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君 趙鳳玲
【摘要】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應對氣候變化。中國主流媒體CGTN在YouTube上對此議題的國際傳播以共享敘事構建負責任大國形象,以專業化的表達呈現信守承諾大國形象,以多模態話語呈現綠色中國的形象。為進一步提升傳播效果,此議題的傳播可以挖掘減碳實例,構建可信的中國形象;增加民間視角,構建可愛的中國形象;拓展表達維度,構建可敬的中國形象。
【關鍵詞】“雙碳”;社交媒體;國際傳播;國家形象
當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的共同挑戰,其所帶來的影響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安全。20世紀70年代,國際社會已意識到全球變暖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并達成共識,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在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世界人民也深切感受到了全球變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戰略措施和行動,不斷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參與者和引領者。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將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此目標一經提出便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賞,并且帶動日韓等多個國家相繼宣布碳中和目標。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1],這充分彰顯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和擔當。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雙碳”總部署和總目標,將其納入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雙碳”議題的傳播是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雙碳”議題的國際傳播能夠使國際社會了解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擔當、決心和行動,向世界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中國學者對“雙碳”議題及其所屬的氣候變化議題傳播的關注由來已久,對其國內外的傳播現狀、挑戰以及策略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研究。
中國學者對“雙碳”議題國際傳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外社交媒體傳播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傳播策略上。在“雙碳”議題國際傳播的既往研究中,中國學者主要從社交媒體平臺上傳播主體“他塑”角度出發,評估其立場,并做出傳播策略的建議,但當前研究尚未從中國主流媒體對于“雙碳”議題的傳播實踐以及對中國形象建構的“自塑”角度進行研究。目前,中國的主流媒體已積累了較豐富的國際傳播實踐,從該角度出發評估其傳播以及其所構建的國家形象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因此,本文基于CGTN在YouTube上的“雙碳”議題傳播實踐,意欲探究“雙碳”議題的國際傳播呈現出怎樣的特點?“雙碳”議題的國際傳播構建出怎樣的中國形象?
二、“雙碳”議題國際傳播特點及國家形象建構
YouTube是谷歌旗下的視頻社交平臺,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視頻媒體海外平臺之一。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當前利用YouTube平臺進行國際傳播,其在此平臺上共計有291萬訂閱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本文以YouTube上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CGTN發布的“雙碳”議題相關視頻為研究對象,分析我國主流媒體對“雙碳”議題的國際傳播以及對國家形象的建構。
本文以“碳中和”(carbon neutral)、“碳達峰”(emission peak)為關鍵詞在YouTube平臺CGTN賬號內進行檢索,對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CGTN在YouTube平臺上有關中國“雙碳”目標的視頻進行統計,篩去與“雙碳”議題相關性較弱的視頻,共得到245條相關視頻,其中在CGTN賬號下的視頻為197條。
