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芬
(太原理工大學)
5G 時代既是視聽時代,又是場景化時代,講故事、有溫度更加被偏好,電子媒介通過不同場景實現和用戶的連接,在這個時代注意力被搶奪,流量數據在聚集,互聯網的內容建設愈發重要。進入移動互聯網新時代,網絡思政被賦予網絡育人新內涵,“微思政”被賦予育人新使命。新媒體既匯聚網絡輿情又集中學生意見表達。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優化理念、創新方式,利用“微引導-時育人-塑價值-辨輿情-微輻射”的“環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用好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等微媒體,變單項灌輸為雙向互動,變機械講述為場景體驗,變生硬公布為自我探索,變短時影響為長期輻射,把微媒體作為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媒介,在其中悉心引導、實時育人、塑造價值、分辨是非、互動體驗,了解學生思想波動,掌握學生輿情動態,突出育人功能,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實現時代化的思政教育目標。
傳統輿情治理采取正向干預模式即產生輿情苗頭后立刻進行前期外界輿情篩查,動員輔導員開班會加以引導,形成后期的輿論干預,進而使輿情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是一種被動的應對方式。由校黨委宣傳部主導,黨委學生工作部等部門密切配合形成整套較為完整的輿情管理系統,反應快、效率高、針對性強,基本可以防微杜漸,避免較大輿論事件的發生。
但被動的應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正向干預的互動狀態遵循“輿情演化-干預-思政教育”的被動模式,思政教育處于“滅火”的從屬地位,思政教育與輿情之間短期處于強關聯,長期處于弱關聯,無法起到較強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的是國際和國內兩個輿論場異幅共振,形成超級輿論場,加上高校學生想法較為單純、思想不夠成熟、價值觀還未穩定,在網絡空間難辨是非,容易跟風走極端,互聯網這一“最大變量”給各高校穩定治理帶來更高的難度。
構建“環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能增強微思政的教育引導功能,改善原有的被動模式,從微思政教育引導著手,通過微思政育人,實現學生思想逐漸成熟,價值觀日益穩定,在輿情征兆顯現時即能分辨輿情,通過自我教育和官方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化解輿情,同時通過對周圍同學的微輻射實現再次思政教育的環形思政教育模式。
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不僅是知識水平的提高,更是道德素養的提升。網絡中的道德水平可以折射中現實生活中道德素質,“網絡暴力他人”“發布不實消息”往往在現實生活中充滿戾氣,明辨是非、不跟風往往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堅定理想信念。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全民用網的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亟需進一步實現網絡化,構建“環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微平臺實現思政教育更加網絡化、細微化、平易化的轉變,通過“微”言“微”語讓思政教育更加接地氣,提升學生網絡語言的理性表達,凈化網絡空間,提升道德素養水平,實現立德樹人的工作目標,幫助學生成長為理性平和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網絡社會龐雜浩瀚,信息良莠不齊,利益交織,思潮碰撞。網絡成為新戰場,西方利用網絡進行思想意識輸送,借助泛娛樂化這一潮流對廣大青年產生不良影響,信息真假反復,尤其是大學生信息甄別能力弱,網絡防范能力較差,很難辨別是非,網絡素養亟待提升。構建“環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可以改善大學生用網娛樂化、網絡信息辨識能力片面化、對待網絡不道德行為冷漠化等幾大核心問題[1],提高對錯誤信息的判斷和應對,增強網絡信息的專業應用,強化網絡情感的理性表達,提升學生的網絡素養。
落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機制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有效途徑。從始至終、相互影響、全員互動的“環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是對“三全育人”機制的全面踐行。
