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珍花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醫院 351100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血壓監測方式有無創和有創兩種。無創血壓是將電子血壓器袖帶置于患者上臂進行測量,有創血壓監測是通過患者橈動脈置管,與壓力傳感器連接進行監測[1]。有創血壓監測可進行持續性監測,且測量數據準確度高。ICU患者病情嚴重且病情變化迅速,需快速掌握并評估患者病情情況,及時進行對癥治療。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有利于對患者進行快速準確的病情評估,提高患者對癥治療效果,因此有創血壓監測在ICU中使用較多[2]。但橈動脈留置針常規固定法使患者穿刺側肢體活動度明顯受限,且不易觀察患者皮膚情況及導管連接處,極易出現患者舒適度差、針孔周圍皮膚發紅、管道堵塞等情況,對護理人員做好管道護理提出了挑戰[3]。本文為了提高ICU患者有創血壓檢測過程的舒適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對原有橈動脈留置針常規固定法做了改進,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年12月—2022年6月ICU患者102例。納入標準:需進行有創血壓檢測;意識清醒;依從性佳;橈動脈血管適宜穿刺;知悉研究過程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躁動不安者;凝血異常者;病歷資料缺失。采用信封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參照組與干預組,每組51例。參照組男26例、女25例;平均年齡(69.52±4.8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8例、高中及以上13例;置管側:左側22例、右側29例。干預組男27例、女24例;平均年齡(68.65±3.16)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6例、高中及以上15例;置管側:左側20例、右側3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留置針采用同一品牌、同一型號。開始穿刺操作前,護理人員向患者說明有創血壓檢測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講解其常見并發癥及必要的預防方法。隨后評估患者橈動脈血管彈性、血管走向及擬穿刺點周圍皮膚狀況。穿刺人員進行嚴格手消毒,以擬穿刺點為中心,棉棒蘸取碘酒進行消毒,消毒范圍直徑需達6cm,消毒后開始穿刺,穿刺結束測試確保管道通暢后進行固定。置管固定好后叮囑患者避免大幅度或過度活動置管側肢體,穿刺部位注意保持干燥、清潔。具體留置針固定操作如下:
1.2.1 參照組采用橈動脈留置針常規固定法。穿刺成功后連接壓力傳感器和動脈留置針,將一塊規格為3cm×2cm的紗布墊在連接處,再使用規格為6cm×7cm的無菌透明敷貼覆蓋留置針使其固定,使用紗布繃帶從壓力傳感器和動脈留置針連接處開始沿肢體環形纏繞至大拇指處,并沿大拇指環繞一圈,隨后將一塊夾板墊在手背處并用紗布繃帶進行固定,從遠心端向近心端的方向進行環形纏繞,直到距肘5cm處,最后使用醫用膠布固定延長管。
1.2.2 干預組采用橈動脈留置針改良固定法。穿刺成功后連接壓力傳感器和動脈留置針,將一塊紗布(規格為3cm×2cm)墊在連接處,再使用無菌透明敷貼(規格為6cm×7cm)將留置針及其與壓力傳感器的連接處完全覆蓋,在兩條3M加壓固定帶(規格為5cm×12cm)一側剪一缺口,缺口大小為1cm×8cm,并將處理好的加壓固定帶在留置針左右兩側固定好,缺口部位朝內,使穿刺部位皮膚可以暴露在視野中。使用一條規格為2.5cm×12cm的3M加壓固定帶固定壓力傳感器和動脈留置針連接處,再使用一條同規格3M加壓固定帶從留置針上方開始固定,連接處下墊2cm×3cm大小紗布塊以防壓瘡(見圖1)。護理人員每隔30min查看1次,詢問患者穿刺側肢體是否出現疼痛、手指發麻的情況,若出現上述情況,立刻進行減壓處理。
1.3 觀察指標 (1)非計劃性拔管:管床護士記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情況。(2)留置針使用情況:記錄兩組患者留置針重新固定情況及留置針保留時間≤1d、保留時間>1d且≤3d、保留時間>3d情況。(3)舒適度:向患者分發自制舒適度量表并指導患者完成問卷,分為優、良、差三個舒適程度,總舒適度=(優+良)例數/總例數×100%。(4)并發癥情況:管床護士每隔30min觀察患者針孔周圍皮膚發紅、液體滲出、管道堵塞、血栓的情況,并做好記錄。

