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峰 殷 波 何文謀 陳百全
1 河南省信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泌尿外科 464000; 2 信陽市中心醫院泌尿外科
膀胱癌屬于臨床一種常見癌癥,每年新發病例約43萬人,時至今日,膀胱癌于靶向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多個方面已獲得明顯進步,但膀胱癌復發率與死亡率仍較高[1-2]。故尋找更為準確、適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診斷、治療與預后預測的新指標具有重要意義。MicroRNAs(miRNAs)屬于豐富的一類非編碼調控單鏈RNA,含20~30個核苷酸序列;miRNAs通過和3’-非翻譯區(3’-UTR)不完全互補配對減少目標mRNA表達,甚至降解目標mRNA,此復合體于多個生物學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涉及組織生長發育、心血管疾病、免疫反應、代謝類疾病與腫瘤發生發展等過程[3-4]。鑒于此,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173例(均完成1年隨訪)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的膀胱癌患者,分析術后切除組織miRNA-15a、miRNA-21表達對術后復發的預測價值,以期為臨床早期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可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3月—2021年6月收治的173例(均完成1年隨訪)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的膀胱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膀胱癌臨床實踐指南(2016)》[5]中關于膀胱癌的診斷標準;(2)膀胱鏡組織活檢、手術切除組織術后的病理檢查等診斷為膀胱癌;(3)完整臨床資料;(4)同一醫院、同一主刀醫師擇期實施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5)知曉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6)經倫理委員會與學術委員會的審核批準。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惡性腫瘤;(2)腎功能、肝功能不全;(3)自身免疫類疾病或者免疫缺陷癥;(4)伴有其他危重癥致使預計生存期<1年;(5)入組前已接受抗腫瘤治療或者腫瘤復發;(6)中途自愿退出。根據術后1年復發情況將患者分為復發組(35例)和未復發組(138例)。
1.2 方法 膀胱癌組織與配對癌旁組織標本于手術切除之后立即存在液氮內;總RNA用美國加州卡爾斯巴德Invitgen公司提供的Trizol試劑提取,用NanoDrop ND-2000分光光度計檢測RNA全部樣品的純度、濃度;應用NCodeTMSYB?Green miRNA qRT-PCR Kit合成miRNA-15a、miRNA-21特異性cDNA(作內對照),實施qRT-PCR,應用DNA Engine Opticon 2 Real-time Cycler予以分析。miRNA-15a正向引物為5’-GCGGTAGCAGCACATAA-3’,反向引物為5’-GTGCAGGGTCCGAGGT-3’;miRNA-21正向引物為5’-UGAGGUAGUAGGUUGUAUAGUU-3’,反向引物為5’-CUAUACAACCUACUACCUCAUU-3’。利用2-ΔΔCt法計算miRNA-21、miRNA-15a表達水平。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miRNA-21表達水平。(2)比較不同病理學參數膀胱癌患者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miRNA-21表達水平。(3)分析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miRNA-21表達水平與病理學參數及復發相關性。(4)分析術后切除膀胱癌組織中miRNA-15a、miRNA-21不同表達水平對術后復發的危險度。

2.1 兩組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miRNA-21表達水平比較 與復發組相比,未復發組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表達水平較高,miRNA-21表達水平較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miRNA-21表達水平比較
2.2 不同病理學參數膀胱癌患者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miRNA-21表達水平比較 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miRNA-21表達水平與年齡、性別、腫瘤數目、腫瘤直徑無關(P>0.05)。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表達水平比較:Ta期>T1期,G1/G2級>G3級,有淋巴結轉移<無淋巴結轉移(P<0.05);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21表達水平比較:Ta期

表2 不病理學參數膀胱癌患者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miRNA-21表達水平比較
2.3 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miRNA-21表達水平與病理學參數及復發相關性分析 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表達水平與腫瘤分期、腫瘤分級、淋巴結轉移、復發呈負相關(P<0.05);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21表達水平與腫瘤分期、腫瘤分級、淋巴結轉移、復發呈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miRNA-21表達水平與病理學參數及復發相關性分析
2.4 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miRNA-21不同表達水平對術后復發的危險度分析 以術后切除膀胱癌組織中miRNA-15a、miRNA-21表達水平的平均值為界,將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治療的膀胱癌患者分為高水平、低水平,結果顯示,術后切除癌組織中miRNA-15a、miRNA-21高水平患者復發的危險度是低水平的0.140、4.355倍(P<0.05)。見表4。

表4 各指標不同水平對術后復發的危險度分析
膀胱腫瘤為全球較為常見的一種腫瘤,其病理分期主要取決于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其中約66.7%膀胱癌為低級別或者非肌肉浸潤性膀胱癌,約33.3%膀胱癌為高級別或者肌肉浸潤性膀胱癌[6-7]。根治性膀胱切除術為治療膀胱癌的標準術式,臨床觀察和實踐中得知,約13%膀胱腫瘤患者于術后可出現遠處轉移,例如肺、肝、前列腺等器官[8]。臨床常用的臨床與組織病理學的預測指標,例如組織學分級、腫瘤分期、腫瘤大小等指標,于描述腫瘤進展至肌肉浸潤或者腫瘤復發等方面已取得良好應用價值,但無法精準預測非肌肉浸潤性膀胱癌的生物學行為,尤其高級別非肌肉浸潤性膀胱癌[9]。故需尋找更為準確的新預后指標來預測膀胱腫瘤患者的進展風險。
miRNA-15a基因簇位在人類13號染色體上,處在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基因淋巴細胞白血病2(DLEU2)1個內含子中,其通過誘導細胞凋亡,增加腫瘤細胞對于化療藥的敏感度,組織腫瘤自身微環境的產生,抑制腫瘤細胞的侵襲、增殖以及血管生成[10]。以往研究顯示,miRNA-15a能作為多個腫瘤診斷與預后預測的一種生物學標志物,其于多個腫瘤組織內表達下調或者缺失[11]。本研究結果指出,未復發組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表達水平較高,且Ta期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表達水平高于T1期、G1/G2級高于G3級、有淋巴結轉移低于無淋巴結轉移,此外,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15a表達水平與復發呈負相關,由此可知,miRNA-15a參與膀胱癌患者的腫瘤細胞增殖、遷移等。miRNA-15a表達水平升高可明顯抑制扭曲相關蛋白1(Twist1)-3’-UTR活性,下調了包括E鈣黏素、N-鈣黏素、Twist1、α黏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A)在內上皮-間質轉化調控(EMT)有關的基因活性,同時降低基質金屬蛋白9(MMP9)、基質金屬蛋白2(MMP2)活性,抑制腫瘤細胞的遷移與侵襲[12]。本研究指出,未復發組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21表達水平較低,Ta期術后切除癌組織miRNA-21表達水平比較低于T1期,G1/G2級低于G3級、有淋巴結轉移高于無淋巴結轉移,并與復發成正比(P<0.05),提示miRNA-21表達水平在膀胱癌患者的腫瘤細胞遷移、增殖中起到重要作用。miRNA-21為高度保守的一種小分子RNA,有較獨立的啟動子,能通過對于抑癌基因的負調控能力,使靶位點失活或者突變,從而引起細胞惡變和轉移[13]。
綜上可知,miRNA-15a、miRNA-21參與膀胱癌腫瘤細胞的增殖和遷移,與術后復發緊密聯系,動態監測其水平變化可為臨床預測復發風險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