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南昌 330006)
急性腦梗死(ACI)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病,多發生于老年人群,而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常常是其常見誘因。其主要癥狀包括頭痛、眩暈等,若未經及時治療,將會危及患者生命。盡管經過治療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但ACI的致殘率相對較高,患者往往會出現失語、偏癱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影響其正常生活,導致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產生[1-2]。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改善ACI患者的心理健康非常必要。過去,常規護理更加注重疾病護理,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問題,從而導致不良情緒的積累,影響病情的恢復[3]。時效性激勵護理通過采用一系列激勵措施,調動患者的恢復信心和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可能對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有積極作用[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該護理模式對老年ACI患者心理和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1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87例老年ACI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4)和觀察組(n=43)。對照組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60~77歲,平均(67.45±5.19)歲;梗死部位:基底節28例,腦葉6例,腦干7例,其他3例;文化水平:小學19例,初中16例,高中及以上9例;合并高血壓18例,高血糖12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60~79歲,平均(67.94±5.25)歲;梗死部位:基底節26例,腦葉7例,腦干5例,其他5例;文化水平:小學21例、初中15例、高中及以上7例;合并高血壓19例,高血糖1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ACI診治指南[5]中的診斷標準,且經顱腦CT、MRI等檢查確診;2)年齡≥60歲;3)首次發病;4)意識清晰,生命體征穩定;5)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有腦外傷史者;2)合并心、肝等重要臟器疾病者;3)有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史者;4)有活動性出血者;5)合并精神疾病者;6)讀寫功能障礙者。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主要措施包括:1)密切關注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定時巡視病房;2)做好皮膚護理,協助患者定時翻身,預防褥瘡發生;3)告知家屬,患者洗澡、如廁等日常活動需人陪伴,預防跌倒;4)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并給予正向情緒引導,提高其戰勝疾病的信心;5)通過健康手冊及口頭教育向患者解釋疾病原因、誘發因素、預后等知識,提高其疾病認知;6)給予飲食指導,告知患者以低鹽、高維生素的飲食為主,適量增加蛋白質攝入,規律飲食;7)鼓勵患者盡量生活自理,下床鍛煉量力而行;8)叮囑患者按時服藥。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時效性激勵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情感激勵。護理前評估患者情緒及心理狀態,排解其焦慮、悲觀、抑郁等負性情緒患者,在此過程中充分尊重患者,鼓勵其傾訴內心想法。可借助聽音樂、深呼吸等方式幫助患者緩解內心壓力,鼓勵患者記錄心態的進步,并多以“我可以”“相信自己”等語言激勵自己。叮囑家屬多陪伴患者,提升其康復信心。2)需求激勵。通過視頻、講座等方式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病因、日常護理注意事項等知識,鼓勵患者提出問題并及時作出解答,根據患者疾病所處階段調整護理方案并詳細解釋,激發患者對改善身體狀況的內生需求。3)榜樣激勵。每周組織病友交流活動,邀請康復效果較好的患者現身說法,分享其心得,鼓勵其他患者積極面對治療。4)利益激勵。從經濟和健康角度分析康復訓練對預后的積極作用,提高患者配合度。對恢復較好的患者進行精神或物質獎勵,提高其成就感。5)康復訓練激勵。臥床期間,指導患者進行床上被動訓練,根據其表現給予語言表揚,記錄并肯定患者取得的進步。病情穩定后,鼓勵患者下床活動,進行坐立、行走等練習,其間繼續用激勵性語言進行鼓勵,并逐步過渡到肢體訓練,促進患者恢復。
1)心理狀況:分別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6]、焦慮自評量表(SAS)[7]評估患者心理狀況。HAMD包括5個因子,共計17個條目,大部分條目記0~4分,少數條目記0~2分,總分<7分為無焦慮抑郁,7~17分為輕度焦慮抑郁,18~23分為中度焦慮抑郁,≥24分為重度焦慮抑郁;SAS包括20個條目,每個記1~4分,各條目總分×1.25即為標準分。標準分分界值為5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情緒越重。2)心理韌性: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8]評估患者心理韌性水平。CD-RISC由堅韌性、力量性、樂觀性3個維度組成,共包括25個條目,每個條目記0~4分,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韌性越強。3)自護能力:采用自護能力測定表(ESCA)[9]評估患者自護能力。ESCA由自我概念、自護技能、自護知識、自我責任感4個維度構成,共43個條目,每個條目記0~4分,總分172分,得分越高表示自護能力越強。

護理前,2組HAMD、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HAMD、SAS評分均較護理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01)。見表1。

表1 2組HAMD、SAS評分比較 分
護理前,2組CD-RIS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CD-RISC評分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CD-RISC評分比較 分
護理前,2組ESCA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ESCA各維度評分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01)。見表3。

表3 2組ESCA各維度評分比較 分
ACI起病急,患者多存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這些障礙會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動,影響其正常的社交,并可能給家庭帶來負擔,從而影響其生活質量。對于ACI患者而言,良好的自我護理能力和心理狀態對于延緩疾病進展、促進康復至關重要[10]。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來改善ACI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傳統的護理方式以疾病為中心,主要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常規健康教育、預防并發癥、飲食和藥物指導等,但常常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干預,導致護理效果不佳。
時效性激勵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旨在通過采用各種激勵措施來提高患者的治療自主性和依從性,包括利益激勵和情感激勵等方式。該模式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讓他們意識到自我心態對于促進疾病恢復的重要性,還可以減輕經濟負擔,提高康復意愿[11]。特別是老年患者,由于常常缺乏陪伴,加之偏癱帶來的不便,難免會出現負面情緒。時效性激勵護理方案通過言語激勵能夠使患者內心滿足,提高康復依從性。程相會[12]研究表明,時效性激勵護理能夠改善患者心理,提高其生活質量。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采用時效性激勵護理后,觀察組的HAMD和SAS評分低于對照組,而CD-RISC評分及ESCA各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這表明,時效性激勵護理能夠改善老年ACI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心理韌性和自護能力。這種改善的原因在于時效性激勵護理將患者置于中心地位。在護理前,患者的心理狀況會得到評估,護士會鼓勵患者表達內心想法并解答問題,同時采用鼓勵性的語言來鼓勵患者每天進步,這有助于減輕患者內心負擔并提高康復信心。此外,該護理方式還通過多種形式幫助患者了解與疾病有關的知識,并積極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滿足患者需求并根據病情調整護理措施,激發患者改善自身情況的需求,有助于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改善不良情緒,并提高心理彈性水平[13]。此外,時效性激勵護理還每周組織病友交流會,邀請康復較好的患者分享經驗,并鼓勵患者積極面對,有助于提高其恢復信心,減輕負面情緒。通過向患者全面講解訓練對疾病預后的益處,并鼓勵患者配合康復訓練,能夠激勵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提高依從性,促進自護能力提升。
綜上所述,時效性激勵護理能夠改善老年ACI患者焦慮、抑郁心理,提高其心理韌性及自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