2.1 兩組非計劃性拔管情況比較 干預組非計劃性拔管率為7.84%(4/51),顯著低于參照組的23.53%(12/51)(χ2=4.554,P<0.05)。
2.2 兩組留置針使用情況比較 干預組留置針重新固定情況明顯少于參照組,且留置針保留時間明顯比參照組長(P<0.05)。見表1。

表1 兩組留置針使用情況比較[n(%)]
2.3 兩組舒適度比較 干預組患者置管側肢體總舒適度為86.27%,明顯高于參照組的68.63%(χ2=4.547,P=0.033<0.05)。見表2。

表2 兩組舒適度比較[n(%)]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干預組患者針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χ2=5.299,P=0.021<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ICU患者病情多危急、嚴重,需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密切監測。相比于無創血壓監測,有創血壓監測可以連續檢測患者血壓,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效率,且具有較高準確度,更利于護士、醫生精準評估患者病情[4]。橈動脈易于穿刺,且穿刺成功率高,是有創血壓監測的首選,因此護理人員多通過患者橈動脈置入一枚留置針,將其與壓力傳感器連接進行血壓連續監測[5]。
留置針的使用可以避免護理人員反復穿刺,但常規的固定方式還是會引發一些問題[6-7]:(1)患者活動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引起不適;(2)若患者不注意活動幅度,易導致導管脫出、液體滲出等情況,且護理人員無法及時查看管道折疊、扭轉情況,從而發生非計劃性拔管;(3)紗布繃帶固定,護理人員不易觀察到患者穿刺部位周圍皮膚情況,且紗布繃帶彈性不足,增加患者血栓風險。本文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置管側肢體舒適度明顯高于參照組,說明ICU患者有創血壓檢測中應用橈動脈留置針改良固定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穿刺側肢體舒適度。橈動脈留置針常規固定法紗布繃帶纏繞方式過于煩瑣,還需使用夾板固定,導致穿刺側肢體活動顯著受限,增加患者不適感。與之相比,改良固定法纏繞方式簡單,無須使用夾板固定,也無須在患者大拇指進行纏繞,大大增加了患者穿刺側肢體活動度,降低束縛感,顯著提高患者舒適度[8]。本文中,干預組非計劃性拔管率明顯低于參照組,留置針使用情況明顯優于參照組,說明橈動脈留置針改良固定干預可以有效延長留置針使用時間,減少非計劃性拔管。橈動脈留置針常規固定法是采用紗布繃帶進行纏繞,不利于護理人員觀察管道折疊、扭轉情況及留置針松脫情況,易發生管道堵塞及導管脫出情況,且患者活動手臂時極易導致針管移位需重新固定。可以清晰觀察到導管是否堵塞、折疊,穿刺點是否滲血滲液,穿刺點皮膚是否紅腫破潰等情況,且將留置針管與壓力傳感器連接處一起固定,使導管不易因受潮而脫落,也不會因為患者活動穿刺側肢體而發生移位,從而減少重新固定,并保證留置針使用時間,減少非計劃性拔管,也降低了反復穿刺的次數[9-10]。此外,本文結果還顯示,干預組患者針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說明橈動脈留置針改良固定干預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橈動脈留置針常規固定法中纏繞紗布使用時間過長會引起穿刺孔周圍皮膚潮濕、發紅,且紗布繃帶彈性差,包扎松緊度全靠護理人員自身經驗,且采用夾板固定使患者穿刺側肢體活動明顯受限,若包扎過緊,極易發生血栓、管道堵塞等并發癥,若包扎過松極易導致液體滲出、導管脫落;護理人員觀察導管情況、穿刺點皮膚情況、穿刺點滲血滲液情況不方便,無法進行及時有效處理[11]。改良固定法采用的無菌透明敷貼透氣性好,各項情況易于觀察,易做好相關并發癥防護措施;3M加壓繃帶彈性好、不易引發患者變態反應、透氣性佳,患者皮膚不易潮濕,且增強護理巡護,主動詢問患者主觀感受,有利于及時進行減壓處理,預防肢體血栓形成[12]。
綜上所述,ICU患者有創血壓檢測中應用橈動脈留置針改良固定干預可有效減少非計劃性拔管,延長留置針使用時間,提高患者置管側肢體舒適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