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暢
(浙江大學)
師生宣講團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1]。當前,宣講已經成為青年師生學習和傳播黨的創新理論、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可以說,宣講團能否真正發揮思想引領和宣傳教育作用,直接關系到黨的創新理論能否走進師生身邊、走入師生頭腦。因此,加強師生宣講團建設和管理,對于高校提升宣傳思想工作成效,擔負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師生宣講日益成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載體,各高校也更加重視師生宣講團的建設與作用發揮。近年來,很多高校組建和發展了一批聚焦時代發展、立足學校實際、迎合青年特點的師生宣講隊伍,越來越多優秀的青年師生匯聚到校園宣講工作中來,形成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強勁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理論學習與宣傳思想工作在國家治國理政和高校辦學治校中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各類師生宣講隊伍接踵成立,有效擴大了思政教育覆蓋面,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延伸與補充。以浙江大學為例,目前學校有登記在冊的師生宣講團30 余支,其中超過85%的宣講團組建于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各支師生宣講團在學校立德樹人和青年學生思想引領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如: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團匯聚學校專家學者和黨政領導干部力量,全面深入面向師生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啟真先鋒”青年教師講師團遴選一批政治素質過硬、宣講功底扎實的青年教師,圍繞黨的創新理論和時事熱點開展宣講闡釋;大學生理想信念宣講團在每年軍訓期間走進連隊,弘揚愛黨愛國精神,引導新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和青年師生群體自我意識的不斷彰顯,高校宣講活動內容已不再局限于理論宣講,越來越多宣講主題、宣講形式走進校園,宣講內容和領域更加豐富。根據調研,當前高校師生宣講團主要宣講內容涵蓋:新思想和黨的創新理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理想信念、紅色基因及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史校情及學科專業相關內容等。其中,理想信念及家國情懷、“四史”和學科專業相關內容宣講最為廣泛,浙江大學登記在冊的師生宣講團中,有97%的宣講團開展理想信念、紅色基因及家國情懷宣講;宣講“四史”和學科專業相關內容的分別為75%和72%;宣講新思想和黨的創新理論的為60%。
宣講是重大主題學習宣傳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縱觀黨中央歷次代表大會和主題教育活動,從中央到地方均成立了宣講團。高校有著學科、人才和智力優勢,是理論研究的高地、思想傳播的前沿,高校師生宣講團在宣講大會精神、開展理論闡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黨史學習教育期間,浙江大學成立了學校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宣講團,聯動學校師生特色宣講隊伍,開展了主題宣講500 余場,覆蓋師生35000余人次,在學校形成了學史悟思的濃厚氛圍。
隨著黨的二十大召開和黨史學習教育長效機制的建立,理論學習研究宣講闡釋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是,高校師生宣講團的作用發揮正面臨瓶頸,隊伍建設、內容建設、宣講成效等現實困境正對高校師生宣講團建設形成挑戰。
完整成熟的制度機制建設,是宣講團良好運行發展的必要因素。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師生宣講團都缺乏明確完善的組織制度或章程[2],尤其是下設二級單位指導管理的宣講團缺乏明確的組織框架、建設機制和團隊理念,導致宣講團運行乏力。學校對下設二級單位的師生宣講團運行情況把握和統籌不足,各支宣講團相對獨立,難以形成育人合力。部分師生宣講團缺少系統性、有針對性的培育體系,一些大學生在“講透”之前尚未“學透”。以學生為主體的宣講團流動性較大,往往會出現一批學生剛培養成熟就面臨畢業離團等問題。
當代青年師生作為新時代理論宣講的主體,極具活力和創造力,思維轉變快,話語體系新,在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時代化、大眾化上有著很好的話語優勢。但是,新穎的話語表達和講演形式下,扎實深厚的宣講內容依然是宣講團最為核心的發展動能。在實際的宣講實踐中,說教式宣講、“樣板戲”宣講仍然存在,導致學生不愿聽、聽不進。一些宣講雖貼合時代特點、青年特點,但內容深度不夠、表達精確不夠、力度拿捏不準,聽眾只能“淺嘗輒止”。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下,微宣講、宣講視頻等迅速掀起熱潮,碎片化的接受方式也導致宣講體系性較為欠缺。
宣講要實現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的效果,必須創新載體形式,將學習宣傳教育落實到宣講實踐中。由于宣講本身帶有較為濃厚的政治和理論性質,受眾交互性較差,主動接收宣講的積極性也較弱。在宣講者較為強勢的語境中,也很容易造成聽眾被動接收宣講內容的心理預設,導致宣講效果大打折扣。盡管高校已經探索了宣講比賽、宣講展演會、宣講微視頻等形式載體,但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誰講誰聽、講誰誰聽”的情況,宣講比賽參與度不夠,宣講視頻傳播度不高,宣講感召力不足,親和力較弱,尤其是理論類、黨建類宣講很難在校園內蔚然成風。
良好完善的運行機制是師生宣講團得以長效發展的基石。針對高校師生宣講團力量分散、宣講持續性較差、成果難以固化等問題,必須將宣講作為思政教育和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強宣講團統籌建設,匯聚師生宣講合力,形成“黨委部門統籌,各部門協同實施”的聯動機制和保障體系,構建高校師生宣講長效機制。
1.明晰宣講團定位宗旨
