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倩倩 李潤薇
摘要: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能夠推動鄉村治理模式的創新,促進鄉村治理結構更加優化,推動鄉村治理的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文章從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的重要性出發,進一步分析了數字技術在鄉村治理中面臨的數字鴻溝、技術排斥、治理懸浮、技術依賴等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對策,以期推動數字化鄉村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效能。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數字技術;鄉村治理;路徑探析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2-0034-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 ? ? 文章標識碼:A
作者簡介:樊倩倩(1998-),女,漢族,甘肅隴南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鄉村治理。
李潤薇(1998-),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國際政治。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將鄉村發展上升到國家高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鄉村發展不斷邁向新的臺階。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建設數字鄉村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3]。黨和國家先后出臺《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關于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等系列文件,為建設數字鄉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南。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嵌入鄉村場域,在為鄉村治理形式和內容創新提供動能的同時,也為鄉村治理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但技術治理具有雙重效應[4],在促進鄉村治理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風險。 因此,需對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的路徑進行研究,以期推動數字鄉村建設高質量發展。
1? ?數字技術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性
1.1? ?數字技術推動鄉村治理模式的創新
隨著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的不斷發展,鄉村社會逐漸從“封閉”走向“開放”,鄉村社會結構不再是傳統的“熟人社會”,農村社會變得“流動”[5]。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在地化”的治理模式不再適用于鄉村的治理現狀,而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在鄉村社會的傳播和應用,驅動著鄉村治理模式的轉型和升級。首先,數字化技術促使鄉村居民獲取信息和服務的方式發生巨大改變,過去層級化的信息傳播方式轉變為分布式的信息傳播,這一傳播方式的轉變對鄉村治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個人和組織之間的溝通和交往朝著更加“精細化、智慧化和效能化方向發展”[6],數字技術的發展驅動鄉村治理模式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個人和組織間溝通的發展方向。總之,數字技術正在推動鄉村治理模式的創新,鄉村治理水平在不斷提高。
1.2? ?數字技術促進鄉村治理結構的優化
數字技術具有多元、開放等特征,不斷解構著“傳統的單向式治理結構”[7],改變著鄉村治理主體各自權力、職責以及行為互動關系,有利于促進鄉村治理主體結構和權力結構更加協調優化。一方面,從鄉村治理的主體結構來看,鄉村治理數字化的理念在于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結構,各主體在治理過程承擔相應的職責,以實現“黨建引領、政府主導、企業協同、社會參與、科技支撐”[8]多元協同治理。另一方面,從鄉村治理的權力結構來看,數字技術能夠推動鄉村治理的權力結構朝著“扁平化”[9]的方向轉變,“一核多元”的鄉村治理格局要求各權力主體進行平等、多層級的互動,這一過程必然驅動權力結構的優化。總之,數字技術所具有的分布式、多中心、開放化的理念不斷促使鄉村治理結構進行調整。
