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剛
【摘要】炎黃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祖根文化和龍頭文化,在東南亞地區傳播既具有良好的社會基礎,又對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倡議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等具有重要意義。在選擇傳播路徑時,應注重層遞式傳播方式、突出針對性傳播內容、形成立體化傳播格局、建構多元化傳播矩陣,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炎黃文化在該地區的高效傳播。
【關鍵詞】炎黃文化;東南亞;傳播路徑
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我國與沿線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途徑。東南亞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首站,積極推進中華文化在該地區的傳播,無論是對于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還是對于在新形勢下建成符合我國實力的國際話語權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炎黃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祖根文化和龍頭文化,在海外華僑華人群體中具有較強的文化認同感,因此,炎黃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具有天然的地域優勢。在“一帶一路”視域下研究炎黃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其實際意義和理論意義都是不容忽視的。
一、炎黃文化在東南亞傳播的社會基礎
無論是從歷史傳承來講,還是就現實條件而言,炎黃文化在東南亞傳播都具有良好的社會基礎。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自古以來就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歷史上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東南亞地區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被稱為南洋,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即已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其相通。班固《漢書·地理志》:“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由此可見,漢帝國的使節與商人,已經可以經越南、柬埔寨和泰國進入暹羅灣,進而登陸緬甸。[1]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日臻完善,到鄭和遠航時開始進入鼎盛局面。東南亞不但是鄭和前三次航海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其后四次航海的必經之處,前后總共歷經十四個國家,鄭和船隊在該地區活動最多,滯留時間也最長,產生影響最大。[2]近代以來,在與東南亞官方交流基本中斷以后,移民開始成為民間交流的主要形態,而東南亞歷來是華人向海外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也是移居最早和人數最多的地區,華人至遲到唐代已經開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前往該地區,在19世紀中期以后甚至在東南亞出現了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華人移民潮。[3]據統計,全球華僑華人大概有6000余萬,其中4000多萬分布在東南亞地區。[4]華僑華人是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的中堅力量和現實土壤。
認同作為一種心理防御機制,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后來被亨利·塔吉爾等人發展成為社會認同理論,而文化認同作為其中一種重要類別,尤其受社會學重視。對于移民而言,保留自身的族群文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當地主流文化雖然一再對其進行限制,以保證其處于從屬狀態,但又允許移民群體保留自己的亞文化,[5]因此華人移民的身份屬性就決定了其身上必然帶有濃郁的中華文化色彩。華僑文化仍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東南亞華僑以中華民族認同為基礎,以中華文化認同為基本取向從而傳承、保存下來的文化,而華人文化則是所歸屬國的少數族群文化,是東南亞華人以中華文化作為自身的本源性基礎,在與所屬國家的其他族群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形成發展的華人族群文化。[6]
中華文化當前在東南亞的傳播,不僅包括飲食、服飾、建筑、中醫藥、傳統節日等物質內容,還涉及書法、繪畫、戲曲、舞蹈、武術、詩詞、民樂、茶藝等精神內容,但在某種程度上又存在著受眾較少、溝通困難、內容單薄、形式簡單等諸多問題。[7]而炎黃文化獨特的內容和形式特點,都有助于解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中存在的某些不足與問題。炎黃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黃時代產生了輝煌燦爛的發明創造,既包含物質層面也包含精神層面,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炎黃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祖根文化和龍頭文化,在海外華人中具有較高的辨識度和認同感,擁有不可替代的號召力。
二、炎黃文化在東南亞傳播的重要意義
