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花 江西省廣昌縣人民醫院 344900
調查顯示,近年來乳腺癌已發展為女性惡性腫瘤首位,受人們工作、學習等壓力影響,乳腺癌患者年齡呈年輕化[1],對女性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臨床針對乳腺癌患者大多使用改良后的根治手術,但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相對較高。上肢淋巴水腫(BCRL)的發生率相對較高,且病情極易反復,對患者上肢功能以及肩關節功能產生的影響顯著,臨床常在術后給予患者康復理療、藥物治療等,但效果均一般[2]。有研究[3]顯示,大顆粒繃帶能夠以壓力治療對患肢局部血液、淋巴循環起到促進作用。同時配合徒手淋巴引流術,促使滯留的淋巴液出現循環流動,進而起到消水腫的功效。但目前關于大顆粒繃帶、徒手淋巴引流聯合治療對乳腺癌根治術術后患者的應用研究較少,故本文將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進行分組干預,分析兩者聯合對肩關節功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選患者自研究開始直至結束均未發生任何倫理糾紛。選擇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以摸球法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年齡39~67歲,平均年齡(53.24±4.11)歲,左側腫脹19例、右側腫脹21例。對照組年齡37~68歲,平均年齡(53.21±4.09)歲,左側腫脹18例、右側腫脹22例。納入標準:經我院病理診斷均為單側、單灶、原發性乳腺癌;所有患者均使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上肢以及頸部均無炎癥;入組前上肢未進行過大型手術或遭受嚴重外傷;均已獲得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術前存在上肢以及肩關節活動障礙的患者;術后出現患側上肢靜脈血栓的患者;合并精神障礙類疾病的患者;術中清掃鎖骨上淋巴結的患者;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1)術后給予患者上肢運動訓練,包含肩關節屈伸、旋前、旋后、外展以及內收等,也可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拉繩運動、手指爬墻等,30~40min/次,1次/d,連續進行6d后休息1d。(2)術后借助空氣波壓力系統,給予患者加壓治療,取仰臥位,加壓裝置包裹患肢,自上肢遠端—近端循序加壓,參考患者耐受度,將壓力調整在10.6~13.3kPa,15~20min/次,1次/d,連續進行6d后休息1d。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增加大顆粒繃帶聯合徒手淋巴引流。(1)大顆粒繃帶:①使用常規繃帶在指部纏繞,并以4cm網狀彈性繃帶在手指關節纏繞,單個手指關節纏繞3層。②之后以潤膚露涂抹皮膚,將棉質管狀繃帶包扎,使用高密度泡沫制成的大顆粒繃帶包裹肢體,之后使用低彈力繃帶對整體肢體進行包扎。(2)徒手引流:由獲取“淋巴引流與物理水腫療法”證書的醫師進行。①取平臥位,沿體表淋巴系統分布、回流使用固定打圈、旋轉、泵送、鏟型等手法對淺表淋巴結進行劃半圈的按壓。②采用固定打圈、泵送、鏟型等從近端開始,依次經上臂、前臂、手腕、手掌以及手指,速度保持在1次/s,重復5~7次,30min/次,1次/d,連續進行6d之后休息1d。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1個月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1)上肢療效。在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分別測量患者腕橫紋上10cm左右位置的上臂周徑,并計算差值;借助放射性核素淋巴掃描儀(北京京城普祥科技有限公司,TheMini-ScanTLC)檢測患者上肢淋巴流量。(2)肩關節功能。在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分別進行肩關節功能評定,包含疼痛、肩關節活動范圍、肌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局部形態5項,滿分100分,患者得分與肩關節功能呈正相關。(3)主癥狀改善情況。在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分別采用癌癥治療功能評價量表—乳腺+淋巴水腫4項(FCAT-B+4),記錄患者患肢腫脹、無力情況,活動后是否出現疼痛,是否出現活動受限、感覺麻木、皮膚硬化癥狀,評分標準: 一點也不:0分,有一點:1分,有一些、偶爾:2分,相當:3分,非常:4分,計算患者總分(0~20分),患者主癥狀改善情況與得分成反比。(4)生活質量。在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分別以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該量表共8個項目,總分100分,根據本研究需求,選擇其中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以及整體生活質量,患者生活質量與得分呈正相關。(5)心境狀態評分。在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分別以心境狀態量表(POMS)進行測評,包括緊張、憤怒、疲勞、抑郁、混亂、精力等,共7個維度,每維度有5種選擇,分別對應0~4分,分值越高,患者對應的心境程度越深。

2.1 上肢療效 治療后1個月,研究組雙側上臂周徑差值小于對照組,上肢淋巴流量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上肢療效對比
2.2 肩關節功能 治療后1個月,研究組肩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肩關節功能對比分)
2.3 主癥狀改善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主癥狀改善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研究組主癥狀改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主癥狀改善情況對比分)
2.4 生活質量 治療3個月后,研究組生活質量各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分)
2.5 心境狀態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境狀態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3個月,研究組患者緊張、憤怒、疲勞、抑郁、混亂、精力、自尊心境狀態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心境狀態評分對比分)
乳腺癌術后出現的BCRL主要是由于手術致腋窩淋巴系統受到損傷,上肢組織中的淋巴液回流受阻,形成皮下組織積液,最終發生上肢功能障礙、感染,影響肩關節功能[4-5]。常規治療大多通過上肢訓練或借助壓力裝置,提高上肢血液、淋巴液回流速度,以緩解上肢水腫,但常規治療手段對上肢、肩關節肌肉的調節能力較差,不利于關節功能恢復[6]。近年來隨著康復治療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徒手淋巴引流是目前用于乳腺癌根治術術后BCRL的方法之一,在皮膚淺表進行輕柔按壓,促進淋巴管以及淋巴結的重吸收能力,以達到緩解上肢組織水腫、纖維化的目的[7-8]。而功能補貼能夠借助拉伸力形成的回彈,以提升局部結締組織韌性、肌纖維彈性,能夠輔助提升上肢肌肉力量,改善功能。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1個月,研究組雙側上臂周徑差值小于對照組,上肢淋巴流量大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干預可提升BCRL患者上肢淋巴流量,并改善水腫情況,原因在于:徒手淋巴引流主要通過對淺表淋巴結進行按摩,以打通淋巴通路,幫助實現淋巴結的重吸收,以減輕水腫;高密度大顆粒繃帶能夠在有泡沫區域以及無泡沫區域之間實現壓力差,在隨患者患肢收縮、舒張作用時,大顆粒繃帶起到的剪切作用能夠幫助減少間質組織,并為淋巴疏通提供條件,促進淋巴回流。本文結果發現,研究組治療后1個月肩關節功能評分及治療后3個月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治療在提高患者肩關節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優化患者心境狀態等方面的效果顯著。原因為徒手引流能夠將近心端以及遠心端留滯在局部組織的淋巴液重新推回血液,進而促進淋巴循環,改善其生理功能,同時,生理方面的疼痛度降低,因疾病導致的不良心理狀態同樣得到緩解,達到預防術后BCRL復發的效果。
綜上所述,徒手淋巴引流聯合大顆粒繃帶,在改善乳腺癌根治術術后BCRL患者的上肢水腫、肩關節功能等方面的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