本文采用主題聚類模型對視頻進行內容分析,結合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下的議題框架和CGTN視頻的實際情況,總結出CGTN在YouTube上視頻的六大框架。第一類為中國減碳目標框架,主要聚焦“雙碳”目標的新聞報道以及目標解讀,共有23個視頻,占比為11.7%;第二類為中國減碳方案框架,主要關注方案探討、實施的困難和挑戰,共有29個視頻,占比為14.7%;第三類為中國減碳實踐框架,聚焦中國具體的減碳實踐案例,比如北京冬奧會、碳交易市場,此類視頻數量最多,為70個,占比高達35.5%;第四類為氣候變化現狀框架,主要闡釋氣候變化的成因、后果,共有9個視頻,占比為4.6%;第五類為減碳方法手段框架,主要關注清潔能源、綠色金融等具體的減碳措施,共有31個視頻,占比為15.7%;第六類為國際合作框架,主要報道博鰲亞洲論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等國際性會議,共有35個視頻,占比為17.8%。通過對視頻主題及內容的分析,CGTN在YouTube上的“雙碳”議題相關視頻主要呈現出共享敘事、專業化以及多模態的特點,而此特點構建出負責任大國、信守承諾大國和綠色中國的形象。
(一)共享敘事構建負責任大國形象
氣候變化事關全人類的生存發展,世界人民同處在氣候變化的危機之下,因此氣候變化議題更容易獲得國際受眾的認同。然而,面對中國的“雙碳”目標報道,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立場的國際受眾對此議題的理解不同,這就需要根據國際受眾的接受習慣和思維模式,用傳播對象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邏輯來進行傳播。因此,CGTN采取了共享敘事的策略。例如,在解讀中國的“雙碳”目標時,CGTN采用了“What are the challenges China would face in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中國碳中和進程中面臨的挑戰是什么?》)的標題,回應國際受眾對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疑問。此視頻同時指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努力同其他國家一道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在氣候變化危機的共通語境下,低碳技術創新和實踐更易融通人類共同情感,因此低碳技術和實踐類視頻最受關注。
CGTN的“雙碳”視頻通過描述氣候變化的危急性,呼吁世界人民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同時站在國際受眾的視角解讀中國的“雙碳”目標,為之答疑解惑,使受眾能夠真正了解中國的“雙碳”目標、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貢獻,從而構建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二)專業化表達呈現信守承諾大國形象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因而,“雙碳”議題覆蓋廣泛,涉及經濟、科技、能源、國際合作、居民觀念等問題,由于對各領域問題的解讀需要專業的視角,CGTN“雙碳”議題的報道也因此呈現出專業化的特點。在YouTube的197個“雙碳”議題視頻中,有93個邀請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訪談,占比高達47.2%。專家學者分別從氣候變化現狀、技術創新、綠色金融、可替代能源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解讀中國的“雙碳”目標。在“2022 Green Olympics”(《2022綠色奧運》)視頻中,CGTN邀請了2022北京冬奧場館設計師鄭方,對場館綠色節能的設計理念、綠色科技和綠色能源進行介紹,闡釋了冬奧會“碳中和”樣板的引領和示范作用。通過對“雙碳”議題廣泛深入的探討,專家學者給受眾呈現出專業的視角,增加了“雙碳”議題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同時,專家學者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對中國氣候變化目標策略進行分析和解讀,更易喚起受眾的認同感,進而提升“雙碳”議題的傳播效果。
在對“雙碳”議題專業化的呈現下,國際受眾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為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不斷推動金融市場、技術平臺、能源產業等領域的變革,從而構建信守承諾的大國形象。
(三)多模態話語展現綠色中國的形象
在社交媒體的視頻平臺,多模態話語傳播已經成為主流。多模態話語(multimodal discourse)是一種融合了文字、聲音、形象、動作等多種交流模態來傳遞信息的語篇。在視頻平臺的國際傳播中,多模態話語以更加直觀、生動、表現力強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受眾傳遞信息,成為被廣泛采用的表達方式。CGTN在YouTube上的視頻同樣屬于多模態話語,其“雙碳”議題視頻在展現中國減碳成就的同時,也通過影像、解說展現了中國良好的生態環境。最具代表性的是“A Low-carbon China”(《低碳中國》)微紀錄片,其中包括“Shared Destiny”(《命運共同體》)、“The Road to New Energy”(《新能源之路》)、“A Green Life”(《綠色生活》)。此紀錄片以中國綠色低碳發展進程為主線,講述了中國的綠色發展理念、能源轉型之路和環境治理實踐。其中“The Road to New Energy”(《新能源之路》)聚焦中國的能源轉型,視頻解說介紹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能源,同時畫面展現了中國的綠水青山,解說話語與視頻畫面相得益彰,展現出中國能源轉型之后良好的生態環境。“A Green Life”(《綠色生活》)講述了中國農民在內蒙古治沙的故事。在環境治理之前,當地環境惡劣,沙塵暴后會出現沙塵封門的情況,因此被迫進行生態移民。而歷經18年的植樹造林,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沙漠最終變成森林。視頻解說介紹當地森林覆蓋率從6.8%上升到37.9%,綠色森林草原的畫面同步切入,展現了人工構建的“綠色長城”。
