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嘉
被譽為“天下清官第一”的清代名臣張伯行,曾任地方按察使、巡撫、禮部尚書等職。他一生以周敦頤的“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自勉,始終堅持清正自守,且政績卓著,成為古代廉吏的典范。
張伯行極為注重品行操守。他曾說:“為人要誠實,存心要謹慎,學術要醇正,品行要端正,操守要清廉,任事要勤敏。此居官之急務也。”升任江蘇按察使后,張伯行未按當時“慣例”給上司送禮,還公開表示:“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安能辦此!”次年,康熙皇帝南巡。到蘇州境內,康熙對隨行大臣說:“朕聽說張伯行任官非常清廉,最為難能可貴。”
康熙四十二年(1703),張伯行被授山東濟寧道。當時正值饑荒,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心憂百姓的張伯行拿出自家錢米,還讓人縫制棉衣,救災民于饑寒。之后,康熙下旨分道賑濟,張伯行被派往汶上、陽谷二縣。到了地方之后,張伯行散發存放在倉庫中的谷糧兩萬余石,許多災民因此得以活命。山東布政使責備張伯行“專擅”,即未經請示就擅自動用國家倉谷,準備上奏彈劾。張伯行慷慨陳詞:“皇上有旨賑災,發放倉谷一事算不得‘專擅,是倉谷重要還是人命重要?”聽了他的言辭,布政使只得作罷。
因廉潔自愛,不巴結上司,張伯行得罪了總督、巡撫等人,以致雖然盛名在外,但無人舉薦其升遷。后來康熙召見了張伯行,擢升其為福建巡撫,賜以“廉惠宣猷”榜,并勉勵道:“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為知人。”
張伯行歷任地方巡撫、六部侍郎和尚書,砥礪品行,始終保持清正廉潔。康熙四十八年(1709),張伯行調任江蘇巡撫。到任之后,他發布了轟動一時的《卻贈檄文》。文中寫道:“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寥寥數語之間,清廉自守之志躍然紙上。這篇檄文也成為官員清廉自守的銘文。
張伯行非但不取不義之財,甚至連米糧、衣物等方面的個人開銷,都是從自己老家帶來。他曾上疏言道:“臣雖歷官巡撫,而服食、起居未脫寒酸故態。”其清廉之名“自天下婦孺無不盡知”,受到百姓愛戴。
廉能生威,身正不怕影斜。一世清廉的張伯行在與貪腐官員的斗爭中底氣實足,屹立不倒。
康熙五十年(1711),江南鄉試舞弊大案東窗事發。副考官趙晉結交考生,收受賄賂。榜發之后,輿論嘩然,有士子抬著財神像進入學宮,群情憤懣。案件審理過程中,行賄舉人吳泌等供認不諱,牽連到兩江總督噶禮。時任江蘇巡撫的張伯行極為憤慨,秉直上疏。噶禮竟然反咬一口,參劾張伯行“七大罪狀”。這就是轟動一時的“督撫互參案”。朝廷多番派員核查,但他們懼于噶禮的權勢,最終認定噶禮無罪,并稱張伯行彈劾噶禮“屬誣告,應將其革職”。
康熙非常清楚張伯行的為官之品,因此對于眾多官員的調查結論不以為然。他召集群臣示下:“伯行居官清正,噶禮操守朕不能信。”事實上,噶禮仗著曾隨康熙出征噶爾丹立下軍功,為人貪婪,屢遭彈劾而不倒。此番碰上“一文不取”的張伯行,噶禮終于沒能再次“過關”。康熙將噶禮革職,而讓張伯行官居原職。
圖:付業興?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