1.3? ?數字技術提高鄉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能夠促進鄉村治理轉向數字化智能治理,也就是運用“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新科技”[10],實現鄉村社會生產生活、經濟發展以及政務服務的智能化。從生產生活層面來看,以算法、物聯網等技術為支撐的智慧農業、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為鄉村居民提供了各類智能惠民服務。從經濟發展層面來看,農村電商發展、智慧旅游等推動鄉村數字經濟的發展。從政務服務數字化層面來看,鄉村數字化服務綜合治理平臺能夠實現“數據融通”“智能督辦”[11]等全景式服務,實現了全景感知和異動管理,提高鄉村治理的精準化、自動化、高效化水平。總之,抓住數字化時代發展的機遇能夠更好地發揮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所具備的開放、協同、自控的優勢,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2?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所面臨的困境分析
數字技術在嵌入鄉村場域、推動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也面臨著數字鴻溝、技術排斥、數字懸浮的潛在風險。因此,在數字技術發展的洶涌浪潮中,需要把握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的兩面性,促進鄉村治理數字化良性運行。
2.1? ?技術排斥和數字鴻溝加劇了不平等
數字技術具有一定的門檻,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居民受教育程度等相對較低,技術排斥和數字鴻溝成為制約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的障礙,導致鄉村治理中不平等現象的出現。從技術排斥的維度來看,數字技術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的門檻更高,部分群體游離在鄉村治理數字化之外,其中,中老年人是被排斥在外的龐大群體,他們“受到自身特征因素、家庭經濟因素、社會政策因素”的影響[12],很難融入到鄉村治理數字化體系之中。從數字鴻溝的維度來看,不同地區、不同村莊、不同年齡、性別等群體之間均存在數字鴻溝現象,不平等現象由此加劇,這種加劇體現在數字技術成為新的資源,數字鴻溝意味著資源的鴻溝,不利于城鄉均衡發展及群體間的平等參與。
2.2? ?唯技術理性導致鄉村治理數字化形式主義
技術理性具有追求效率、計算、增長的邏輯[13],在促進鄉村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數字形式主義的風險。首先,由于基層工作人員對績效的追求,各地爭先恐后地進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將其簡單地、盲目地理解為開發數字平臺,然而這種同質化、重復性的數字化平臺的實際使用率很低,造成嚴重的浪費。其次,各平臺、部門之間數據不通,“數字孤島”現象顯著,這種“數字孤島”現象導致信息采集等工作的重復,給鄉鎮工作人員和鄉村居民造成“填表”負擔,數字形式主義現象加劇。最后,壓力型體制和數字化績效考核引發嚴重的數字形式主義,出現了服務公眾變為形式主義的動機偏離現象、整體性推進變為碎片化建設的方式偏離現象、多元主體協作治理變為政府一元化管理的機制偏離現象、提高效率變為增加負擔的效果偏離現象。
2.3? ?數字懸浮現象顯現
懸浮指的是兩者的關系不夠緊密、處于難以對接的狀態,數字懸浮則指的是數字技術難以融入鄉村社會的現象。數字化鄉村治理過程的數字懸浮主要表現在數字治理理念遲滯、數字服務供給脫節、配套治理制度不健全。首先,鄉村居民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他們更加信任和習慣于使用傳統的治理方式,這就使得鄉村治理數字化理念難以迅速內化于村莊治理之中。其次,依賴于平臺、小程序等開發的數字治理并未真正將鄉村居民的需求考慮進去,反而過度追求注冊人數、點擊率,給工作人員和村民造成一定的負擔,只有以人民為中心的鄉村治理數字化才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最后,數字鄉村建設正處于初級階段,與鄉村治理數字化配套的制度機制不健全,導致鄉村治理數字化缺乏良好的運行秩序,造成數字懸浮現象。因此,未來推動鄉村治理數字化高質量發展,必須提高數字技術和鄉村治理的適應性,充分考慮村民的需求。
3?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的路徑
盡管數字技術嵌入鄉村治理仍面臨諸多風險,但數字技術依然是促進鄉村發展、推動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基于鄉村治理數字化視域,探尋符合鄉村社會實際情況的優化路徑,使得鄉村治理數字化發展更加符合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
3.1? ?堅持黨建引領,構建鄉村治理數字化共同體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并強調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14]。其中,黨的領導成為鄉村治理數字化的應有之義,黨領導的“一核多元”鄉村治理數字化共同體能夠為鄉村治理的數字化轉型確立價值導向,能夠為鄉村治理數字化提供思想引領、組織建設、行動統籌的重要作用[15]。因此,必須要堅持以黨建引領推動鄉村治理數字化,發揮多主體的動能性,形成治理合力,為鄉村社會發展培育內生動力。
3.2? ?統籌推進數字鄉村發展,不斷縮小數字鴻溝
