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源 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湖北省武漢市 430000
近年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重癥監護技術也得到優化。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收治的新生兒日齡較小,生理發育不完善,環境適應能力相對較差,不良預后發生風險相對較高[1-3]。因此,臨床需加強對NICU新生兒體征變化的監測,對不良后果進行預防與處理,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新生兒的身心安全。多項研究發現,經皮氧分壓(TcPO2)、經皮二氧化碳分壓(TcPCO2)的監測運用于NICU新生兒中,可對血氣指標進行準確觀察,及時采取相關干預手段,進而保障新生兒健康[4-6]。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NICU診治的188例新生兒的病歷相關治療,探究于NICU新生兒不盡相同的部位監測TcPO2、TcPCO2的應用效用。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NICU診治的188例新生兒病歷資料,所有新生兒均接受血氣分析監測,按監測部位的不同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胸部組(n=71)、腹部組(n=60)與腿部組(n=57)。納入標準:均收治于NICU;需行血氣分析者;新生兒病歷資料齊全。排除標準:新生兒存有全身水腫;新生兒出現休克;新生兒伴有低血容量。胸部組中男39例,女32例;胎齡32~37周,平均胎齡(35.63±0.41)周;身長40~47cm,平均身長(44.26±0.57)cm;體重1 768~2 469g,平均體重(2 169.87±95.54)g;頭圍26~35cm,平均頭圍(31.59±1.03)cm。腹部組男32例,女28例;胎齡31~37周,平均胎齡(35.47±0.30)周;身長41~47cm,平均身長(44.31±0.60)cm;體重1 775~2 476g,平均體重(2 170.43±96.01)g;頭圍25~35cm,平均頭圍(31.64±1.09)cm。腿部組男30例,女27例;胎齡33~37周,平均胎齡(35.70±0.46)周;身長41~47cm,平均身長(44.35±0.64)cm;體重1 765~2 461g,平均體重(2 169.30±95.31)g;頭圍27~36cm,平均頭圍(31.72±1.15)cm。三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運用經皮監測儀(Radiomete,型號:TCM4,批準文號:20172210094)進行新生兒的TcPO2、TcPCO2監測;胸部組將電極片貼在新生兒上胸壁鎖骨下部;腹部組則把電極片貼在臍周;腿部組則貼在大腿內側根部;在進行具體操作時需清理監測區域的皮膚毛發,還需避開皮膚水腫、損傷部位,且電極片與皮膚間需涂抹接觸液,預防空氣存留;調控溫度位于42℃,開展監測時需嚴密觀察監測區域的皮膚,每2h需調換1次部位,預防燙傷。等到讀數平穩過后施以橈動脈穿刺,采集新生兒的0.5ml血液做血氣分析,以血氣分析儀(雷度公司,型號:ABL80 FLEX,批準文號:20172401025)進行動脈血氣分析,檢測新生兒的血氧分壓(PaO2)與二氧化碳分壓(PaCO2),統計對比不同部位的TcPO2、TcPCO2兩者與PaO2、PaCO2兩者間的差異性。
1.3 觀察指標 (1)三組TcPO2與PaO2對比。(2)三組TcPCO2與PaCO2對比。(3)三組電極片脫落情況對比:統計三組監測期間電極片脫落情況,電極片脫落率=監測中電極片脫落人數/使用人次×100%。

2.1 三組TcPO2與PaO2對比 胸部組的TcPO2低于PaO2,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腹部組、腿部組的TcPO2與PaO2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三組TcPO2與PaO2對比
2.2 三組TcPCO2與PaCO2對比 胸部組的TcPCO2高于PaCO2,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腹部組、腿部組的TcPCO2與PaCO2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三組TcPCO2與PaCO2對比