炎黃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不僅對于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具有重要意義,更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經濟與文化雙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裨益良多。東南亞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關鍵性地區,從亞洲文明互鑒的角度,增強中華文化與東南亞區域文化的契合度,對于推進亞洲區域一體化而言至關重要。[8]炎黃文化和諧共生的思想理念、姓氏文化的歷史傳承、敢為人先的革新精神等內容,就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傳播而言,在文化交流和實踐路徑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邏輯優勢。在全球化時代浪潮和國際格局深入調整的當下,東南亞作為亞洲地區一股重要的力量和世界各國競相爭奪的對象,其健康發展對于全球經濟增長和地區區域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實現炎黃文化在東南亞的高效傳播,對于當地的日常生活、經濟活動、學校教育、文化發展等都具有積極意義。2019年在北京召開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即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促進炎黃文化在東南亞傳播,可以充分發揮當地華僑華人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文化交流增進中國與東南亞諸國的相互理解和彼此信任,在最大程度上溝通雙方民意,以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凝聚文化共同體意識,從而充分夯實政府之間的合作基礎,為“一帶一路”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實施提供必要的文化助力,最終促進區域一體化,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炎黃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歸根結底要為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服務。在西方文化霸權、地緣政治沖突、國際貿易爭端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我國當前依然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要為深入改革開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就必須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打破西方話語霸權的壟斷,重塑國際話語秩序。東南亞各國一直面臨著“邊緣地帶發展困境”,對內盡力避免內部沖突,對外努力擺脫大國依賴,是當前重塑國際話語秩序極為重要的積極因素。東南亞是我國周邊外交的戰略重鎮,通過文化傳播來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和競爭力,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對于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中華文化可以為提高中國國際話語權提供豐富的話語資源,從而在文化層面上解構西方話語霸權,建構多元化時代。[9]推動炎黃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不但可以進一步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通過炎黃文化的傳播,促進我國與東南亞之間的文化認同和政治互信,從而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來維護我國在東南亞乃至全球的核心利益。
三、炎黃文化在東南亞傳播的實踐路徑
一是注重層遞式傳播方式。東南亞龐大的華僑華人群體是炎黃文化傳播的社會基礎和族群優勢,炎黃文化在東南亞傳播,必須錨定主要目標群體,以當地華僑華人為最重要的傳播對象。不論是在當地處于社會主導地位,還是處于少數族裔地位的華人族群,在強烈的炎黃文化認同下,勢必在維護民族傳統、傳播中華文化、增進國家交往中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炎黃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還要充分發揮其內生動力,不應僅僅局限于當地的華僑華人群體,而應以其為重點傳播對象,注重其在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不但使他們成為炎黃文化傳播的受眾,也使他們成為炎黃文化的傳播者。東南亞地區人口眾多、民族林立、信仰多元、文化龐雜,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復雜的社會氛圍。炎黃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要充分考慮到其文化環境的復雜性,以華僑華人群體為主要受眾,以當地族群為次要受眾,通過突出華人群體的文化個性,在和當地族群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展開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通過層遞式方式完成炎黃文化在東南亞的高效傳播。
二是突出針對性傳播內容。炎黃文化是以炎黃為標記性符號而在生成、演變或傳播中形成的炎黃記憶,包含了炎黃傳說、炎黃文獻、炎黃子孫、炎黃遺存、炎黃祭典等[10],時間跨度源遠流長,思想內涵博大精深,在對外傳播的內容選擇上必須具有針對性,以適應當地的本土化需求。炎黃文化在東南亞傳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該地區文化的傳統特征和復雜多樣。在傳播內容的選擇上,要盡量淡化政治色彩,避免意識形態的壁壘,有針對性地突出炎黃文化中與當地文化相融合的部分。要以增進了解、促進和睦為基本標準,有針對性地突出姓氏文化傳承、發明創造精神、和諧共生理念等內容。如在中華姓氏傳承中,黃帝主體現象非常突出,炎黃尤其是黃帝姓氏在中華姓氏中處于絕對性的主要源頭地位,東南亞華人姓氏亦來源于此。再如炎黃時代輝煌燦爛的發明創造所凸顯出勇于革新、敢為人先的實干精神,對于仍在奮斗中的東南亞人民來說,具有重要的精神激勵作用。更重要的是,崇德尚仁、共襄和合是炎黃精神的基本理念,對于加強我國同東南亞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言,都是不無裨益的。