不同層面的數字鴻溝成為鄉村治理數字轉型的障礙,因此,必須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不斷縮小和彌合數字鴻溝。首先,完善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農業、數字產業創新性發展,為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掃清數字基礎設施障礙。其次,加強對農村干群數字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其數字素養,為鄉村治理數字化提供人才隊伍保障。最后,樹立包容的治理理念,針對中老年人等群體制定差異化、包容性的數字化服務,盡可能地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使更多的鄉村居民享受到數字化發展的紅利。
3.3? ?建立健全數字治理規則,為鄉村治理數字化減負
由于數字治理的規則不健全,容易導致數字形式主義、數字內卷、倫理風險等,因此,必須建立健全數字治理規則,為鄉村治理數字化確立良好的秩序。首先,中央層面的頂層規劃,國家已經出臺系列數字鄉村建設的規劃和指導意見,在此基礎上需要完善數字經濟發展的監管措施,增強數字鄉村建設的規范性。各地也要在中央的統一指導下,結合各地鄉村發展情況,細化數字治理的制度,完善鄉村治理數字化的體制機制建設。其次,在縣鄉層面,根據中央和各省出臺的數字治理規章制度,各鄉村明確自身發展的特點,避免盲目的績效錦標賽和無差別的數字平臺開發,而是要下沉鄉村,發揮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優勢,推動鄉村治理高質量。
3.4? ?保持鄉村特色,增強數字技術在鄉村治理中的適應性
鄉村社會具有復雜性,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必須要尊重鄉村發展的自然規律,契合鄉村社會的自然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增強技術治理的適應性。一方面,尊重農村傳統文化,這是鄉村特色所在。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保護鄉村傳統的文化,將村民的“根”留住。另一方面,增強數字技術在鄉村治理中的適應性。合理發展數字農業,考慮農業發展與數字技術的匹配度,將數字技術應用于適合智慧化發展的村莊和農業品類。
4? ?結束語
數字技術能夠促進鄉村社會發展,雖然這一過程面臨一定困境,但是對待數字技術必須持以樂觀的態度,抓住數字技術發展的紅利,使其適應鄉村社會發展的現狀,并盡可能地減少數字技術給鄉村治理所帶來的風險。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002).
[2]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 人民日報,2022-10-17(0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以數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EB/OL].(2019-12-25)[2019-12-25].http://www.cac.gov.cn/2019-12/25/c_1578810508473189.htm.
[4]丁波.數字賦能還是數字負擔:鄉村治理數字化的實踐邏輯及治理反思[J].電子政務,2022,(08):32-40.
[5]丁波.數字治理:數字鄉村下村莊治理新模式[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2):9-15.
[6]唐京華.鄉村治理數字化的運作邏輯與推進策略——基于“龍游通”平臺的考察[J].湖北社會科學,2022,(03):52-58.
[7]胡衛衛,申文靜.技術賦能鄉村數字治理的實踐邏輯與運行機制——基于關中H村數字鄉村建設的實證考察[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05):61-67+75.
[8]鄭永蘭,周其鑫.鄉村數字治理的三重面向:理論之維、現實之困與未來之路[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2,21(06):635-643.
[9]胡衛衛,盧玥寧.鄉村治理數字化共同體的生成機理與運作邏輯研究——基于“中國大棚第一村”數字鄉村建設的實證考察[J].公共管理學報,2023,20(01):133-143+175.
[10]劉俊祥,曾森.中國鄉村數字治理的智理屬性、頂層設計與探索實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8(01):64-71.
[11]張兆曙.參與困境、場景升級與數字鄉村的全景治理——對湖州市“數字鄉村一張圖”治理平臺的案例研究[J].浙江學刊,2022(05):88-99.
[12]沈費偉,杜芳.數字鄉村建設中老年人參與的包容性治理: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4(01):103-111.
[13]李倫,宋強.技術理性的倫理表征及其超越[J].倫理學研究,2022(01):92-98.
[14]光明網.保障人民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EB/OL].(2020-01-15)[2020-01-15].https://m.gmw.cn/baijia/2020-01/15/33482793.html.
[15]張新文,郝永強.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共同體建構的行動邏輯與實踐路徑[J].學習論壇,2022(02):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