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豐富劇集類型的層次和視角,把那些潛伏在類型下的產品線乃至類型分支做大做強,這或許才是最能為劇集生產者帶來成就感的事
因為喜歡演“劍神李淳罡”的邱心志,連帶著對他的相關資訊也多有留意。某衛視近日播出的《暗戰風云》就這樣進入我的視野。隨著該劇開播及相關話題熱度攀升,不少觀眾又被帶回反特故事的情境中——市場對反特劇的期望值在升高。
電視臺片花和一些平臺簡介,把《暗戰風云》歸在“諜戰劇”序列,乍看沒問題,再一想,似乎還可以細分。一來,諜戰劇積累到今天,經典不少,劇目也繁多,確有細分的必要;二來,“諜戰”和“反特”其實還是有時代背景的區別(劇情當然也有區別——前者敵方在明處,后者我方在明處),雖然所有這類戲都可以放到“諜戰劇”里籠統談之,但細分之后,各項品評指標會更有依據,也更加清晰。
以《暗戰風云》為例,在劇情類型上,它和《無悔追蹤》《誓言無聲》《一雙繡花鞋》《告密者》《金水橋邊》《光榮時代》等劇集同一路數,與《潛伏》《黎明之前》《懸崖》《借槍》差異較大。所以,作為曾經“潛伏”在諜戰劇類型下的一個分支,把反特劇單提出來談論,更方便大家厘清其發展脈絡。
說來讓人有些感慨:曾經有一段時間,在懸疑劇觀眾心里,“反特”的名頭要比“諜戰”更響亮。比如,《無悔追蹤》問世的那個年代,“諜戰”這個詞,媒體和觀眾聽都沒聽過。“反特”就不一樣了,畢竟這個詞是從電影領域流傳到電視劇領域的,在中國內地有著半個多世紀的輝煌歷史,從《國慶十點鐘》《鐵道衛士》《虎穴追蹤》《冰山上的來客》《羊城暗哨》《跟蹤追擊》到《秘密圖紙》《東港諜影》《熊跡》《獵字99號》《黑三角》,都曾擁有過驕人的票房業績,既在不同年代涌現了吳天、方熒、黃粲、陳懷皚、盧玨、趙心水、沈耀庭、劉春霖、陳方千等優秀導演,也讓廣大觀眾熟悉了印質明、馮喆、梁音、田華、石維堅、達式常、浦克、雷鳴、李景波、李亞林、向雋殊、凌元、劉佳、孫敖、曹翠芬等一大批實力演員。
說“反特”是內地影視最早成功建設的類型,并不為過。而且,它的影響也足夠深遠。實際上,在被有些評論譽為“當代諜戰劇開山作”的《誓言無聲》引發關注以前,絕大部分電視劇觀眾,還是更認可以“抓特務”情節為主的劇集,視為“反特”題材作品。不過,當“諜戰”這個新詞逐漸被媒體和業內廣泛接受后,內涵范圍相對較小的“反特”一詞便開始被人們忽略,成為“諜戰劇”這個劇集類型下的“潛伏者”。
之所以建議把“反特”作為諜戰類型下的重要分支予以強調,主要還是考慮到它們所具有的“反特劇”美學共性,以及它們與過往那些反特經典電影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實際上,近些年的反特劇,雖然有些沒有大火,但其品質基本處于水準線之上,如王志飛等主演的《秘密圖紙》、王斑等主演的《山間鈴響馬幫來》等。而像《落地,請開手機》(孫紅雷主演)、《國家機密2》(谷智鑫主演)、《于無聲處》(胡軍主演)、《面具》(祖峰主演)這些結構上有一定探索的原創劇集,既拓展了偵察員形象的塑造空間,又突顯了“反特”題材在類型劇框架下發展的巨大潛力。
還有一點就是,從電影到電視劇,“反特”題材作品雖然在創作過程中,對各國的懸疑、諜戰類作品有所借鑒,但其賴以萌發和成長的土壤,卻一直是我國內地所特有的,屬于本土性極強的作品。劇集創作,一旦脫離了內地人文和時代背景,就難免會呈現“四不像”的狀態,這種情形,有點類似于中國香港影壇和功夫片的關系。在今天新的市場及新的制作技術背景下,總結、分析我國“反特”題材影視以往成功經驗,再進一步升級,拍攝出更多受觀眾歡迎和熱議的“國民劇”級別作品,是一件值得業界人士認真研究和探索的大事。
在那些經典的類型劇里,優秀的潛伏者以圓滿完成任務且不被敵方發現為成功標志。在劇集市場上,成功類型劇的標志,不僅需要有經典劇集,推出觀眾認可的演員,還需要豐富劇集類型的層次和視角,把那些潛伏在類型下的產品線乃至類型分支做大做強,這或許才是最能為劇集生產者帶來成就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