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燕(福建:漳浦縣第二實驗幼兒園)
推動幼兒教育與小學教學之間的銜接,為幼兒順利地邁進小學生活提供有力支持,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基本思想之一。從中可以看出,為了幼兒將來較好地開展科學學科學習活動,通過游戲化活動,幫助幼兒積累基礎的科學領域感知,初步形成一些必要的科學探索學習和研究學習經驗等,可以為他們學習科學知識奠定良好基礎。基于此,幼兒園科學領域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幼小銜接的準備工作,走好游戲化教學之路,讓幼兒在玩中更好地走進科學天地,感受科學世界的神奇,促使幼兒科學探究興趣得到發展,科學學習愿望獲得強化。
環境在幼兒教育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打造一個有利于幼兒感知和接納科學領域教育的環境,是教師、幼兒園在幼小銜接中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古有“孟母三遷”的典故,深刻闡明了環境對于孩子發展的影響。在現代教育理論中這樣的理論比比皆是。為此,重視基于幼小銜接的科學環境創建,引發幼兒科學探究學習興趣,就成為教師在科學課程游戲化建設中必須關注的內容,成為他們拓展幼兒科學學習體驗空間的有力舉措。
環境是無聲的,但又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們,它能夠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沖擊,誘發人的不經意間的學習與思考。幼兒的科學領域學習也是如此。因此,幼兒園管理者、教師都要重視幼兒園內部環境打造,以濃郁的科學氛圍來感染幼兒、熏陶幼兒,使他們對科學探究學習、科學游戲活動興趣變得越發濃厚。
比如,在幼兒班級內部建設之中,教師就需要結合班級實際,重視科學區角的打造。如在一部分墻壁上張貼科學新發現的圖片、科學家的圖片,以及一些科學研究中的神奇現象等,為幼兒感知科學存在、接受科學文化熏陶提供必要的空間。又如,班級地面活動區角建設中,可以構建一個“快樂垂釣中心”場景,讓幼兒試著用磁鐵魚鉤去釣魚,讓他們在真切的環境中初步感知磁鐵的基本屬性。
這樣,就能讓幼兒在玩中接受科學知識普及,在游戲活動中積累較為扎實的科學文化感知。
校園外部環境在幼小銜接的科學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能彌補幼兒園室內環境教育的不足,還能拓展幼兒科學探究的活動視野,使幼兒科學探究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提升。
比如,結合“神奇植物”科學探究游戲學習活動,教師就要重視戶外自然環境的利用,并適度改造,使其更利于幼兒開展種子的發芽、生根、長新葉等科學游戲活動開展。這樣,幼兒會在陽光下,開辟出一小塊種子園地,按照既定的游戲內容,進行播種、澆水等,然后再組織定期觀察與記錄,讓幼兒在勞動中感受科學的存在,在觀察中積累起科學探究的基本經驗,在發現中獲得植物生長的基本感知等,使幼兒在快樂游戲體驗中更好地去探究、去發現,獲得最為基礎的科學文化知識,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索經驗。
合理地設置幼兒科學領域探究課程,細化幼小銜接背景下科學游戲化課程建設,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成為幼兒園、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為此,在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科學探究興趣培養研究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環境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其他各種有利的科學教育資源,構建一個立體的、綜合的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網絡,讓幼兒在相應科學游戲中積淀基本的科學感知,形成最原始的、最淺顯的科學探究經驗,為他們順利地進入小學科學學習提供興趣支撐。
教師在開展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中,一要堅持游戲化原則,把所有的科學探究學習設計為科學探究游戲,以玩、做、比的方式來推動幼兒科學學習深入,引發幼兒更為強烈的科學學習興趣。
比如,在“斜面運動規律初探”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就要明確幼小銜接教學目標——給予幼兒更多的操作體驗學習機會,促使他們動手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得到較好發展,使幼兒合作探究意識得到初步培育,以及他們交流表達能力培養等。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以下層面的比一比活動,如比一比誰搭建的斜面更標致,比一比誰的小球滾得最遠,比一比誰的發現是最棒的等。游戲活動,能夠幫助幼兒實踐綜合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為幼小銜接科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從幼兒認知水平出發,從小學科學課程設置內容入手,精準地預設幼小銜接下幼兒科學探究游戲活動內容,形成科學游戲化課程,勢必能提升幼兒科學學習興趣,為他們進入小學階段科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形成一定的學習內驅力。
