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

美食譯介從知識遷移的翻譯元概念入手,探尋翻譯的本質。楊楓、李瑞林倡導的知識翻譯學認為,翻譯本質上就是“知識的世界性再生產和再傳播”。知識來源于人的經驗、實驗和實踐活動,囿于時空的物理局限,所有知識產生時都是地方性知識。這些由不同語言書寫的地方性知識,經由翻譯“再概念化、再語境化”,履行“知識的認識、評價、改變、闡釋等建構功能”,突破知識的地方性邊界,實現跨語言遷移,最終成為“世界公共財富”。
譯者需要抱有知識向導、文化信使的情懷,從自然環境、社會民俗、歷史變遷、文化交融四個維度講述中國美食的特點和演進之路,將地方美食知識傳播到世界。
趙元任夫婦編著的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中國食譜》)是首部用英文書寫,旨在系統地向世界推介中國美食的專著。楊步偉精選中國菜式,改進烹法以合地俗。其夫趙元任操筆譯寫,采用文化傳播和語用接受并舉的策略,創譯“鍋貼”(pot-sticker)、“炒”(stir-fry)等中國美食專有名詞及烹法,并為英語世界接受吸收。《紐約時報》評論該書“記錄正宗中國美食,展現精深中國文化”。

趙元任夫婦不光著眼于宏觀框架和微觀操作原則的翻譯體系構建,還注重文化的傳播。《中國食譜》請胡適和賽珍珠(Pearl S. Buck)作序。胡適引用孔子的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微言大義,從吃喝中講“道”。《中國食譜》在英語世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該書1945年首版,之后再版20余次,對英語世界的影響延綿不絕。
今天,在英語世界能與《中國食譜》并肩的還有The Food of Sichuan(《川菜》)。這部書2019年在英國和美國同時出版,贏得英語世界的集體贊譽。榮獲美國餐飲業2020年度詹姆斯·比爾德獎(James Beard Foundation Cookbook Award),被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評為2019年度美食圖書,被美國《康德納斯旅行家》雜志評為2019年度最佳旅行圖書,被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評為2019年度大眾喜愛圖書。英國人鄧扶霞(Fuchsia Dunlop)在20世紀90年代初留學四川大學時邂逅川菜,并愛上了這種麻辣鮮香的美食,開始學習、研究、探尋川菜,還成為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第一位外籍畢業生。如今她已成為知名美食作家,著書立說,把自己旅居20余年的四川印象,化為文字和圖片,帶回英語世界。


《川菜》就是一部文化還原主義的實錄。鄧扶霞秉承語言與翻譯的體用關系以及文化與翻譯的空間場域關系,對比漢英民族在思維模式、飲食理念、食材來源、烹飪方式、餐桌禮儀上的殊異,再從翻譯事實入手,剖析微觀的譯論、譯法、譯名,闡釋語言和文化是“翻譯之用和翻譯之維”。比如“香”,西方語境中的香(fragrant),是氣味芬芳,是食物在煎炸、燒烤中焦糖化(caramelization),被科學表達為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而香在中國是敬神祭祖、人神溝通的媒介,香氣四溢的肉食則是祭供之物,體現著倫理社會的豐富含義和天人合一的哲學世界觀。又如“麻”,川菜的精髓,源自花椒——中國最古老的香料之一。花椒香濃上頭,食之唇舌之間留有針扎的酥麻。花椒果實累累,在成為佐料入菜之前,用于皇室建筑,摻入泥土砌墻,名為椒房,寓意多子多福。這些無不體現出中西方飲食觀念的殊異。西方語境中的飲食是理性、科學、營養均衡的膳食搭配,追求食物的自然本真,割裂飲食與精神享受,反映出強烈的實用主義精神。而中國人的飲食更強調對“美”的體驗和追求,這種“美”來自食物的“色、香、味、形”。因此,譯名的處理要在文化還原主義的語境中闡釋概念不對稱性。針對因概念缺位而產生的語義真空,諸如“麻”“辛”“鮮”“脆”“腥”“膻味”“口感”“魚香”等中國美食中特有的烹飪詞語,譯者不光需要秉承還原主義的翻譯觀,還要重筆交代美食的內生含義,將詞語知識遷入譯語語境,進行概念重構。

Bao(《包寶寶》)是美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制作、迪士尼電影公司發行的動畫短片,于2018年6月15日以貼片方式與《超人總動員2》一起在北美上映。講述了一個由包子變成了“寶寶”,為受空巢之苦的中國母親帶來家庭歡樂,也讓她明白孩子終將長大的故事。
影片采用隱喻手法,通過電影媒介,真實而藝術地再現了一段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系。對民族元素的國際化表現,對中國傳統家庭關系的現代闡釋,讓中國飲食文化泛化為一種真摯情感。該片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

中國地域廣袤、氣候溫潤,得天獨厚的農耕環境提供了豐富的食材,滋養出中國人喜愛美食的生活傳統。在重營養、講攝入量的西方人眼中,“怪異”的邊角料卻是國人心中值得費工勞時烹制的美味,如夫妻肺片、火爆肥腸等。美國GQ雜志發布“2017年度美國最佳新餐館”名單,榮登“年度開胃菜”榜首的是休斯敦雙椒川菜館的夫妻肺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和飲食理念造就了華人藥食同源的飲食理念。


“人類認知體驗的差異性使翻譯成為必要,人類認知體驗的相似性使翻譯成為可能。”對于相似的認知體驗,宜多靠近譯語,尋找跨語言的同構概念;對于差異的認知體驗,則宜多靠近源語,進行知識的闡釋、遷移和跨語境重構,以詞化的重構概念填補語義真空。知識翻譯觀下的中國美食譯介勾勒出中國美食發展的軌跡,展示出人間百味和中國人平實、閑適的煙火生活,向世界介紹了多滋多味的中國美食,呈現出一個與美食相類的復雜多元、包容開放、應時而變、和諧統一的中國。
(作者:李利,西安外國語大學商學院;梁真惠,西安外國語大學民族文學譯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