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文
老年題材電影創作,需要創作者直面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并進行深入探討
韓延導演新作、改編自韓國同名網絡漫畫的《我愛你!》6月21日上映以來,以其喜劇化的創作方式、結構化的影像與敘事、細膩而真摯的情感表達,講述老年人的戀愛故事,于人間煙火氣中給人以溫暖和啟迪,獲得了不俗的口碑。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7月2日,該片票房3.24億元,超出影片上映前的預期。《我愛你!》再次證明,老年題材一樣能出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作品。
在筆者的記憶中,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和市場經濟發展,老年題材電影獲得不少創作者的青睞,涌現了《過年》(1991)、《心香》(1992)、《找樂》(1993)、《老人與狗》 (1993)、《變臉》(1996)、《安居》(1997)、《九九艷陽天》(1999)、《洗澡》(1999)、《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2002)、《我們倆》 (2005)、《飛越老人院》(2012)、《過昭關》(2018)等具有不同藝術風格和美學特征的電影,在創作群體拓展、社會文化表征、本體意義彰顯等方面呈現多維發展趨向。其中很多影片,即使多年之后再看,都感人至深,回味無窮。
最近幾年,老年題材卻幾乎未出現有較大影響的影片,這也為《我愛你!》的異軍突起創造了一定條件。這部影片突破了以往老年題材電影的創作模式,別出心裁地搭建了以老年人為主體的敘事框架,不僅涉及生與死的現實議題探討,還努力展現老年群體的喜怒哀樂,引起觀眾廣泛共鳴。從未來發展來看,老年題材要出好作品,創作者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抓住社會現實問題。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2.55億,占總人口18.1%。其中,80歲及以上的高齡人口已超過3000萬。這意味著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社會也將面臨養老、醫療等諸多挑戰。老年題材電影創作,需要創作者直面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并進行深入探討。比如,張揚導演的《飛越老人院》聚焦集體養老這種形式,以“飛越”為核心,連接起“老人院”和“在路上”這兩個于地理空間和文化空間上形成對比張力的場所,通過呈現老年人的生活、情感狀態和父子之間的代際關系,探討日益突顯的老齡化問題,展現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傳遞他們超越自我、超越生命的精神。這部影片當年票房不太高,卻是老年題材電影不可逾越的一個里程碑。
二是要塑造生動人物形象。文藝創作講究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電影創作亦然。一部好作品要被觀眾接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拿《過昭關》來說,影片講述在河南省太康縣農村生活的七旬老人李福長,偶然得知多年未見的老友韓玉堂病重住院,決定帶著來鄉下過暑假的小孫子,騎著三輪摩托車,跨越千里去三門峽見老友最后一面。在路上,爺孫倆先后遇到投資失敗想自殺的年輕人、抱怨“這世界沒有一個好人”的貨車司機、聲帶受損只能借助機械發聲的養蜂人……老人的豁達點撥了一個個糾結的靈魂,讓他們與自己、與世界和解,在此過程中,他也潛移默化地教會了孫子為人處世的方式。一個達觀、善意的老人形象躍然銀幕。
三是要傳遞正確價值觀。一個人進入老年,會面臨疾病、孤獨、死亡等諸多問題。老年題材影片怎樣向觀眾、向社會傳遞正確價值觀,是不可回避的問題。還以《過昭關》為例,李福長老人為見老友最后一面,不惜騎著三輪車跨越千里,無疑是令人敬佩的。他說:“年輕人都想快,其實只要路沒有錯,慢慢地,就能走到了。”這句話引人深思。相比之下,《我愛你!》中一些細節的處理,仍有進步空間。
看完《我愛你!》,不禁想起《禮記》中說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期待在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當下,有更多好的老年題材影片出現,讓觀眾看到老齡化社會的多重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