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特
這里歷史悠久,是兩河流域文明的發源地。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4000年左右來自東部山區的蘇美爾人,發明了現今已知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第一個城市,編制了第一種法律,發明了第一個制陶器的陶輪,制定了第一個七天的周期,第一個闡述了上帝以七天創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話,也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遠古文字記載材料(泥板)。此外還有地中海沿岸地區(包括現代以色列、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古代文明、現代伊朗西南部地區的古代文明(埃蘭、米底、古波斯)以及小亞細亞地區的古代文明(赫梯文明)。這些古代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許多后來的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現今,普遍意義上西亞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土耳其、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爾、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科威特、黎巴嫩、塞浦路斯、阿富汗共20國。在這里,波斯灣及里海沿岸是著名的石油產區,也令西亞成為當今世界局勢最動蕩的地區之一。比如以色列,這個曾經被稱作“牛奶與蜜汁的國度”,如今每每提及,我們首先浮現在腦海里的是詞,是“動蕩”“戰亂”和“危險”。
但事實上,這里依舊充滿著璀璨、甜蜜而熱情的人與飲食文化。
茄子!
如果在土耳其只能選擇一種蔬菜來品嘗,那一定是茄子。土耳其熱愛茄子,也有很多獨具特色的茄子料理。比如土耳其烤茄子(土耳其語:imam bayld),直譯為“伊瑪目(教長)昏倒了”(the imam fainted)。其制作方法是先將茄子從中切開并用橄欖油油炸后,再把切丁炒過的洋蔥、大蒜和番茄等各式填料放進茄子里,最后加入醬汁調味而成。伊瑪目昏倒了這道茄子菜屬于拉德拉(指以橄欖油為基底烹制的餐點)料理的一環,供餐方式多為熱食或將其放涼后食用。有關這道餐點的名字由來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最廣為流傳的一種是源于一位土耳其伊瑪目的故事。傳說某位伊瑪目娶了一名橄欖油富商的女兒為妻,妻子的嫁妝里包括十二罐上好的橄欖油,從嫁給伊瑪目開始的每天晚上,她都用陪嫁的橄欖油烹飪茄子加上番茄與洋蔥這道菜肴給丈夫享用。直到婚后的第十三日,伊瑪目發現餐桌上居然沒有他喜愛的茄子菜,當他詫異地詢問妻子原因時,妻子告訴他橄欖油已經全數用光,伊瑪目隨即傷心難過的昏倒。

另一個出名的“茄子”是“蘇丹的喜悅”(Hünkar Be?endi),這道菜可謂是土耳其最精美的茄子菜肴。蘇丹是以前奧斯曼帝國皇帝的稱謂,這道菜的正式名稱應該是“燉肉配煙熏茄子泥”(Hünkar Be?endi),用慢燉的嫩牛肉配上煙熏的茄子泥做成的——這確實是一道配得上蘇丹的菜。但中國網友為這道菜找到了一個更恰當的別名:“土耳其佛跳墻”。
家喻戶曉的胡姆斯Hummus也就是鷹嘴豆泥,是一種以鷹嘴豆為原料的美食,將豆子煮熟、搗碎并與芝麻醬、橄欖油、檸檬汁和其他調味品混合而成,用不同的醬料搭配會產生許多與眾不同的味道,制作簡單,口感卻讓人欲罷不能。鷹嘴豆起源于中東,在耶利哥的廢墟中發現了這種豆子的標本。有記載在8000年以前人們已經開始食用鷹嘴豆,這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食物之一。

阿拉伯人認為胡姆斯醬有延年益壽的功效,而以色列人認為它是保持心情愉悅的美食秘訣。關于究竟是誰最先發明了胡姆斯,以色列和黎巴嫩、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相當較真。2008年黎巴嫩工業協會向政府申請將鷹嘴豆泥在歐盟注冊為“黎巴嫩特產”,意味著鷹嘴豆泥要被蓋上原產地保護的帽子。2010年,50名以色列廚師用8天時間在耶路撒冷附近村莊阿布告什制成了一份世界最大的胡姆斯醬,并當場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之后,300個黎巴嫩大廚做了更大的一盤鷹嘴豆泥,是以色列兩倍的量,當地人圍著它載歌載舞。

其實胡姆斯醬是西亞地區居民普遍食用的一種家常食品,各地制作胡姆斯醬時使用的原料基本一致,但具體配方并不相同。胡姆斯在他們的眼里,不屬于任何一個國家,而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共同擁有的味覺財富。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定義胡姆斯,去搭配自己喜歡的胡姆斯,有胡姆斯的地方,就有愛。

