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清 福建省永泰縣中醫院婦科 350700
原發性痛經指不伴有盆腔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常發生于年輕婦女初潮時或者初潮后數月,患者常表現為下腹部痙攣性疼痛,部分患者會因劇烈疼痛而發生暈厥[1]。原發性痛經可持續多年存在亦可呈間歇性發作,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構成眾多影響。近年來,伴隨生活環境、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就業壓力的增加,促使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漲趨勢,已成為困擾女性的常見病。針對該病,西醫多通過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如布洛芬進行治療,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產生與釋放,進而減輕患者疼痛,但其副作用較多,如可能造成肝腎損害,進而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中醫學將原發性痛經歸類為“經行腹痛”等范疇,其認為該病多由“寒”“虛”而發,屬于虛實夾雜之證,中醫通過辨證論治,施行個體化的治療,以此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的目的[2]。艾附暖宮丸屬于中成藥,具有理氣補血、暖宮調經的作用;溫經湯屬于中藥方劑,為理血劑,具有溫經散寒、養血祛瘀效用。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4例虛寒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為觀察對象,探究艾附暖宮丸聯合溫經湯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虛寒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納入標準:西醫符合第9版《婦產科學》[3]內相關規定,月經來潮前后伴有下腹部痙攣性疼痛等表現;中醫符合第10版《中醫婦科學》[4]中有關標準,癥見行經前后小腹冷痛劇烈,喜暖喜按壓,體倦乏力,月經量中或少,月經質稀,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患者具有較高的依從性;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疾病;患者對本試驗知悉,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疾病者;合并免疫系統異常者;存有嚴重的腦器質性疾病者;計劃妊娠者與哺乳期婦女;存在婦科惡性腫瘤者;對本方案所用藥物過敏者;合并傳染性疾病者;意識障礙,難以進行正常交流者;存在酒精、藥物依賴史者;合并全身性感染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年齡20~34歲,平均年齡(28.90±2.13)歲;體重指數(BMI)18.4~25.3kg/m2,平均BMI(22.16±0.71)kg/m2。觀察組年齡20~36歲,平均年齡(29.03±2.17)歲;BMI 18.3~25.1kg/m2,平均BMI(22.10±0.64)kg/m2。兩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患者在入組之后,均叮囑其保持充足睡眠,規律且適度的鍛煉,必要時熱敷或按摩下腹部等基礎處理。對照組于此基礎上給予布洛芬緩釋膠囊(吉林省力盛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6083)口服,于疼痛發作時服用,0.3g/次,2次/d。觀察組則給予艾附暖宮丸聯合溫經湯(由吳茱萸、麥冬各9g,當歸、芍藥、川芎、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各6g組合而成)治療:每晚將2粒艾附暖宮丸與溫經湯內的中藥打成粉末狀,以姜汁混合調和成糊狀,制成痛經膏,將痛經膏涂抹于紗布上并將其敷貼于肚臍上,1次/d。兩組均于經期前5d治療,至經期第2天治療完畢,此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判定,療效指數(N)=(治療前-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腹痛等癥狀消失,N≥90%;顯效:腹痛等癥狀顯著減輕,70%≤N<90%;有效:腹痛有所減輕,30%≤N<70%;無效:腹痛無好轉,N<30%。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2)中醫證候積分:小腹冷痛(0分:無;1分:輕微;2分:可忍;3分:劇烈)、肢體畏寒(0分:無;2分:有)、腰骶酸軟(0分:無;2分:有)、面色青白(0分:無;2分:有),對比兩組治療前、治療3個療程后各項中醫證候積分。(3)血流動力學:治療前、治療3個療程后以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定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最大收縮期血流速度(PSV)。(4)疼痛控制情況:治療前、治療3個療程后以視覺模擬疼痛評估量表(VAS)[6]評判,滿分10分,分數越低疼痛度越輕。(5)不良反應:記錄惡心等出現情況。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95%,有統計學差異(χ2=4.087,P=0.043<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中醫證候積分 治療后,觀察組小腹冷痛、肢體畏寒、腰骶酸軟、面色青白積分較對照組低,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
