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光 河南省新鄉市口腔醫院 453000
慢性肛裂(Chronic anal fissure,CAF)屬臨床常見病癥,多見于20~40歲中青年,典型癥狀為便秘、出血、疼痛等,起因復雜,病程長,且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3]。外科手術是臨床針對CAF患者常用治療方式,常見術式如內括約肌側切術(Lateral internal sphincterotomy,LIS)、肛門后正中切擴+肛竇切開引流術(Incision and drainage for liver abscess,IDLA)等,可有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解除內括約肌痙攣,改善便血、排便疼痛等癥狀[4]。但應用上述哪種術式治療CAF效果更佳,臨床尚無統一意見。基于此,本文收集我院100例CAF患者,旨在從手術效果、肛管指標、炎性因子等層面對比上述2種術式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醫學倫理會批準,收集2020年9月—2022年2月我院100例CAF患者,按手術方案不同分成A組(n=50)、B組(n=50)。其中A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22~51歲,平均年齡(36.84±5.82)歲;肛裂病程2~8個月,平均肛裂病程(5.11±0.65)個月;肛裂分期:Ⅱ期19例,Ⅲ期31例。B組男20例,女30例,年齡21~50歲,平均年齡(35.47±5.93)歲;肛裂病程2~9個月,平均肛裂病程(5.24±0.58)個月;肛裂分期:Ⅱ期18例,Ⅲ期32例。2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CAF診斷標準[5];資料齊全;經肛門指檢、鏡檢確診,且局部檢查可見肛裂“三聯征”;意識清晰;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腸道感染性病癥;嚴重惡性腫瘤;依從性差;嚴重器質性病癥;凝血功能異常;自身免疫性病癥;妊娠、哺乳期者;既往手術治療史;溝通障礙者。
1.3 方法 術前2組均予以生理鹽水清潔灌腸,肛周備皮,排空腸道,局麻,右側臥位。
1.3.1 B組接受LIS治療。拉開肛門(采用拉鉤實施),外擴至約肌皮下處,自5點鐘或8點鐘處(距肛緣約1.5cm)切開皮膚,鈍性擴開裂口(梭形),挑出白線下邊緣內括約肌并切斷,切除肥大乳頭、潰瘍裂口、哨兵痔,以紗布填塞創面,包扎并固定(以明膠海綿實施)。
1.3.2 A組接受肛門后正中切擴+肛竇IDLA治療。于肛門后正中處(距肛緣外2cm至齒線上緣0.5cm)做手術切口,暴露正中肛裂,切斷內括約肌下緣(上至齒狀線,下至肛緣),切開部分內括約肌及外括約肌皮下處,經鄰近齒線、肛裂處置入探針,并沿探針切開,引流,切除肥大乳頭、潰瘍裂口、哨兵痔,以紗布填塞創面,包扎并固定(以明膠海綿實施)。
1.4 觀察指標 (1)對比2組圍術期指標,包括創口愈合時長、手術時長、住院時長。(2)對比2組手術效果,均于術后1個月評估,優:便秘、便血、排便疼痛等癥狀消失,創面充分愈合;良:便秘、便血、排便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創面基本愈合;差:未及上述標準。優、良計入優良率。(3)對比2組術前及術后3d、7d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評分,共10分,分值與疼痛程度成正比。(4)對比2組術前、術后7d肛管指標[肛管最大收縮壓(AMCP)、肛管直徑、直腸靜息壓(RRP)、肛管靜息壓(ARP)],以直腸肛管測壓法測定。(5)對比2組術前、術后7d炎性因子[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IL-8]水平,取靜脈血4ml,3 000r/min轉速離心10min,取血清,以酶聯免疫法測定。(6)對比2組創口感染、肛門失禁、肛緣水腫等并發癥發生率。

2.1 圍術期指標 2組手術及住院時長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B組相比,A組創口愈合用時更長(P<0.05),見表1。

