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濰宇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核心內涵為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新時期在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學習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進和創新,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使生態安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主旨內容
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馬克思主義提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在自然界中發展,人也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恩格斯在對人類改造自然過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提出了人類對自然的改造會產生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必然會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產生不良影響,并且當這種破壞逐漸嚴重的情況下,人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身與自然界之間的緊密聯系。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能科學地對自然界中的物質變換情況進行處理,并在對自然資源進行共同管制的基礎上,利用最小的資源創造最大的價值,以最適合的方式實現物質交換,降低人類生產活動對自然界產生的不良影響和沖擊。
人與自然、社會相互制約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在與自然交換的過程中人類處于物質享受層面,必然會引發惡性消費方面的問題,無法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甚至造成環境的嚴重破壞和生態失衡,人類最終也必然面臨滅亡的發展結局。因此馬克思明確提出了反對破壞自然的行為,認為只有遵循自然規律制定發展計劃,才能實現人類的長遠穩定發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核心要素,也是貫穿于馬克思生態觀的主線內容。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將其融入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體系中,能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啟發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向著更加科學、長效的方向延伸。
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生態哲學思想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本身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生態建設的永恒追求。在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的指引下,長時間以來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重要的工作任務。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就是生產力”的理念后,我國在有效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關系方面作出了多元化的探索,將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為提升經濟生產力的重要前提。馬克思主義提出的生態哲學思想啟迪我國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好的協調人口、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經濟建設的同時要為自然預留足夠的休養生息時間,從而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方案,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生態化的家園。
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夯實了理論基礎。在全面推進人類社會資本利潤和經濟發展工作的過程中,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無節制地向自然界中索取資源和能源,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特別是在資本擴張的情況下,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此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提出生態文明將成為未來文明建設的主要范式,并且認為要將構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作為前提條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提出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夯實了理論基礎,并且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啟迪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要堅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順應自然的原則,構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國家建設發展的重要位置上,從理論和實踐角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建設發展新格局。
三、生態哲學思想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路徑
在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啟發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形成初步認識的前提下,新時期我國在實際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建設方案,提高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綜合發展成效。
樹立生態文明思想,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觀念變革作為基本的支撐,因此,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將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作為指導思想,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促進正確生態文明觀念的樹立。要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惠及民生的重要生態工程,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引導社會企業、社會大眾等主動承擔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從而從多角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使生態建設實現向各行各業延伸,向不同的領域滲透,逐步構建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格局,構建可以有機協調人與自然、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形成新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體系。
發展綠色科學技術,夯實生態建設技術基礎。高科技發展體系的構建是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新時期在有效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發展綠色科學技術,更好的協調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把科學技術的應用與環境效益的彰顯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上,促進科學技術成果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合理化應用;另一方面,要從生態環保的角度對科學技術進行引進和開發,構建保護自然和建設環境的綠色科技通道,發揮科學技術的力量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良好的支持。此外,還需要從環境科學技術的共享機制入手,在國家政策干預的基礎上,促進生態建設方面科技成果的多元轉讓,從而提高生態環保方面科學技術的綜合利用率,為我國特色生態文明體系的逐步構建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優化建設發展成效。
轉變消費模式,倡導綠色生態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綠色發展理念,提出要重點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進行處理,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消費結構的改變和消費模式的創新存在一定的關系,要通過消費模式的創新,構建綠色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促進生態文明思想的合理化踐行。因此,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過程中,要對傳統的消費模式進行改進和創新,有意識地引入綠色消費理念,以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模式的建設倒逼產業結構的調整、空間結構的優化和能源結構的創新,從整體上實現綠色生產轉型的目標,堅定不移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道路。
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嚴格生態保護制度。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不同角度的變革與法律政策的支持存在緊密地聯系。因此,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進行系統分析,了解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不健全、制度體系不完善的情況,對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合理化修訂,從而有效改善制約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約束性制度,尋求最嚴格的生態文明建設管理制度和最嚴密的法律法規體系,確保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法律保障。
責任編輯/唐? ?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