2.3 三組電極片脫落情況對比 胸部組電極片脫落率為25.35%(18/71),腹部組為20.00%(12/60),腿部組為10.53%(6/57);三組電極脫落率對比,無統計學差異(χ2=4.530,P=0.104>0.05)。
隨著重癥監護技術的提高,新生兒呼吸衰竭與極低出生體重兒在NICU所占比重日益增長,嚴重危及新生兒的生存質量[7-8]。臨床針對呼吸衰竭新生兒多采用動態設備進行血氣指標監測,進而指導臨床規范使用呼吸機,以確保氧流量與氧壓的調節符合NICU新生兒具體狀況。而在臨床觀察中發現,PaO2與PaCO2的高低均會對極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構成一定負面影響,臨床需加強血氣指標監測。
現階段醫療環境之下,國內外NICU在血氣分析上多采用動脈血或末梢血收集的方式進行,但多次的穿刺動脈不僅會增加新生兒痛苦,增加感染發生風險,還會造成醫源性貧血的出現。對于進行機械通氣的新生兒,動脈血或末梢血收集無法對血樣狀況進行精準了解,此種情況下可能難以及時發生、處理通氣不足或過度通氣等不良事件,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嚴重時還可能會威脅新生兒的生命安全,更為安全有效的監測方式成為臨床研究重點。TcPO2、TcPCO2監測為無創監護方式,存在操作便捷、結果可靠等特點,目前于國外等較發達地區中大范圍使用,但在我國的應用較少[9]。TcPO2、TcPCO2監測電極放置往往選取毛細血管分布均勻,避開淺表大靜脈的部位,如胸部、腹部、腿部。本文結果顯示,胸部組的TcPO2低于PaO2,TcPCO2高于PaCO2;而腹部組、腿部組的TcPO2、TcPCO2與PaO2、PaCO2對比無統計學差異。提示經由胸前區皮膚監測TcPO2、TcPCO2值存在較大的偏差,而另外兩個監測部位的TcPO2、TcPCO2值相對精準可靠。究其原因在于:該監測手段的原則是依據毛細血管對熱的反應特征,以具有加熱材料的電極提升皮下組織溫度,促使探頭部位的毛細血管得以有效舒張,血流加快,提高皮膚對于氣體的通透程度,進而使得氧氣、二氧化碳擴散到與探頭相互接觸區域的皮膚,最終達到監測的效能。該監測手段操作方便,能夠減少多次穿刺導致的損傷,且還可持續、動態的監測新生兒組織細胞內的氧代謝水平,對于了解危重新生兒尤其是呼吸機支持治療的新生兒病情變化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10]。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環境溫度、皮膚厚度等原因會對氧氣、二氧化碳在皮膚內的彌散情況構成影響,從而干擾該手段監測結果的可信度。新生兒體重處于較低水平,尤其對于早產兒而言,其胸上壁鎖骨下部的肌肉層較薄,與心臟、肺尖部較為接近,會影響氧氣與二氧化碳于體內的彌散,從而造成TcPO2、TcPCO2監測結果的準確性處于較低水平。而與胸上壁相比,新生兒臍周、大腿內側根部的皮下脂肪較豐厚,且避開骨骼、重要臟器,進而使得電極片可優良的與新生兒皮膚貼合,以此提升皮膚對氣體的彌散,故其監測結果較為可信。本文結果顯示,腿部組的電極片脫落率較胸部組與腹部組低,表明在大腿內側測定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其原因為新生兒的依從性較差,胸上壁與腹部臍周位于雙手能夠觸摸到的范圍中,皮膚上電極片的放置會帶來異物感,從而使得新生兒出現扭動、掙扎等動作,繼而增加電極片脫落概率。同時,危重新生兒通常需進行長時間的心電監護,而電極放置部位與經皮監測的電極的區域距離較為接近,進而導致電極片極易脫落。臨床醫師在具體的操作時,為避免新生兒掙扎、牽拉,往往會運用保護性約束的方式,然而運用不恰當將會引發壓痕,甚至誘發壓瘡,存在安全隱患。而新生兒的膝關節通常向內彎曲,雙腿呈現“青蛙”形態,腿部內側根部較少受到摩擦,手部亦無法有效觸及,故電極片脫落概率處于較低水平。但三組電極片脫落率比較無差異,可能與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聯系緊密。因此,臨床之后仍需完善試驗設計,增加樣本量,從而更深層次地分析經NICU新生兒不同部位皮膚監測TcPO2、TcPCO2的準確性,旨在為臨床提供更為可靠的參考。
綜上所述,經NICU新生兒大腿內側皮膚監測TcPO2、TcPCO2準確度較高,且脫落風險更低,有利于及時明晰新生兒病情變化,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血氣指標檢測方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