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東東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思明分院手術室,福建省廈門市 361000
全膝關節置換術常用于治療嚴重骨性關節炎及嚴重畸形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其具有緩解患者關節疼痛,改善關節畸形、活動受限等作用,從而改善膝關節功能[1-2]。但部分患者術后康復訓練依從性較差,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包括肌肉攣縮、關節僵硬等,對膝關節功能恢復造成嚴重影響[3]。康復訓練能夠通過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但常規康復訓練缺乏針對性,且部分患者受疼痛折磨,康復訓練依從性較差,訓練效果欠佳。加壓訓練又被稱為限制血流運動,不僅具有常規訓練的肌肉增強效果,且沒有常規訓練疼痛重、訓練時間長等缺點。低負荷阻力訓練是通過肌肉對抗外在阻力的方式,達到增強肌肉耐力的目的,在骨科術后患者中的應用,其安全性較高。基于此,本文選擇本院收治的90例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為觀察對象,通過分組對照,分析加壓訓練與低負荷阻力訓練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具體效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年7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45例。觀察組女21例,男24例;年齡46~77歲,平均年齡(65.58±4.23)歲;體質量指數18.9~27.6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99±1.06)kg/m2,病程5~14年,平均病程(9.02±1.13)年。對照組女20例,男25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65.48±4.19)歲;體質量指數19.1~27.7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96±1.03)kg/m2,病程4~15年,平均病程(9.07±1.4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外科學》[4]中相關診治標準;②均首次行單側全膝關節置換術;③術后康復訓練依從性良好,股四頭肌肌力達到4級;④無聽力、語言交流障礙,且精神狀態良好;⑤患者、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對加壓訓練、低負荷阻力訓練存有抵觸,無法配合完成試驗者;②患有嚴重的內臟器官疾病者;③近半年有過其他大手術史;④患有感染性疾病或惡性腫瘤者;⑤合并脊椎疾病并下肢麻木、疼痛者。
1.3 方法 由同一組醫師完成兩組患者的手術操作,手術中所使用的假體也是由同一家公司供給,術后均予以標準治療處理,包括補液、抗感染、鎮痛等。對照組患者術后采用常規康復訓練:待患者麻醉蘇醒后,可將患者下肢抬高,并維持伸直位,據患者耐受性,進行踝泵運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被動活動膝關節等;術后第1~3天,可進行彎腿、壓腿、抬高、主動活動等;術后4~7d,可進行步行架步態練習、坐起抗重力伸膝練習、負重行走練習等;35~30min/次,2次/d。出院后,繼續進行膝關節屈伸練習,并定期復查。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加壓訓練與低負荷阻力訓練,于術后第3周開始實施訓練。(1)加壓訓練:取仰臥位,于膝關節下方墊1個枕頭,在患者小腿中部固定帶有魔術貼的沙袋,護士于患者身旁監護,沙袋綁腿數量,據患者耐受程度,少量增加,觀察并記錄患者伸膝單次重復所需的最大負荷,休息8~10min后,于患者的大腿近端,固定1條充氣式止血帶,并記錄充氣時患者的股動脈搏動消失時患者大腿近端充氣式止血帶的壓力;取坐位進行訓練,于患者小腿正中部位,放置30%為患者單次重復伸膝最大負荷的沙袋,將雙腿從屈膝垂直位,緩慢伸直,并抬高下肢至水平位,保持5s,將雙腿慢慢放下,休息10~15s,再次重復上述動作,15次/組,共4組,每組間隙可休息25~30s,前2周,3~4次/周,之后2次/周。(2)低負荷阻力訓練:彈力帶輔助訓練,于正式開始訓練前,患者先完成8min步行熱身運動,完成后開始訓練,患者兩腳并立,將彈力帶纏于患者手掌心后通過虎口,再合實雙手,患者作左弓箭步,掌心緩慢推至身體右肩前,雙手轉至右下方,左上對角進行身體延伸,眼睛正視右方;左體側彎后,患者左手肘撐于大腿部位,右臂上舉,保持此姿勢,完成5次呼氣、吸氣,之后慢慢恢復至開頭動作,換另一側進行以上動作,左右側各重復5次;訓練過程中,據患者體力大小選用不同的彈力帶高度,若患者平衡功能較好,可將彈力帶垂直于患者膝關節部位前,反之,則將彈力帶放置于踝關節的高度,右腳跨過彈力帶,重復6次,之后換左腳,重復6次,結束訓練,之后患者需做6min緩和運動。兩組均持續訓練14周。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膝關節功能、膝關節疼痛、膝關節活動度、平衡功能、生活質量。(1)膝關節功能:干預前后,選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5]膝關節評分量表進行評定,該表包括疼痛、功能、活動度等6個項目,共100分,得分越高,則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選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6]進行評定,該表共8個項目,分數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則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2)疼痛:干預前后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評估,分值范圍0~10分,得分越低,則疼痛越輕。(3)膝關節活動度:采用通用的量角器測量,角度越大,則膝關節活動度越好。(4)平衡功能:干預前后,選用Berg平衡量表評分(BBS)[8]評估,共14個項目,每個項目以0~4分計分,滿分56分,得分越高,則平衡功能越好。(5)生活質量:干預前后,采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9]評定,共8個維度,36個條目,分數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

2.1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HSS評分、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分)
2.2 兩組膝關節疼痛、膝關節活動度及平衡功能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膝關節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膝關節活動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平衡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疼痛、膝關節活動度及平衡功能比較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骨科常見術式,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但手術相對較為復雜,創傷較大,出血較多,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肌力減退、肌肉萎縮、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進而影響術后恢復[10]。因此,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及時開展康訓練十分必要。
常規康復訓練通過踝泵運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被動活動膝關節、膝關節屈伸、伸直抬高等,能夠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消退腫脹、提升肌力,對預防肌肉萎縮、肌力減退、深靜脈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義[11-12]。但部分患者術后受疼痛影響,訓練依從性低,錯過最佳康復期,進而影響康復效果。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Lysholm膝關節功能、HSS評分、平衡功能及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膝關節活動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加壓訓練與低負荷阻力訓練能夠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緩解疼痛,促進膝關節穩定,增加其活動度,提高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加壓訓練是應用專業的加壓綁帶對患肢進行加壓包扎,以維持動脈血液流入肌肉,同時可限制靜脈血回流,使目標肌肉得到最大地刺激與生長,從而加快膝關節局部組織肌肉功能恢復,促進傷后重建[13-14]。同時,加壓訓練中限制部分血液回流,促使機體局部肌肉組織產生相應的無氧環境,可助于機體膝關節部位的骨骼肌局部合成代謝的相關激素排出及募集Ⅱ型肌纖維,促進機體骨骼肌纖維增加,幫助骨骼肌蛋白合成,調節肌肉潛在的收縮力,從而提升股四頭肌肉力量,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低負荷阻力訓練則是借助彈力帶訓練患者膝部肌力、行走能力及步態平衡,可逐漸增強膝關節肌力,改善下肢平衡功能[15]。低負荷阻力訓練在20%~30%伸膝單次重復最大負荷強度訓練下達到的效果,與高負荷抗阻訓練的效果相近,從而提高患者疼痛閾值,減輕訓練時疼痛程度,有助于提高膝關節活動度,加快膝關節功能恢復。加壓訓練與低負荷阻力訓練聯合實施,有助于保護假體,促進患者膝關節穩定,提高膝關節功能。
綜上所述,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對患者實施加壓訓練與低負荷阻力訓練,可有效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減輕疼痛,增加膝關節活動度,改善平衡功能,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