CGTN對“雙碳”議題多模態的表達在展現中國減碳成就的同時,通過畫面、文字、圖片和聲音等多模態組合,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中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構建了綠色中國的形象。
三、“雙碳”議題國際傳播的相關建議
(一)挖掘減碳實例,構建可信的中國形象
可信的中國形象在于展現負責任、講信用的大國形象。在“雙碳”議題的傳播中,主流媒體可以使用事實數據、真實案例展現中國按照路線圖不斷推進“雙碳”目標進程,以此來呈現可信的中國形象。當前已有實踐采取共享敘事的策略回答受眾關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當前實踐來看,依托具體實踐案例的視頻傳播效果較好,比如北京冬奧會的減碳創新和實踐、新疆塔里木零碳沙漠公路、甘肅八步沙三代農民治理沙漠等案例。因此,可以繼續深入挖掘減碳案例,豐富視頻呈現內容。首先,挖掘地方和企業的減碳實踐。在中國“雙碳”目標的指引下,中國地方和企業也紛紛提出各自的減碳目標,承擔起碳達峰碳中和的責任,比如中國的科技企業華為和新能源汽車公司比亞迪的減碳目標和實踐。其次,繼續宣傳減碳技術創新案例。為實現“雙碳”目標,中國政府和企業不斷進行減碳技術創新,如低碳建筑、大數據碳排放檢測、區塊鏈支撐綠色電力交易等,展現中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切實行動和努力,構建可信的中國形象。
(二)增加民間視角,構建可愛的中國形象
增加“雙碳”議題的民間視角有助于構建可愛的中國形象。當前,CGTN“雙碳”議題的視頻多為官方敘事和專家視角,呈現出主流媒體的嚴肅性,而在主流媒體權威敘事中增加民間敘事,“通過平民化敘事來闡釋小人物的大情懷的敘事方法更能夠消減主流媒體權威話語的嚴肅性,增強其親和力”[3],以傳播吸引力獲得國際關注。首先,探索中國減碳案例背后的動人故事。中國為達成“雙碳”目標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不斷取得成就,而成就的背后也在于個體不斷的堅持和探索。以故事來講述中國的減碳案例,以個體來折射中國為減碳所付出的努力,從而透視中國的減碳成就,此種報道更加生動也更容易為國外受眾所接受。其次,增加中國民眾的減碳實踐傳播。在中國“雙碳”目標的號召及推動下,中國民眾也積極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比如目前興起的二手物品交易、“零生活垃圾”、“不買年”等生活理念及低碳生活行動。中國民眾對自身生活所做出的低碳改變更易同海外受眾產生共情,因而能夠提高傳播效率。民間視角能夠向國際受眾展現中國民眾的低碳生活、理念和努力,展現中國自上而下低碳行動的氛圍,呈現可愛的中國形象。
(三)拓展表達維度,構建可敬的中國形象
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重承諾。CGTN對“雙碳”議題多維度的表達,能夠使國際受眾深層次理解中國的“雙碳”目標,了解其對全球發展的意義,因而有助于構建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首先,增加歷史視野。西方媒體對于中國“雙碳”目標的報道還存在忽視中國減碳實踐和努力等問題。對此,除了直接反駁回應,還可以在此議題的敘述中增加歷史視野。中國“雙碳”目標的提出有其深厚的淵源,經歷了生態理念起源、目標設定、創新探索、努力落實的過程,以此來呈現“雙碳”議題有利于改變西方的刻板成見。其次,直面現實問題和挑戰。當前CGTN對于中國減碳實踐的報道以成就為主,但在其推行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因此,此議題的傳播不能僅偏向方案和成績,也要正視其所遇到的困難以及存在的問題。增加問題和挑戰維度的表達,能夠提升“雙碳”議題的客觀性和全面性,使國際受眾全方位了解中國的減碳進程,從而使其更好地了解中國“雙碳”故事。
四、結語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CGTN作為我國國際傳播的主流媒體,主動設置“雙碳”議題,并且根據此議題的特點,注重融通人類共同情感,運用專業及多模態話語進行傳播,展現出負責任大國、信守承諾大國和綠色中國的形象。此外,CGTN也應根據國際國內在此議題上的變化發展,通過多視角、多維度的表達,傳播中國“雙碳”故事,持續不斷地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以確保“雙碳”議題話語的熱度、持續度和感召力,向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參考文獻:
[1]如何穩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N].經濟日報,2022-08-29(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4).
[3]江素珍.主流媒體短視頻中的國家形象研究[J].智媒時代,2022(10):35-39.
(王竹君為河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趙鳳玲為河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