2.3 血流動力學 治療后,觀察組PI、RI較對照組低,PSV較對照組高,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對比分)
2.4 疼痛控制程度 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較對照組低,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疼痛控制程度對比分)
2.5 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原發性痛經屬于育齡期女性的常見病,是最為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此病可在月經來潮前或行經期間出現小腹痙攣性疼痛、墜脹等表現,而有少數患者還會因劇烈疼痛引發暈厥。近年來,該病的患病人數在臨床急劇增加,進而給廣大女性群體的身心健康與日常生活造成眾多不良影響。
西醫認為該病的發生與前列腺素等物質含量增高聯系緊密,前列腺素主要在子宮內膜內合成,其合成增加和釋放增多均會導致機體前列腺素含量過多,此種情況不但會刺激子宮肌肉過度收縮,造成子宮缺血,還會促使神經末梢對痛覺閾值降低,使得機體感覺更為敏感[7]。針對此種情況,西醫多采用布洛芬治療,布洛芬屬于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可有效抑制機體前列腺素釋放,進而舒張子宮平滑肌,改善盆腔血流狀態,以此達到止痛效果。然而在停藥后易復發,且長期使用還會誘發一系列毒副反應,進而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因此,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成為臨床的研究重點。中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屬于“經行腹痛”范疇,分為多種證型,其中以虛寒型較為多見,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平日內未注重保暖,或先天不足,造成寒邪侵入子宮造成,故診療需遵循溫經散寒、行氣止痛原則[8]。本文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各項中醫證候積分、VAS評分與PI、RI更低,PSV更高,由此表明艾附暖宮丸聯合溫經湯治療虛寒型原發性痛經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減輕患者中醫證候,改善血流動力學,緩解疼痛。分析原因認為艾附暖宮丸內的艾葉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效果;香附辛、微苦,歸肝、脾、三焦經,具備理氣寬中、調經止痛效用;吳茱萸辛、苦、熱,歸肝、脾、胃、腎經,有散寒止痛、溫中止嘔作用;肉桂辛、甘、熱,歸腎、脾、膀胱經,可散寒止痛、溫經通脈;當歸性辛、微溫,歸肝、心、脾三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作用;川芎味辛、溫,入肝經,存在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效果;白芍味苦、酸、甘、微寒,歸肝、脾、經,可平肝止痛;黃芪性甘、溫,歸脾、肺經,發揮補氣固表、生津養血作用;地黃味甘、性寒,歸心經、肝經和腎經,存在清熱涼血效果;續斷苦、辛,微溫,歸肝、腎經,發揮活絡止痛作用。諸藥合用,共奏理氣補血,暖宮調經之功,進而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的各項中醫證候及疼痛[9]。而溫經湯內的吳茱萸辛、苦,熱,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作用;麥冬甘、微苦,歸心、肺和胃經,有養陰生津效果;芍藥味、苦、酸、微寒,歸肝經和脾經,養血斂陰;人參味甘、微苦,性溫、平,歸脾、肺經、心經,發揮補氣固脫、生津功效;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起到溫通經脈、發汗解肌效果;阿膠甘,平,歸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效用;牡丹皮辛、苦、涼,歸心、肝、腎經,發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作用;生姜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作用;半夏性溫,味辛,歸脾經、胃經以及肺經,有降逆止嘔效用;而當歸補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諸藥合用,共同發揮溫經散寒、養血祛瘀效果,從而可進一步減輕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緩解其疼痛[10]。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當歸所含揮發油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環,而川芎可擴張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環[11-12]。兩者共用,以此有效改善盆腔微環境,促進子宮血液循環,進而改善其血流動力學。另外,本試驗將兩者合用制作成痛經膏,將其敷于患者肚臍上,進而加快藥效的滲透,可使得藥效更快發揮,更快控制病情。本文結果還顯示,兩組均無不良反應,表明艾附暖宮丸聯合溫經湯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艾附暖宮丸聯合溫經湯在虛寒型原發性痛經患者治療中作用明顯,可減輕中醫證候,改善血流動力學,緩解疼痛,且無不良反應,臨床可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