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麗
(漢江師范學院)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1]。我國的美育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教育,是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部分。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同時,它可以提高學生思想意識,發展學生道德情操,豐富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智力發育;同時可以促使身心健康,提高學習生活的質量;還可以使學生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并進行創造性的藝術活動,從而使學生成為具有美好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優秀的品質和素養的優秀人才。
漢江師范學院多年來采取多種方式積極探索開展舞蹈美育的實踐,將非音樂專業學生的美育教育放在主要位置,在遵循美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打破講臺-舞臺-平臺的界限,將三者進行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舞蹈美育“三臺”協同的教育模式,讓美育教育在多層次、多形式的平臺上大放異彩。首先是
“講臺”,也就是課堂教學,是以舞蹈課程性學習為主而展開的課堂習練。講臺是進行美學知識學習、舞蹈技能習練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對非音樂專業學生普及美學知識,提高美育素養的主要渠道。其次是“舞臺”,也指高校內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它是美育成果最直接的表現方式。以舞蹈技能獲得性的學習為主要的展示方式,幫助非音樂專業學生實現舞蹈美育成果作品的呈現;最后是“平臺”,平臺是舞蹈美育成效演練的主戰場,通過學生體驗式的學習開展舞蹈實踐活動,拓寬非音樂專業學生舞蹈表演呈現的多種渠道,它也是舞蹈課堂學習和校園文化生活的拓展和延伸,在借助社會力量的同時,與社會資源進行共享,深入社會參加各類音樂舞蹈活動,進一步深化舞蹈美育。
舞蹈美育“三臺”協同模式的實施,將舞蹈知識技能的學習、舞臺實踐的體驗、舞蹈能力內化的獲得進行漸進性的有機結合,讓各部分之間相互融合、協同發展,這不僅能提高高校舞蹈美育的成效,也使美育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同時樹立美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實現當代大學生美育教育的目標。
國家層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都提出美育對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性,美育教育在高校教學中,承擔著推動和發展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其中舞蹈美育又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美育教育的質量需要加強改革,加快推動學校美育的全面發展。在高校中開展舞蹈教育教學及舞蹈美育活動,對提高高校舞蹈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供重要的實踐依據,也是學校創建一流本科專業的重要特色體現。
我國針對高校美育的研究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有相關課程、思政、文化等多種理論類研究,但包含了多方位、多層次的舞蹈美育實踐研究卻極少。美育活動始終存在開展形式層次單一、學生群體受眾面小的問題,該校將舞蹈美育中的課堂教學、校園美育文化活動和社會美育資源共享,三個部分進行有機結合來構建美育教育,可以彌補對于高校美育研究中實踐研究的不足,為高校全面開展各學科間美育相互融合提供有效的支撐條件。同時,通過美育浸潤滲透的全過程平臺的創建,促進高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通過將講臺(課程教學)、舞臺(校園美育文化活動)、平臺(社會美育資源共享)三臺協同的模式來構建高校舞蹈美育,能有效、多途徑地拓展高校舞蹈的內涵,將高校舞蹈美育建設相互融合,拓展大學生文化藝術知識結構,
提高高校舞蹈美育在非音樂專業學生當中的受眾面,不僅對藝術相關領域學科(如美術學等)更是對發展各學科之間的融合,如文學、體育(如漢語言、體操等)的相關研究具有促進作用,共同構建高校美育融合的教育體系。
