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出土簡牘所見秦漢水利法制初探

2023-07-29 05:40:27馮聞文
古代文明 2023年3期

關鍵詞:水利法;田律;田令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23.03.008

“民非水火不生活”。1對于人類而言,水既有灌溉、航運之善利,也有洪澇之弊害。只有形成完善的水利法制,對水事活動加以嚴格管理,才能趨利避害、實現公益。

秦漢時期,穿井、行水乃是民眾日常生活所關注的重要事項。2國家和地方更進行大量的水利建設活動。3相應地,秦漢法律中關于水利法制的內容亦十分豐富,對水事行為與活動起到規范作用。作為中國古代水利法發展的重要階段,秦漢水利法的探討對秦漢法制史、水利史的深入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早期研究如沈家本、程樹德對漢代水令的輯考梳理,主要就有限的傳世文獻展開。4地不愛寶,近年來,出土文獻為秦漢水利法研究的深化提供了可能。學界對秦漢水利法制史的研究多已注意出土簡牘《田律》中的相關內容。5新近公布的岳麓秦簡《田令》、荊州胡家草場西漢簡牘《治水律》等則為探討秦漢水利法制史提供了新材料。6本文以出土簡牘為中心,系統梳理秦漢水利法制中水工、防洪、灌溉及航運法的內容。

一、田律與水利時禁和時宜

從出土文獻來看,秦漢水利法制覆蓋的范圍與涉及的問題十分廣泛。如岳麓秦簡所見秦法規定驛站“置梗(綆)井旁”(1277正),方便汲水,對仆從“皆給水醬(漿)”(1401正),以保障過路者的飲水需求。1又規定根據地勢安排城市中的水利工程,“諸為宮室、官府、寺舍及長垣、大土功者,已成,輒各以其地執(勢)稱議為汧、演、渠、隄、 、衕以備水”(2145正)。2而秦漢《田律》所包含的“毋壅隄水泉”的內容,與春秋水利盟約“毋壅泉”在內容上較為相近,似乎存在著淵源關系。3但因其附帶有時間上的規定,二者又有明顯不同。秦漢法律中直接規定水利水工時間的文獻就包括:

1.青川秦牘秦武王二年《更修為田律》:“十月為橋,脩(修)波隄,利津梁鮮草。”(16號木牘正)4

2.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田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隄水不(泉)。”(4)5

3.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田律》:“禁諸吏民徒隸,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進(壅)隄水泉”(249);“九月大除道□阪險;十月為橋,修波(陂)堤,利津梁”(246+247)。6

4.西漢平帝元始五年懸泉壁題《四時月令詔條》:仲春月令“毋□水澤、□陂池、□□·四方乃得以取魚,盡十一月常禁(26行)”;季春月令“修利隄防·謂[修筑]隄防,利其水道也,從正月盡夏(29行),道達溝瀆·謂□浚壅塞,開通水道也,從正月盡夏(30行)”;孟秋月令“[完隄]防,謹壅[塞]……·謂完堅隄□……(54行)[備秋水□]……(55行)”;孟冬月令“毋治溝渠,決行水泉……·盡冬(71行)”7

由此可見,秦漢《田律》中有不少涉及水利時間的內容,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水利時禁;二是水利時宜。

出土文獻中的《田律》主要是關于漁采狩獵田作的規范。8而傳世月令文獻中春夏時禁也包括對林業和漁業的限制性規定。學界普遍注意到二者之間的相似性。而對于其中的水利時間,張金光認為“《田律》‘春二月條就是被采入統治階級國家法律的原村社公共原則——‘四時之禁”。9楊振紅則注意到秦漢《田律》修堤防在十月,與傳世文獻中月令文本既有春季修堤防又有秋季完堤防的規定存在差異。10也有學者認為《田律》的規定乃是將所有水利設施的興修安排在十月,1未能區分溝瀆與堤防這兩類水利設施。上述研究均未具體分析“毋壅隄水泉”與月令文本的關聯性。“毋壅隄水泉”,按照整理組的解釋,意為不要“截斷水流”,月令文獻中是否存在與之對應的內容呢?

事實上,細讀月令文本,即能發現秦漢《田律》“毋壅隄水泉”與月令文本的關聯性不在于保護水泉池澤生態的“毋竭川澤,毋漉陂池”,2而在于春令中的道達溝瀆、通達壅塞。《淮南子·天文訓》《春秋繁露·治水五行》中第一個七十二日及《淮南子·時則訓》東方匹配的政事都有通達障塞的內容,而《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季春月令都強調要無有障塞。3如顧頡剛所說:“春天是萬物生長的時候,一切的政治和人事都應向生長方向進展,俾得增加自然界的動作的力量。所以在那時候,向來關閉的地方要打開……伐木和打獵要禁止,讓人和物各得欣欣地生長。”4《春秋繁露·求雨》所載春季求雨一系列的方法中也包括“通道橋之壅塞不行者,決瀆之”。所以,禁止壅隄水泉可以視為順應和輔助春季的季節特性,“以類相應”,5帶有較為原始的分類、感應思維的成分。6