以“電的形成”科學探究教學為例。教師要結合幼兒科學學習積累、生活經驗儲備等要素,設置較為合理的科學探究內容,讓幼兒在游戲中感知電的形成,為他們后續進一步探究學習提供有效的經驗。如:組織幼兒用塑料梳子梳梳頭,再用梳子去靠近撕碎的細小餐巾紙;或是接近水龍頭,觀察水管中流出線性水線的變化等。讓幼兒在多角度下感受到摩擦起電的存在,形成摩擦起電的基本感知。這樣開展的幼兒科學游戲學習活動,有助于幼兒將生活事例與科學探究結合起來,使他們對科學探究學習始終保持著較高興趣,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科學知識提供有力幫助。
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科學游戲活動創設,亦是如此,教師應成為幼兒科學領域學習的參與者,讓他們在教師陪伴下快樂學習、快樂游戲,使他們科學探究興趣得到持續提增。為此,幼小銜接背景下教師要善于把握幼兒的年齡特征,創設多元化、系列化的科學游戲學習活動,給予幼兒更多嘗試和實踐探索機會,使他們科學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激發。
開展幼小銜接科學游戲教學活動,教師既要用好幼兒園自有資源,結合科學領域課程教學。設計系列科學探究游戲活動;還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充分利用好社區資源、家長人力資源等優勢,創設相應的科學教育資源庫,便于較好地開展幼兒科學實踐游戲活動,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
比如,利用家長優勢資源,創設諸如“有趣電腦”科學游戲探究活動,讓幼兒在家長愛心志愿者幫助下,初步進入電腦神奇世界,從最基礎的電腦構造開始,幼兒與家長們共同去拆解電腦模型,初步認識電腦中的大致構造,明白硬盤、內存條、CPU、風扇等基本構件,初步感知這些部件在電腦運行中的作用等。還可以組織家長與幼兒一同使用電腦,去遨游互聯網中神奇的世界,讓文明上網、科學使用網絡的意識在幼兒思想深處萌發。
要保持幼兒較為良好的科學探究學習興趣,為幼小銜接提供幫助,教師還需要在打造特色化科學游戲活動上下足功夫,并通過特色創建,不斷激發幼兒科學探究學習的興趣,不斷增強他們的科學學習愿望。
例如,結合幼兒園自身實際,創建一個科學小實驗屋,引導幼兒利用實驗室中的器具,自主地進行相應的科學探究游戲學習活動,讓他們動手操作探索,在看一看、想一想、動一動、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中獲得游戲活動的快樂體驗,從中獲得必要科學探究感知。例如,幼兒在“魔力磁鐵”區活動時,他們會發現磁鐵有時候是相互吸引,有時候卻相互排斥。通過對這些現象的思考以及與同伴互動,他們區分出磁鐵的北極、南極,初步知道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感知到判定南方、北方的基本經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等系列文件進一步明確,深化幼小銜接教育,教師要成為首要責任人,并要積極地擔負起幼兒游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教師要深入到幼兒的學習觀察中去,了解幼兒對區域活動的喜愛程度,靈活地把科學游戲嫁接過去,使游戲活動與科學探究學習得到理想的統一。基于此,教師對于幼兒科學游戲活動要了然于心,并在恰當的時候給予相應的引導,或是活動的啟迪等,幫助幼兒盡快地投入科學探究游戲活動,實現快樂、高效的科學學習,為幼小銜接提供助力。
設計和開展科學游戲活動,教師的第一要務就是認真地解析學情,把握好幼兒的科學感知積累水平以及科學探究活動興趣。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游戲活動,給予必要的學習指導,以保證幼兒游戲活動順利進行。
以“蝸牛大揭秘”科學探究游戲活動為例。教師就需要對幼兒觀察、操作等具體活動給予引導,以便于幼兒更好觀察到蝸牛的外形、行動和覓食,使幼兒科學觀察、操作實踐意識得到發展,促使幼兒科學游戲活力得到增強。引導幼兒走進幼兒園的科學區域,讓他們組成小組去草叢中尋找蝸牛、發現蝸牛,觀察其外形、行走狀態等,同時指導幼兒進行食物投放,觀察蝸牛吃食時的種種表現等。游戲活動能夠促使幼兒進行更細致的學習觀察,還能進行必要的分析思考與交流分享,提升科學探究游戲活動的活力與價值。
在上述活動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展示學習成果,或表達學習感想。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會用畫圖、剪紙等不同方式來展示學習結果,并在分享互動中得到同伴認同,獲得教師稱贊等。
由上可見,緊扣幼小銜接這一主題,關注幼兒科學素養持續發展,是當下教育發展的基本使命。把發展幼兒科學探究興趣放在首要位置去思考,這樣才能在科學游戲化活動中助力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科學學科探究意識得到較好培養,為他們未來科學課程學習提供必要的智力等綜合素養支持。
幼兒園要在科學領域課程教學中立足幼小銜接,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幼兒心理特征出發,以保障他們終身發展為主旨,以科學游戲化方式來滲透科學學科教育,幫助幼兒在游戲中積累起較好的科學學習感知,獲得最基礎的科學活動經驗,形成最初步的科學思維萌芽等,為他們順利地進入小學科學課程學習提供助力。基于此,幼兒教師要高度關注幼兒科學領域素養的積累,并結合幼兒園科學領域課程教學特點,創新性地開展幼兒科學游戲化教學探索,讓幼兒在環境影響下,在系列游戲活動中科學探索與創造意識得到培育,為幼兒順利地進入小學科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