“最后1厘米”;同時深度剖析智能平臺管理瓶頸,細致分析智能化建設提升方向,以降低油水井動管柱作業頻率為切入點,全面建立“無人化”生產條件下油水井精細化管理的新模式”,比如“6座無人平臺多路閥聯動機制實現油井自動計量”攻關項目,可實現百口生產井自動有序計量,效率大幅提升。
“抓住工作中轉瞬的靈感,立足現場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針對油田的精耕細作,代齊加帶領團隊又開始了第二套編程的探索。這次他們的目標是讓油水井學會自己“報警”。行走在墾利6-1油田中心處理平臺上,你會發現有許多房間內排列著一行一行的設備儀器,設備儀器的前邊都會有一個監控器大小的攝像頭,它們主要是掃描發現各臺儀器上異常的數據,并給出警報。受此啟發,無人平臺的油水井參數是不是也可以這樣操作呢?目前代齊加和他的團隊正在攻關。他們的目標是讓油水井的參數由中控系統自動下載數據,自動判斷分析,發現異常情況能自動報警。
岸電同步保低碳
岸電應用工程是指通過使用陸地電網的電代替自發電,來降低油氣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海洋石油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2022年,中國海油統籌推動實施了200余項節能減碳技改項目,開展了穩油控水、岸電替代、放空氣回收、永磁電泵應用等重點節能減碳項目。
墾利6-1油田在開發中積極落實“雙碳”戰略,從設計之初就引入“綠色”岸電,與渤中—墾利油田群岸電應用工程(簡稱岸電二期工程)同期設計、同期建造、同期投產,是我國首個在設計之初就引入岸電的油田。這意味著從建造之初,墾利6-1油田就拋棄了厚重的燃氣發電機。替換掉動輒上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國外進口發電機后,輕裝上陣的墾利6-1油田開辟了海上綠色低碳開發的新天地。
一般海上油田都是依賴原油(燃氣)主機發電的用能模式,這樣的生產方式不僅耗能,開采中對環境也有一定的影響。讓海上油田用上陸地電網的電,不但實現了海上油田動力革新,還可以減少周邊新油田的用電成本,為油田開發“開源節流”,降低油氣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岸電二期工程投用后,渤南作業公司所有設施都開始使用岸電,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大家節電的意識都有了顯著的提高。我們成立了由總經理掛帥的節電工作小組,把節電工作放到相當高的層面推動。各個油田也按要求成立了節電工作小組,定期對油田各設備的用電進行統計、分析,并及時調整到最安全、最經濟的運行模式。用電貨幣化,可以清晰地把電能消耗納入到成本計算當中去,這也推動了生產管理方式朝著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不斷變化。”宋琨說。岸電二期工程投用后,渤南作業公司2023年可減少自用氣約7000萬立方米,減少碳排放超15萬噸,為公司實現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巨大價值。
人才涌現保創新
“從墾利6-1油田人員信息中你會發現一個現象,他們是渤南作業公司中擁有高層次技能人才人數最多的油田。”渤南作業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郭峙材說。
這樣的配置有著渤南作業公司自己的考量。“作為億噸級油田開發項目,這種開發模式是以前沒有采用過的,在人員分配上我們會特別安排以保證墾利6-1油田的安全高效生產。”冉從俊說。
為了確保墾利6-1油田的安全運行,渤南作業公司特意安排集團公司技能專家代齊加擔任墾利6-1油田的“掌舵人”。代齊加非常重視員工責任心的培養和人員技能水平的提升。“前期勘探鉆井完成后,后續的生產就交給生產方來保證安全運行。人員素養的高低,對油田安全生產運行至關重要。”代齊加說。
在代齊加的帶領下,墾利6-1油田堅持黨建引領,扎實推進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成立了以精英骨干為主力的青年先鋒隊——“智創碧海先鋒隊”,其中包括黨員34人,集團專家 1人,高級技師 3人,技師 16人。依托“智創碧海先鋒隊”,以提質增效為載體,黨員+青年充分發揮作用,堅持“嚴、實、快、新”工作作風,切實將各項工作貫穿到油田生產的全過程。
此外,在海上鉆完井的規模化開發中,馮碩所帶領的鉆完井團隊根據同一區域、六個平臺同時作業的特點,采用“多船競鉆擂臺賽”鉆完井新模式,通過打造爭先創優的有效激勵機制,分段設立不同作業時窗目標,進行擂臺賽實時播報機制等舉措;通過建立大數據模型,階段性優化學習曲線,針對不同井身結構和井眼軌跡,建立“一井一策”檔案,持續提升單井作業效率,最大程度激發競賽員工的熱情和干勁,激勵競賽員工圍繞平臺集群式開發管理模式、鉆井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國產化工具應用推廣等奮力攻關,探索渤海油田平臺集群式開發的實踐路徑。
如今,墾利6-1油田油水井開發穩步推進,為加快完成全年任務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我國第一大原油生產基地切實履行穩產包公責任發揮重要作用,以實際行動助力中國海油全力推進“三大工程”“一個行動”和“四個中心”建設,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積極力量。一顆綠色明珠,正在渤海冉冉升起!
本文圖片均由中國海油渤南作業公司提供
責任編輯:趙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