三是形成立體化傳播格局。隨著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系列合作平臺的建立,雙方多層次、多途徑的交流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文化交流領域持續擴大,為炎黃文化在東南亞傳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東南亞華僑華人社會中,華人社團、華文學校、華文報紙構成了三大支柱,積淀著濃厚的中華文化氛圍,也是炎黃文化重要的傳播陣地。如菲律賓最大的華人社團菲華商聯總會,歷來在中菲睦鄰友好、經貿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再如馬來西亞,如今已經成為擁有從中小學到大學完整華文教育體系的國家。東南亞各國的華文報紙雖然發展不平衡,但都在加強與母國聯系、傳承中華文化、凝聚族群意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已是東南亞國家學生留學的第一選擇,該地區已經成為我國援建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分布的高密度地區。因此炎黃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要充分利用當地華人社團展開文化交流等相關活動,在當地華文媒體上主動建立長效宣傳陣地,并注重在當地華文學校中進行文化推廣工作,尤其注重東南亞來華留學生作為文化交流傳播者的橋梁作用。
四是建構多元化傳播矩陣。在移動互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必須借助于新型媒體技術,而融媒體多樣性、豐富性、便捷性優勢則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提供了更多選擇路徑。[11]炎黃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不但要借助傳統媒體的力量,更要在融媒體背景下整合多元化傳播媒介,綜合運用廣播、電視、報紙、刊物、網站、VR、直播、短視頻等[12],構建快速、便捷的線上信息傳播平臺,豐富東南亞地區民眾獲取炎黃文化資源的路徑選擇。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受眾接收信息和參與娛樂的方式,已經從傳統的線下轉移到如今的線上,閱讀習慣也呈現出顯著的碎片化特征。炎黃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也要適應這種斷續性、低淺性、快速性、隨意性、娛樂性的閱讀需求,在當前國際媒介格局重構的時代機遇下,除了充分利用當地主流媒體之外,還要借助新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系統。新型社交媒體具有多樣化的生產方式、多元化的傳播內容、開放性的傳播網絡、即時化的傳播效率、復雜性的傳播載體、高度化的用戶黏合等特征,在信息接收和信息交互方面,均有利于打破地方政權出于文化保護的政策限制、傳統媒體略顯滯后的時空局限和西方霸權所形成的信息傳播國際壁壘。通過社交媒體使炎黃文化在受眾之間實現快速有效的傳播與再傳播,把炎黃文化更加方便、迅捷地送到受眾面前。
炎黃時代是中國文明的起源、萌芽階段,炎黃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祖根文化和龍頭文化,炎黃文化的國際傳播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南亞地區不但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基礎,還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關鍵性地區,炎黃文化在該地區的傳播對于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針對東南亞地區的社會特點,凸顯炎黃文化國際傳播的本土化內容,通過多層次、多媒介實現有效、深度傳播,既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必要的文化助力,也可以為炎黃文化在其他地區的傳播提供范式樣本,對于提高國家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為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清代臺灣炎黃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23-ZDJH-02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47.
[2]王介南.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東南亞文化交流[J].東南亞縱橫,1993(4):1-5.
[3]楊保筠.加強文化交流,促進中國—東南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J].亞非研究,2017(2):3-17.
[4]張秀明.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勢與路徑[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4):155-164.
[5]方玲玲.全球化背景下移民傳媒的文化建構作用與生存空間:基于傳播人種學的角度[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2):15-20.
[6]張晶盈.東南亞華人文化認同的內涵和特性[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15-24.
[7]高炳亮.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華文化傳播:歷史、現狀與目標[J].理論與評論,2022(2):76-85.
[8]蘇瑩瑩.中國文化近代在東南亞的傳播:傳承、異變與包容共生[J].國際漢學,2021(2):46-51.
[9]陳方劉.運用中華文化提高國際話語權[J].人民論壇,2021(29):42-45.
[10]尹全海.炎黃記憶傳統的當代表達:炎黃學敘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67-77.
[11]呂華.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文化融媒體國際傳播的挑戰與對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5):94-110.
[12]王偉.融媒體背景下黃河文化傳播的策略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1(11):51-53.
(作者為信陽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
編校:張如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