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把脈傳統文化視聽內容創作,探尋新時代傳統文化視聽創作的新發展、新路徑。6月29日,“傳統文化‘正流行:文化傳承與融媒創新”主題論壇于第三屆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期間舉行,來自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國家博物館、昌平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以及芒果TV、愛奇藝、優酷等網絡視聽平臺的機構代表、專家學者等,共同探討如何依托新視聽傳播技術手段和創新視角,打造傳統文化精品內容與爆款產品,促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馮勝勇,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杰群出席活動并致辭。
“大視聽”賦能文化傳承
論壇上,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副書記、總編輯徐滔在發言中表示,中國所有的廣電人、新聞人、媒體人都在經歷一場大考——怎樣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她以電影《封神》等影視作品為例,分享了她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思考。“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老的,也是長青的。古老并要持續長青,就要做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就要做好創新。對歷史最好的傳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徐滔介紹,近年來,北京臺創作了很多文化節目,如《傳承者》《非凡匠心》《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最美中國戲》《美中軸線》《書畫里的中國》等。“我們的大考題目在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化里。愿每個人的答卷都能答得自信、答得精彩,答出好成績,為中華文明的又一個五千年貢獻力量。”
“文化藝術如果不能大眾化就很難傳承,更談不上發展。”知名導演、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劉家成以《文化傳承發展要走好大眾路線》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文化的傳承延續需要普羅大眾,如詩歌、戲曲、小說,包括影視等能夠延續至今,都得益于人民群眾的欣賞和參與。大眾不只是文藝作品的參與者、欣賞者、傳承者,還是文藝作品的創作者。大量經典文藝作品都是在民間流傳數百年后,由文人整理而成,不是哪個天才一蹴而就創作出來的。“文藝工作者要創作藝術精品,就要放下身段、解放思想、親近大眾、親近市場。”同時,劉家成表示,一線創作者不光要低頭創作,還得抬頭看路。“有些作品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要主動總結,允許試錯,不斷探索創作方向。”他一直在思考利用互聯網營銷、數據分析等,提高電視劇創作的針對性,更準確地把握市場,同時保留創作者獨特的創作理念、創作情懷,在共性與個性中尋找空間。“路雖難,但這是文藝工作者必須走的人間正道。”
近年來,博物館類節目的熱播讓博物館成為文旅行業焦點。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委員、新聞傳播處處長余曉潔以《從人與(文)物的精神交往到文明的交流互鑒——全媒時代博物館傳播特質與傳播力影響力》為題,分享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全媒體發展的實踐與思考。截至目前,中國國家博物館官方微博粉絲量516萬,微信服務號突破500萬,國博App小程序下載量超500萬,提前實現了“三個五百萬”的目標;現在大力打造的云端國博,努力以“科技+” 賦能博物館。余曉潔表示,“我們要深入思考、深刻把握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的深刻內在聯系;深入挖掘文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科技、審美和時代價值。在智識時代,通過數字賦能文化內驅,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創造性活化利用,服務于講好中國故事和樹立可信、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
文化內容創作與傳播
論壇現場,芒果TV、昌平區融媒體中心、愛奇藝、優酷等機構代表,結合平臺實踐,分享了對文化傳承創新及內容傳播的思考。
芒果TV總編輯、副總裁鄭華平回顧了紀錄片《中國》的創制過程,他認為,一部好的作品要有自己的時代烙印、時代使命,沒有這個底層邏輯,一切創作都是空中樓閣。《中國》就是以文化自信內容,以新時代的視角和先進的影視手段,展現了一幅精彩絕倫的中華傳統文化歷史畫卷,挖掘出了華夏歷史中最動人、最具共鳴、最具精神內核的歷史切面,牢牢把握住歷史和傳統文化核心的根和魂。同時,他表示,精品文化類作品的創作要有大格局,立足時代特色背景,講好中國之美;要大寫意,用假定性美學(即藝術家根據認識原則和審美原則對生活的自然形態所作的程度不同的變形與改造)呈現獨特的中國意蘊;要入人心,找到能引發當代共鳴的中國歷史;要破圈層,向中國青年普及高級審美。紀錄片《中國》的成功是因為創作者做到了三個“不”:不一般的制作格局、不迎合的選題思路、不常規的影像語言。讓傳統文化不知不覺深入更多年輕人內心。鄭華平透露,《中國》第三季正在籌備中,將于國慶節期間播出。
北京市昌平區融媒體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劉曉梅在演講中表示,區級融媒體中心雖然體量不大,但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社區信息樞紐等屬性,賦予融媒中心獨特的文化傳承和文明傳播優勢。她認為,只要堅持守正創新,遵循媒體融合發展規律,圍繞大視聽布局,繼續推進視聽+互動+服務,用群眾感興趣的方式創新基層文化的傳承實踐,推動本土文化高質量發展,就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成果。
“文化自信讓國人的心態發生變化,也在推動影視創作轉向。”愛奇藝副總裁、總編輯王兆楠以劇集《風起洛陽》、綜藝《登場了!洛陽》、紀錄片《神都洛陽》等作品為例,從文化作品創作、科技賦能創新表達、國潮興起、內容出海等方面闡述了愛奇藝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理解。他認為,近年來互聯網的網民結構從集中走向分散,網絡視聽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領地,而是大多數國民的娛樂消費場景。伴隨著用戶審美的變化、政策的引導,觀眾對影視內容的品質有了更高期待,對影視內容的類型有了更多元的需求,高品質、多元化的文藝作品成為人民文娛生活的剛需。“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國產影視內容必須根植中國文化沃土,必須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呈現好深藏在國人文化基因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通過作品喚醒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
優酷副總裁、總編輯張麗娜從《閃耀吧!中華文明》《一脈》《長安十二時辰》等平臺代表作品入手,介紹了平臺探索傳統文化的網絡新表達、文化出海擴大“朋友圈”的成果與思考。她表示,傳統文化的網絡新表達要酷起來,文旅融合要熱起來,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要活起來,走向國際要火起來。據優酷文化頻道數據,頻道受眾七成以上是90后、00后,且該占比逐年遞增。創作者要學會讓內容酷起來,適應年輕人的收視習慣和審美需求,用故事打動觀眾,注重創作美學和創作技藝,探索傳統文化的網絡新表達。“國外有漫威英雄,我們有孫悟空、哪吒;國外有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我們有昆侖山;國外有《希臘神話》,我們有《山海經》……五千年的文化是我們文化創作、文化傳播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