微思政、微引導的核心在于細微之處見功夫。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微博、抖音等微平臺既相互聯系又各具特色,可以用百字短文,數秒視頻博得上萬點擊,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通俗易懂的內容、休閑娛樂的時間達到育人目標,從點滴處著手,形成覆蓋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各方面,德智體美勞各維度的全方位引導局面。太原理工大學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太原理工大學第22 次挺進CUBA 全國八強”截至2022 年11 月1 日獲得2.6 萬點擊,這是以體育人,以美化人,加快推進五育并舉的生動實踐。
課程育人是主渠道,微思政育人是重要補充。當前,學生整體上網時間長,留給“微思政”教育的空間很大。微思政育人融入看似微小實則潤物無聲的思政元素能實現隨時隨地的價值引導和思想政治素養提升,進而完成學生行為模式的改變。太原理工大學微信公眾號“立足學校、面向社會、服務師生、促進交流”,利用“微思政”將“三全育人”貫徹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從學生走進校園到畢業參加工作,從正常工作日,到寒、暑假以及周末休息時間,甚至到畢業后工作成長的全過程都可產生積極的影響,真正實現全程育人。
在他律化背景下成長的大學生經常為了應試教育而忽略對自身品德的塑造,道德意識淡薄[2]。傳統說教難免引起逆反心理,價值觀教育搭載微思政平臺能實現時代化轉變。微平臺宣傳用娛樂化方式進行價值觀塑造。“七夕特供,初戀上線”歡度佳節的背后是厚植愛校榮校情懷,講好理工故事,傳承理工精神。
“微引導、時育人、塑價值”幫助學生自我判斷和思考,對于熱點事件及網友的評論會了解事情經過,辯證看待輿情,減少網友評論的影響和干擾。影響度也與學生感興趣的程度成負相關,越是感興趣的事件和話題,越會調查了解,梳理信息,理性看待,隨著不感興趣的程度增加,受到影響和干擾的程度也會有所增加。理性的點贊、評論會對周圍的同學和輿情現狀產生良好的輻射和引導作用。
新媒體時代,以網絡媒體和移動媒體為代表的數字化新媒體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同時也對“微思政”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近年來,太原理工大學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建設綜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學、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接班人為目標,在微思政育人上充分探索,并取得傲人的育人成績。“太原理工大學”微信公眾號成功入選“首批高校思政類公眾號三全育人試點區重點建設名單”,充分發揮了微平臺對思想政治工作的促進作用。“微引導-時育人-塑價值-辨輿情-微輻射”的“環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構建了思政教育全面覆蓋、育人效果實時呈現、輿情風險極大降低的育人新體系,嘗試從強化師資隊伍、創新生產內容、建強微媒體平臺、實現場景化等關鍵點位優化路徑。
思政教育隊伍涵蓋范圍廣泛,既包括踐行“課程思政”的專業課教師,也包括專職輔導員、兼職班主任、學生心理咨詢師、團委、黨委宣傳部門的老師等。通過網絡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普遍認為,專職輔導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這和專職輔導員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密不可分。進入全媒體時代,新媒體對微思政隊伍的理論素養和媒介素養有更高要求,需要深入淺出的表達最新理論,有情有趣的宣傳先進思想,這對微思政隊伍提出了新的更高挑戰。面臨挑戰,勇毅前行,一是要與時俱進,及時學習理論知識,不斷創新教育理念,更新話語表達,提高媒介素養,立足學校、學院或輔導員工作室的微思政平臺,輸出有益思想;二是輔導員、班主任要利用“學生最親近的人”的優勢,充分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關注焦點,把握當前網絡環境形勢,掌握學生所需、所想,提升微思政宣傳針對性,打破學生沉溺自我信息世界“信息繭房”中,有效接收官方微思政宣傳;三是挖掘、教育、培養關鍵群體話語發言人,發揮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作用。可以利用微信或QQ 群成立新媒體學生社團,組建網絡思政工作室,開設新媒體素養通識課,舉辦網絡素養訓練營等,讓學生在上課之余提升網絡素養,少數影響多數,形成良好的輻射帶動作用。