傳統甜點在敘利亞人的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這類價格不菲的食物,在待客過程中代表著主人對客人的重視與慷慨。敘利亞傳統甜點的主要配料是糕點面粉、酥油、蜂蜜、白糖以及包括松子、開心果、腰果、扁桃仁、核桃仁在內的各式干果。由于不同品種之間制作工藝差異大,過程繁瑣,傳統高檔甜點至今仍然是以手工制作為主,大規模的機器批量生產并未形成。
一般認為,當今流行在西亞和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的所有甜點,都源自一種被稱為“巴克拉瓦”(Baklava)的食品。根據考古確定,“巴克拉瓦”起源于公元前8世紀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亞述人。他們首先創造了這種由多層混合了酥油、蜂蜜的面皮和干果碎末構成的食品。由于當時的烤爐過于簡陋,燃料產生的熱度也不夠高,制作“巴克拉瓦”是一件十分復雜和困難的事情,因此只有在諸如慶祝節日和戰爭勝利的重大儀式等場合,才會在餐桌上見到“巴克拉瓦”的身影。
如今,經過歷史流轉不斷地改良,不同地區有各自獨特的做法。例如在阿富汗和塞浦路斯,巴克拉瓦被制成三角形的小塊,撒有開心果碎;亞美尼亞的做法則是加入肉桂和丁香制成;在阿塞拜疆,人們將巴克拉瓦切成鉆石形狀,用杏仁或核桃裝飾;而在希臘,果仁蜜餅由33層面團制成,代指基督在世的33年;在黎巴嫩,則是由填滿了各種堅果的千層面團做成,浸泡在由橙花水和玫瑰水、糖和水制成的“Atir”(ka-tr)糖漿中,做成三角形、長方形等各種形狀。
據說在十五世紀的埃塞俄比亞地區,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羊群屢次吃過一種植物后便會活蹦亂跳,于是人們發現咖啡可以提神,當地人便將咖啡作為提神生食來食用。由于埃塞俄比亞與也門地區往來頻繁,輾轉透過阿拉伯人引進亞美尼亞、波斯、土耳其、北非等地,再由伊斯蘭世界精明的阿拉伯商人傳入歐洲和美洲各地。所以很多人認為,也門及埃塞俄比亞是咖啡豆的原生地。著名的阿拉比卡(Arabica)指的便是也門阿拉伯咖啡,摩卡(Mocha)咖啡則可溯源于也門摩卡港(Mocha Port)。
現在,當你漫步在迪拜的大街小巷,便能聞到濃郁撲鼻的阿拉伯咖啡(也稱“Gahwa”或“Qahwa”)的香氣。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Gahwa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史名錄,認為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特阿拉伯、阿曼和卡塔爾是Gahwa的發源地。
阿拉伯咖啡是熱情待客的象征。煮咖啡時,人們會仔細地挑選咖啡豆,烘烤后倒在燈心草墊上冷卻。然后,用研缽和杵把它們磨成細粉后,把它們加到一個阿拉伯咖啡壺(稱為“Dallah”)中。根據家庭喜好,通常會加入小豆蔻、小茴香、丁香和藏紅花調味。主人把咖啡從阿拉伯咖啡壺中倒出,用無把手的小杯子呈上,再搭配一盤新鮮椰棗飲用,具有儀式感的方式帶來地道的阿拉伯式享受。
此外還有許許多多各具特色的美食,比如以烤奶酪為基礎的甜點庫內費(Künefe),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的烤肉串(Kebab),幾乎每天都不能缺少的皮塔餅(Pita)……可以說,西亞地區的美食是一場璀璨瑰麗的表演盛宴,每一道菜肴都體現了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每一口都散發著濃郁的味道和獨特的風味。

西亞地區的飲食文化是多元的,涵蓋了各種不同的菜肴、食材和烹飪風格;是融合的,不同文化和民族在西亞地區飲食中的共生、交流,創造出獨特的風味和食物組合。同時也是傳統的,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習俗,對于菜肴的制作方法、用料選擇和烹飪方式具有重要影響。
最重要的是,西亞地區的人們通過在大型餐桌上擺滿的各種菜肴、家庭聚會上的各種小吃,以及三五好友手邊的一壺咖啡共享美食、互相交流和建立聯系,強調社交和共享的價值觀。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一餐一飯,窺見歷史與現在的脈絡,感受民族與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