明確師生宣講團的定位和宗旨,是推進團隊長遠發展的重要前提。從本質上看,高校師生理論宣講團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師生群體為主要構成,以開展學習宣講活動為主要方式,以強化思想引領、堅定青年理想信念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3]。盡管宣講涉及的內容與領域豐富多樣,但從根本上,高校師生宣講是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陣地,是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和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要渠道,是展現黨和國家改革發展成效的重要窗口。高校師生宣講團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明確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創新理論的根本定位,堅決扛起思想引領、鑄魂育人的使命任務,把牢團隊發展方向。
2.加強重大主題宣講統籌
近年來,黨的十九屆歷次全會、黨史學習教育、黨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題學習宣傳都對宣講提出了更高要求。針對當前高校內各支宣講隊伍力量分散的問題,需要由學校黨委部門牽頭,加強重大主題宣講統籌,在重大主題學習宣傳中形成宣講合力。為了提高宣講團統籌管理成效,黨委相關部門除掌握宣講團人員構成、主要宣講內容、宣講面向對象、年均宣講場次等常規內容外,還應該定期掌握團隊宣講活動開展情況、特色宣講主題、優秀宣講員、優秀成果等信息。針對黨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題,加強專題宣講策劃,組織開展集體備課會、宣講展演會等專題活動,加強宣講集中培訓,制作宣講大綱,在發揮師生宣講團特色優勢的基礎上匯聚宣講闡釋二十大精神的強大合力。
3.形成校內外聯動共建機制
宣講的本質是一種實踐教育活動,這決定了宣講團建設不能閉門造車,而應當充分用活各方資源拓展實踐平臺,探索校內外宣講聯動共建。要鼓勵師生宣講團走出校園,利用暑期社會實踐等深入革命遺址、深入農村社區、深入田間地頭,通過實地調研、體察民情等方式,在“行走的思政課堂”中先受教育,再通過宣講實踐感染身邊的青年。如浙江大學博士生報告團近年來先后組織1000余名博士研究生宣講員,走訪百余個基層單位,共計開展400 余場專題報告,足跡遍及浙江、貴州、新疆、內蒙古等全國十余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行程達數萬公里,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和廣泛關注。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校外優質資源,聯動國內各高校和企事業單位拓展宣講平臺。黨史學習教育期間,浙江大學主辦“回望百年路,奮進新時代”高校聯合宣講活動,邀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宣講團,開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宣講,形成了全國高校一起學精神、悟思想的良好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重要職責[4]。師生宣講是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環節,宣講團隊伍建設成效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成效。因此,選拔培養一批政治立場堅定、理論素養高、宣講能力強、宣講經驗豐富的師生宣講團至關重要[5]。
1.完善組織框架,打造人才梯隊
完善的組織架構和人才梯隊能夠為宣講團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針對當前高校師生宣講團普遍存在的隊員更新換屆頻繁、優秀宣講力量儲備不足等問題,需要從宣講團選拔和培養上著手,抓好傳幫帶機制,形成人才梯隊。宣講工作對師生政治素養、理論素養和宣講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應當從隊員選拔、培養培訓、評價考核等各環節加強管理,以做實校內宣講為目標,重點吸納優秀青年教師、優秀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力量,凸顯優秀青年師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能動性與主體性。同時,形成新老隊員人才梯隊和傳幫帶機制,不斷為宣講團輸送和培養新鮮血液和新生力量。
2.夯實核心力量,提升宣講實效
從整體層面上看,師生宣講團不論以教師為主還是以青年學生為主,專家學者都是一支隊伍的核心力量。要打造以專家學者為領頭雁、青年師生百花齊放的隊伍格局,充分把握宣講的專業性、權威性、準確性,結合青年師生宣講的創造力、靈活性、感染力,切實提升宣講實效。浙江大學在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中,邀請浙江省理論宣講名師工作室作為指導專家,從大會精神學習領會、宣講大綱及課件制作上加強宣講指導,整體提高學校二十大精神學習宣講成效。
3.構建培養體系,強化思想引領
針對部分學生宣講員理論知識相對薄弱、宣講主題深度不夠、宣講內容碎片化等問題,要從培養培訓體系上著手破解難題。由于宣講工作天然的政治屬性,加強思想引領是宣講員培養的重中之重。要不斷筑牢師生宣講員理想信念,堅決把牢政治關、思想關,確保宣講不偏向。同時,要完善培訓機制和課程體系,以集中培訓為主,以實踐鍛煉為輔,通過宣講工作坊、老中青宣講員結對、暑期社會實踐等形式,多層次、全方位進行宣講員培養,打造政治素養和宣講能力都過硬的宣講隊伍。
文化多樣性是大學校園文化的突出特點。高校師生宣講團在站穩立場、守住底線的基礎上,也要講出優勢、形成特色,著力打造師生宣講品牌。
1.內容層面:用好高校紅色文脈和學科優勢
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應該充分用好用活學校紅色基因和學科專業優勢,推動高校師生宣講團建設形成特色、取得實效。浙江大學馬蘭精神宣講團充分守好學校紅色基因,圍繞林俊德、程開甲、王淦昌等浙大“馬蘭人”的先進事跡宣講馬蘭精神,激勵青年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浙江大學于子三宣講團立足于子三烈士事跡,深化青年學生愛黨愛國教育。浙江大學各學院(系)結合自身學科特點組建了特色宣講團,如:歷史學院組建了“史鑒初心”四史宣講團,成為一支“四史”宣講專業力量;醫學院組建了“求是醫聲”文化宣講隊,講述醫學生的責任擔當;藝術與考古學院組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講團,通過講述“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文化瑰寶,彰顯文化自信。
2.載體層面:用好紅色教育基地和線上傳播渠道
好的載體是師生宣講團形成特色優勢的重要抓手。浙江大學黨建館宣講團立足偉大建黨精神和學校黨建歷程,以學校黨建館為載體,常態化開展黨史黨建宣講。浙江大學物理學院“以身許國”宣講團,依托王淦昌事跡陳列室,宣講物理學院王淦昌、程開甲等老一輩杰出科學家的“兩彈一星”精神、愛黨報國精神,新媒體是擴大宣講傳播力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