漢江師范學院運用“三臺協同”的模式來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舞蹈美育教育,對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講臺—舞臺—平臺”的三臺協同多層次育人模式可為高校全面開展各學科間與美育相互融合提供有效的支撐條件,為更好的研究高校舞蹈美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對于從整體上促進高校美育發展,科學構建以文化自信為核心的審美育人具有重要意義。這其中的每一“臺”都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獲得了顯著的成效和呈現出一批優質的美育成果。
舞蹈的講臺,首先應該在遵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2]的基礎上,為了使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將美育教育作為最終目標,通過構建完善的美育課程體系,運用創新靈活的教學方法,將美育的目標落實到舞蹈課堂教學中,舞蹈講臺的課程設計維度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消除傳統專業性舞蹈理念的約束,引導大學生在舞蹈的學習過程中感受美、欣賞美、發現美。
舞蹈講臺是舞蹈技能習得的重要教學活動,也是落實美育教育最基礎的環節。漢江師范學院目前共有4 個專業開設了舞蹈類課程,分別是音樂學專業、小學教育專業、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育專業。其中共開設舞蹈類課程22 門,分別是音樂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舞蹈》《形體與舞蹈》、專業選修課程《舞臺藝術實踐》《舞蹈名作賞析》《舞蹈創編》《藝術實踐》;小學教育專業專業選修課程《舞蹈基礎》《兒童舞蹈編演》;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舞蹈基礎》《幼兒舞蹈創編》;體育教育專業專業選修課程《健美操》《體育舞蹈》《體操》《流行舞蹈》《瑜伽》。作為全校普及開設的舞蹈類公共選修課共有8 門,分別是《民族舞蹈》《芭蕾基訓》《藝術體操》《全健排舞》《健美操》《瑜伽》《體育舞蹈》。
該校舞蹈類課程設置,從課程類型上來看,主要有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普修課程、公共選修課程,類型豐富,其中選修課門數遠遠大于必修課,具有多樣化的特點,無形中給學生選擇的余地更具多樣性,對學生綜合藝術能力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從課程的內容上包含了四個大類,一是舞蹈基礎理論知識;二是在專業方向基礎上開設的舞蹈專業課程;三是體育舞蹈大類中的舞蹈技能課程;四是更適用與大眾娛樂的休閑舞蹈。從內容的豐富性、專業的支撐性、學生的普及性來說都基本做到全范圍的覆蓋。其中有兩門課程《幼兒舞蹈創編》《芭蕾形體訓練》在超星學習通平臺制作了在線開放課程,為舞蹈線上線下課程的結合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也為其他舞蹈課程授課形式的豐富度提供了參考的意義。
舞臺主要是指學校內部為學生組織舉辦的各類舞蹈展示活動和藝術熏陶的綜合性校園舞蹈文化活動,還指一定意義上的校園社團文化活動、校園學術文化活動和藝術文化活動。其中還包括具有實踐意義的舞蹈課堂教學成果展示的演出。舞蹈作品的展示是檢驗舞蹈美育課堂成效,是否普及全校學生美育受眾范圍。
漢江師范學院為學生搭建了多層次的校園舞蹈美育舞臺,一是學校層面的大型舞蹈比賽和演出,例如中國大學生體育舞蹈錦標賽、湖北省大學生運動會、湖北省大學生健美操比賽、湖北省大學生藝術節、迎新晚會、畢業晚會、新年音樂會、校團委(社團文化節、舞蹈大賽)、藝術學院(星雨藝術節)、文學院(金秋藝術節)、外國語學院(中英文化節)、教育學院(“六藝”)等。二是院系層面,班級匯報演出、班級舞蹈比賽、班級合唱比賽、宿舍之星等。
在舞臺實踐活動的開展中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第一,處理好學校高水平藝術團與非音樂專業學生之間的關系;第二,處理好專業舞蹈學生自身舞蹈技能提高與引領非專業學生共同提高的關系;第三,處理好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資源取舍的關系,通過關注學生、關注內涵、關注文化,用相同的美育價值觀將全校學生對美育教育的熱情調動起來。