表1 2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2.2 手術效果 A組手術優良率為98.00%,與B組的92.00%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42,P=0.359>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效果對比[n(%)]
2.3 VAS評分 術前2組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相比,2組術后3d、7d VA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A組降低幅度更為明顯(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前及術后3d、7d VAS評分對比分)
2.4 肛管指標 術前2組肛管直徑、AMCP、RRP、ARP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相比,2組術后7d AMCP、RRP、ARP水平均明顯降低,肛管直徑明顯增長,且A組變化更為顯著(P<0.05),見表4。

表4 2組術前、術后7d肛管指標對比
2.5 炎性因子 術前2組血清IL-8、CRP、IL-6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相比,2組術后7d血清IL-8、CRP、IL-6水平均明顯降低,且A組降低幅度更為顯著(P<0.05),見表5。

表5 2組術前、術后7d炎性因子對比
2.6 并發癥發生率 B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8.00%,與A組的2.00%相比更高,差異顯著(χ2=7.111,P=0.008<0.05),見表6。

表6 2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CAF是消化道出口由齒狀線至肛管組織發生表面開裂現象,病情進展后可合并肛乳頭肥大、皮下瘺、前哨痔、肛竇炎等,嚴重時還可損傷肛管皮膚,破壞肌肉組織及皮下構造[7-9]。
當前,臨床主要以手術措施治療CAF,常見術式如LIS、肛門后正中切擴+肛竇IDLA等,其中前者是通過將在肛管皮膚下肛門內括約肌切斷,使其松弛,緩解痙攣狀態,改善肛門局部血供,從而緩解患者病情,另外受皮膚支架連接功能影響,可顯著縮短創面愈合時長[10]。肛門后正中切擴是通過切除哨兵痔、肛裂創面及病變肛竇,能避免多切口處理,并能于直視狀態下切斷部分內、外括約肌,有效提升識別內括約肌、外括約肌皮下位置準確性,精準、有效祛除病灶,并避免傷害其他周圍組織,敞開創面;而肛竇IDLA可對感染肛腺徹底清除,緩解括約肌痙攣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但手術創傷大,不利于術后創口愈合[11]。本文中,2組手術優良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創口愈合用時比B組更長(P<0.05),可見,上述2種術式治療CAF患者效果相當,但LIS更有助于創口愈合。但本文結果還顯示,與B組相比,A組術后VAS評分及AMCP、RRP、ARP水平和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肛管直徑更長(P<0.05),說明相較于LIS治療CAF患者,應用肛門后正中切擴+肛竇IDLA治療于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優化肛管指標、減少并發癥方面更具優勢。分析原因:LIS可緩解痙攣,刺激病灶周圍肌肉,改善肛門局部血供,避免劇烈收縮,同時,術后縫合能減輕肛管張力,加大其直徑,從而促進肛裂愈合,但易出現重復切口,使患者術后疼痛感明顯,此外,其無法在直視狀態下完成手術操作,切口位置處于肛管非病變區域,可對肛門產生不必要損傷,增加肛瘺等并發癥風險。而后正中線是肛裂常見位置,后正中切擴術是切開肛門皮膚,充分暴露內括約肌,同時能于直視下擴大肛門口徑,利于新鮮肉芽組織萌發,此外,該術式可一次性切除病灶,避免多個切口,對降低并發癥風險、減輕患者痛苦具有積極意義。
血清IL-8、CRP、IL-6為臨床常見炎性指標,其表達與機體炎癥程度呈正相關[12-14]。本文中,與B組相比, A組術后7d血清IL-8、CRP、IL-6水平更低(P<0.05),由此進一步證實,應用肛門后正中切擴+肛竇IDLA治療CAF患者更有助于降低機體炎性反應。筆者分析認為,這可能與該術式可對感染肛腺徹底清除有關,繼而有效減輕機體炎性反應。
綜上所述,應用肛門后正中切擴+肛竇IDLA治療CAF患者與LIS治療效果相當,而前者可進一步減少并發癥,減輕患者疼痛感,改善肛管指標,降低炎性反應,但創口愈合時長略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