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二


近日,安徽召開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推進大會。會議主題清晰明了: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這也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安徽的戰鼓已經擂響。
誰能坐上“牌桌”
眼下,哪個產業在“狂飆”?當屬新能源汽車。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突破千萬輛,同比上漲56.4%。有專家預測,2023年將突破1500萬輛,發展勢不可擋。從我國來看,短短3年,在國家政策支持和“雙碳”目標驅動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由百萬輛躍升至700多萬輛,連續8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第一。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也牽動著地方發展的神經,不僅成為老牌“汽車城”轉型的重要突破口,也成為非傳統汽車強省“換道超車”的不二之選。在燃油車時代,廣州、上海、重慶、長春、柳州、北京和武漢,這七大主流汽車生產基地,構成了全國汽車制造版圖。這一局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直到新能源技術趨于成熟,才讓一些地方看到了“入局”的機會。一位區域經濟專家告訴記者:“新能源汽車的出現,給中國汽車產業格局帶來了罕見的洗牌,每個地方都有坐上‘牌桌的機會。”所以我們看到,特斯拉扎根上海,小鵬牽手廣州,合肥引入蔚來,小米落戶北京……各地大施拳腳,頻頻發力,提高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優先級,爭搶上下游項目,打響了一場新能源汽車爭奪戰。
這些新能源汽車項目到底“香”在哪?“香”在這是一張燙金的產業發展新名片,不僅可以集聚產業鏈上下游,貢獻稅收,創造就業,更能為地方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改變一個地方的區域IP形象,以至于流行這樣一個說法:“制造業的盡頭是造車”。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新風口、新賽道,帶來了“換道超車”的新機遇。正如一位地方官員說:“如今,一個地方要想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彎道超車已經不可能,只有換道才能實現超車。”但“牌桌”只有那么大,能坐上的終歸是少數。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前十位的省份是廣東、陜西、上海、江蘇、廣西、浙江、安徽、湖南、重慶和湖北。
這其中,安徽很受關注,不僅干出了自己的新模樣,還走出了新路子,更是有優勢、有條件、有基礎抓住“換道超車”新機遇,坐上“牌桌”。
“安徽現象”
看一個地方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怎么樣,產量是最直觀的體現。安徽表現怎么樣?2022年,安徽汽車產量174.7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52.7萬輛,均位居全國第7位。今年1至4月,安徽汽車產量62.63萬輛,增長28.9%;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46.3%,位居全國第4位。進一步梳理發現,近3年來,安徽汽車產量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安徽之所以能在近年備受關注、風頭強勁,除了以奇瑞、江淮為代表的本土整車品牌和國軒等動力電池企業發力之外,很大程度上源于強勢招引了蔚來、比亞迪、大眾安徽等“鏈主式”整車龍頭企業,以產業集聚之力,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版圖上,搶下了一席之位。
更重要的是,一家整車頭部企業的引進,所產生的帶動作用不可限量,最明顯的是身后擺動著巨大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大眾在安徽落地后,已有近300家生產供應商和約800家采購供應商就位。截至2022年,38家供應商已隨大眾到安徽投資,合肥已連續召開兩屆大眾汽車供應商大會。龍頭企業的集聚效應,讓安徽成為吸引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投資布局的熱土。
在刷新外界對安徽認知的同時,也引發了熱議:究竟什么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安徽現象”?概括起來說,就是安徽積極搶抓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機遇期,通過“以投帶引”等方式,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賽道,以“整車企業—核心零部件—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為發展路徑,營造全鏈條汽車業態,形成了新能源汽車發展基礎良好、前景看好的發展態勢,成為安徽的一張新名片。這既是安徽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基礎條件,也是優勢所在。當然,在看到“安徽現象”的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整車、零部件、后市場聯動還不夠高效,缺少一流整車企業等。因此,安徽要打的是一場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硬戰”:在產業鏈爭奪戰中奮力鍛造長板,補齊短板,聚焦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發展,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綜合實力。
那么,這場“硬戰”怎么打?
“安徽新戰法”
既然是“硬戰”,就得有前進的目標,安徽的戰略定位是劍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這并非只是抽象的目標,而是有著具體的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到2025年,汽車產量達410萬輛,新能源汽車占比達50%;到2027年,將安徽打造成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智車強省”。安徽深知,要想達到這樣的目標,絕非一件輕易的事。為此,安徽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擺在突出位置的是,培育打造汽車產業新經濟生態。
汽車產業新經濟生態的營造,需要有新的打法來支撐:發掘新“礦脈”、使用新方法,以全方位的戰術升級來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是這兩年安徽亮點頻現的直接顯現。這套戰術體系里,既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專班的頂格推進,也有產業鏈圖譜思維的策略,還有“以投帶引”帶動“鏈”式發展的創新探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徽打法與戰法”。與新打法相呼應的是,安徽拿出了“真情實意”和“真金白銀”。今年3月以來,安徽省委書記、省長多次到汽車企業蹲點調研,頂格推進產業生態建設和項目對接;安徽還將設立財政專項,5年累計安排200億元財政資金,設立超1000億元的汽車產業鏈專項投資基金。這樣的大手筆,凸顯了安徽取勝的態度和誠意,彰顯了必勝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