平臺是指通過中小學、社會組織、企業為高校美育提供更加優質的資源和豐富的藝術交流活動。具體包括高水準的演出活動、優質的舞蹈師資培訓、舞蹈場地硬件資源的升級,這些平臺是對舞蹈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實踐活動的補充和拓展,是借助社會力量和豐富文化資源,對美育教育進行深化的補充。以優質師資為例,舞蹈教師中既有校內教師、還有舞蹈培訓機構專業教師、民間藝術大師、省內外外聘專家等。以舞蹈展示與交流為例,有民間民族藝術進校園活動、高雅藝術進校園、學生參加社區義務活動及參加省市級的舞蹈藝術展演比賽等。高校應該積極地尋求與社會合作,通過社會資源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熏陶,增加廣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為美育教育的普及提供一切有利條件。
例如該校組織了500 名非專業學生承擔了“武當大興600 年”的舞蹈演員表演,師生共同參加十堰市紀念共產黨成立70 周年慶典晚會、十堰市春節聯歡晚會、紀委廉政晚會、還有通過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進行“鄉村振興”系列支教活動等。
首先學校可以設立美育在線開放課程專項建設經費,積極動員美育授課教師建設美育在線課程,并計入績效獎勵機制。同時還可以依托中國大學MOOC、超星學習通、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等在線課程平臺,形成美育在線課程和精品資源的共享[3]。其次是設立單獨的公共藝術教育教研室,設置專門的音樂舞蹈教師,負責針對非音樂專業學生制定舞蹈美育教學計劃,開展普及性的舞蹈美育課程研討、編選合適的美育教材、組織教師的制度化培訓和與其他學院的合作與交流活動等。
一是推進校園舞蹈文化建設,大力開展“請進來、走出去”舞蹈藝術活動的開展。使舞蹈藝術教育的普及在課堂內、外同步進行,課堂上以學為主,課堂下以練習、展示為主。二是重視大學生各類舞蹈社團的建設,如街舞社團、民族民間舞蹈社團、芭蕾舞蹈社團、拉丁舞社團等,深入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文化展示活動。音樂學專業主修舞蹈方向的學生可以深入到各個社團,對社團節目的編排和舞蹈活動的組織進行指導。通過一系列的舞蹈活動的開展,讓非專業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快樂,也讓專業學生在活動組織中快速的成長起來,同時學生的鑒賞能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首先是要依托舞蹈比賽平臺,將舞蹈美育融入到比賽中。學校美育要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練”的原則,鼓勵師生積極排演舞蹈劇目參加省內外各類舞蹈比賽。通過開展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推選出優秀的舞蹈作品,如校園舞蹈大賽、班級舞蹈大賽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音樂舞蹈節比賽、全國舞蹈大賽等各級各類藝術競賽。其次是要依托校外文化平臺,將舞蹈美育融入到社會實踐中。學校要堅持貫徹藝術來源于生活的原則,強調學生的藝術社會實踐活動。學校要積極與社區、中小學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組織志愿者們深入社區、農村、福利院等開展文藝演出、藝術支教、文化調研等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校要不斷拓展和加強校企合作,不斷拓展學生鍛煉的途徑,促進教學理論的落地生根。
高校在進行美育教育頂層設計的同時,也要做好美育教學機制的保障工作。首先要對美育的教學場地做好保障。學校在校黨委、行政的統一部署下,把音樂教學場地等美育教學硬件資源為美育課堂教學提供充足的保障。同時充分利用好場地為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其次是要提高美育經費的投入,設立專項美育基金,保障美育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支持師生開展美育藝術實踐和各類舞臺展演活動;投入一定經費對美育教學設施、場地進行日常維護,最大限度的保障學校美育工作的有序進行。最后是要完善美育教學獎勵機制。完善評獎、評優評先的規定,鼓勵廣大師生參加美育教育教學工作,如在評選本科優秀課堂、優秀教師活動中,將教師師德師風及在美育工作中的貢獻列入評選條件,積極引導教師為人師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投身美育工作。
漢江師范學院舞蹈美育的“三臺”協同模式,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提高育人成效的重要舉措。學校把“三臺”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多角度、多層地的協同發展,實現舞蹈美育資源共享,臺上臺下結合,校內校外聯動,相互促進,相互協同,融會貫通,全方位地實現舞蹈美育的目標,打造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