高校新媒體所具有的客觀優勢并不能使其“理所當然”地成為“校園媒體先鋒”,媒體真正的內生核心競爭力在于內容,傳播內容的原創能力及內容資源的集成配置能力。[4]提升新媒體核心競爭力一是要有關,發布內容要和學生關注的熱點或敏感問題有關,有關才能引發關注,起到作用,有關的熱點和問題可由思政隊伍設置專門渠道進行了解;二是有趣,新時代,微平臺早已從“人找信息”轉變為“信息找人”,注意力資源成為搶奪的稀缺資源,海量信息中要想獲得關注,得符合90 后、00 后的喜好,處理好導向性與可讀性的關系,既要有站位,有內涵,能夠傳達官方的聲音,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又要貼近學生,緊跟潮流,用輕松活潑的文風,生動通俗的語言吸引學生,順應5G“場景時代”的要求,有效運用視頻、圖片、音頻等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三是有用,微平臺的核心作用在于微思政教育,輕松愉快的互動是手段,傳遞思政教育理念是目的,運用“長尾效應”,在緊跟時政熱點的同時能夠更注重教育理念傳遞這個長期工程,如太原理工微信公眾號對特定專題進行系列報道,形成“連續”“加強”宣傳效果。“百廿太理”專欄,通過“校史鉤沉”“老師好”“我們的班級照”等微欄目“刷屏”造勢放大宣傳效果,形成系列化、深度化的宣傳效果,達到了讓學生“知校、榮校、愛校”的目的。
現在官方微信公眾號欄目單一,互動少,大多數是“官方在說,民間在看”的狀態,各主體積極性需要調動。改善此局面,一要增設思政教育專欄,讓思政教育者發聲。官方微信公眾號應增設獨立的思政教育專欄,專職輔導員、思政教師等思政隊伍成員在專欄中投稿,選拔發布,讓閃耀著思政光芒的文章讓更多學生看到,根據學生點贊、評論等指標,科學考量,評選十佳思政教育文章。二是增設互動專欄,讓學生發聲,解決輿情從滿足需求開始。“微思政”平臺亟需增強互動性、實效性,摒棄“不敢讓學生說”“不敢讓學生表達”的想法,要在微平臺上開辟途徑,使意見表達從隱性變顯性。高校網絡輿情形成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學生認為自己的意見遭到忽視,在學校內部反映無果,想通過微博超話、貼吧等營造更大的聲勢進而倒逼學校或相關部門加以重視,幫助解決問題。因此,微平臺上開辟互動通道,使學生的意見、建議各種聲音被聽到,各種訴求被看到,減少“外部發聲”引發關注的風險。后由專人定時匯總學生訴求和相關部門溝通協調解決,從滿足訴求和解決實際問題上避免輿情的產生。三是增設打榜競爭專欄,讓基層學院發聲。健全“微思政”評價機制,打榜競爭,動態更新,打造競爭新態勢。以學校微信公眾號為引領,各學院為基礎,動員各學院、輔導員工作室積極建設“微信公眾號”,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可參照“總閱讀數、平均閱讀數、最高閱讀數、總點贊數、平均點贊數和最高點贊數”等指標以不同權重進行影響力計算,評選最具影響力的十佳TYUT“微思政”微信公眾號,并動態更新,形成打榜競爭的良好態勢。
“環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不是死板的單項灌輸,而是充滿活力的雙向互動,這與新聞行業、商業領域廣泛應用的場景化一詞不謀而合。如今的思政教育也不再是“你說了就算”“你說了就得聽”的時代,“你寫了我不看”“讓轉發、讓點擊就機械化完成”成為模式化的微思政教育的最終結局,無法獲得學生的興趣,無法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期待反轉就必須順勢而為,打造學生喜歡的沉浸式微思政教育場景,在不同場景中吸引學生極速關注,使其沉浸其中留下深刻印象。場景化下的微思政教育是不斷思考學生在此情此景下學生期待看到什么,會想什么,會干什么,進而從學生視角出發做好微思政教育。將場景應用于微思政教育中,搭建充滿人性溫度的微思政教育,營造故事化的微思政教育,能夠讓學生在這里獲得體驗欲,進而加深思考,獲得成長。如何使場景賦能微思政教育,可以借鑒短視頻平臺適度強化情境配置、按需細化用戶消費期望和適時豐富場景要素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5]的商業模式,一是進行微思政教育立體化場景的搭建,微信公眾號通過信息推送,利用學生、老師、學校構建的社交圈子形成大社群,吸引學生注意力;微信小視頻、抖音號利用短小精悍的小視頻講述場景故事,賦能思政體驗;現場直播借助長時間的場景還原滿足學生宅文化的生活體驗。二是利用重大時間節點實現沉浸式場景化體驗。開學與新生教育、國慶與愛國教育、中秋與傳統文化教育、校慶與愛校榮校教育,把握好時間節點,網上的微思政可以與現實線下環境充分實現雙向化的場景互動與體驗,進而充分吸引學生興趣與關注。2022 年太原理工大學利用120 周年校慶這個重要節點,充分開展場景化愛校榮校微思政教育,并獲得巨大成功。微信公眾號“今天是我的生日,太原理工大學120 歲啦!”一發布即成為火爆推文,吸引10 萬多點贊,獲得社會面極大關注,文章中校歌奏響背景音,校史貫穿演變線,網紅建筑支起校園氛圍感、抓拍學生喚起共鳴感,校友會留言擴大影響面,互動有獎評論區調動學生參與感,整個文章通過搭建不同場景,營造了立體化的校慶體驗,讓微思政教育在故事化中得以實現。
在新時代、新起點,順勢而為,從微思政的教育解決思想問題,需求解決源頭矛盾,互動解決發酵風險,場景化營造沉浸式體驗,多管齊下,才能共同構建“微引導-時育人-塑價值-辨輿情-微輻射”的“環形”微思政育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