時令月令文獻一般認為春季適合于“道達溝瀆”。如《管子·四時》記載春季行事有“治隄防,耕蕓樹藝,正津梁,修溝瀆,甃屋行水”,春季五政也包含了“凍解,修溝瀆”。7《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是月也,命司空曰:‘時雨將降,下水上騰,循行國邑,周視原野,修利隄防,道達溝瀆,開通道路,毋有障塞”。8《周禮·秋官·雍氏》:“雍氏掌溝、瀆、澮、池之禁。凡害于國稼者,春令為阱擭溝瀆之利于民者。”9也是在春季修挖溝瀆以利于民眾。此外,《管子·度地》認為春季的氣候土壤條件最適宜行土功:“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糾列之時也。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故事已,新事未起,草木荑生可食。寒暑調,日夜分,分之后,夜日益短,晝日益長。利以作土功之事,土乃益剛。”10漢代,月令思想對現實政治的影響逐步加深。如上文所引西漢平帝元始五年懸泉壁題《四時月令詔條》季春月令“修利隄防·謂[修筑]隄防,利其水道也,從正月盡夏(29行),道達溝瀆·謂□浚壅塞,開通水道也,從正月盡夏(30行)”。《后漢書·和帝紀》永元十年(98)春三月詔書:“隄防溝渠,所以順助地理,通利壅塞。今廢慢懈?,不以為負。刺史、二千石其隨宜疏導。勿因緣妄發,以為煩擾,將顯行其罰。”11由此,我們認為月令文獻的開通溝瀆水道、通利壅塞和《田律》中的毋壅隄水泉分別是從令行和禁止的不同角度表達同一訴求,而且從時間上來看,《二年律令·田律》毋壅隄水泉的“春夏”和《四時月令詔條·季春月令》道達溝瀆的“從正月盡夏”也是吻合的。

對于“毋壅隄水泉”的現實意義,過去主要有防洪和灌溉兩種觀點。1它應當主要與農田水利灌溉有關。泉流灌寖,以育五谷。因時灌溉,才能保證農作物生意浹洽,最終有所收獲。《田律》除了關注“橫流之水”,也注意“縱流之水”。2《秦律十八種·田律》:“雨為湗(澍),及誘(秀)粟,輒以書言湗(澍)稼、誘(秀)粟及豤(墾)田畼毋(無)稼者頃數。稼已生后而雨,亦輒言雨少多,所利頃數。”(1+2)3規定主管農業的田官要進行雨量的水文記錄,并統計受益和受害田畝。可見,《田律》對于農業灌溉的關切,“毋壅隄水泉”的目的應該主要是為了保障灌溉用水。此外,溝洫的重要作用在于避免水潦。如清人程瑤田所論:“溝洫以備潦,非備旱也。歲歲治之,務使水之來也,其涸可立而待。若之以備旱,則以潴之,不宜溝之;宜蓄之,不宜洩之。”4

出土簡牘包括十月興修水利的規定,青川秦牘《更修為田律》:“十月為橋,脩(修)波隄,利津梁。”漢簡《二年律令·田律》內容與之相同。傳世文獻中對于水利工程時間的安排,與出土文獻互相映證。水利建設的時間在古代月令文獻中有具體規定。5《國語·周語》中記載《夏令》“九月除道,十月成梁”,稱“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乃是“先王之教”。6《禮記·月令》則有:“(孟秋之月)完隄防,謹壅塞,以備水潦。”7《說苑·政理》中記載了一個相關的故事:“景差相鄭,鄭人有冬涉水者,出而脛寒,后景差過之,下陪乘而載之,覆以上衽,晉叔向聞之曰:‘景子為人國相,豈不固哉!吾聞良吏居之三月而溝渠修,十月而津梁成,六畜且不濡足,而況人乎?”8

為什么“三月而溝渠修,十月而津梁成”,水利建設集中安排在春秋兩季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保障農業生產。岳麓秦簡《毋奪田時令》強調不得以苛徭奪民時,試射要在春秋“閑時”。9參照《大清律例》,其中明確規定修理橋梁道路要在“農隙之時”。10此外,《禮記·月令》季春、孟秋月令強調“待時雨”“備水潦”,水利工程建設必須考慮雨季和汛期的時間。

具體來說,春季修溝渠,一是為農業生產的更好開展,二是為應對季風氣候下的夏季暴雨做好準備。三則如《管子·四時》“凍解修溝瀆”,春季修水利工程是因為“土地已經解凍,天氣干燥,土壤含水量適宜,便于施工”。11秋季修橋梁、堤防,第一是雨畢水涸,錯開豐水期,選擇平水期、枯水期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秦律十八種·徭律》就有:“縣所葆禁苑之傅山、遠山,其土惡不能雨,夏有壞者,勿稍補繕,至秋毋(無)雨時而?(徭)為之。”(119+120)12也是避免在雨季進行維修工程。根據統計,“秦漢時期,我國水災主要發生在夏秋季節的五六七八九月,其中六月份發生最多,其次是五月和七月,再次是九月和八月,其他各月發生較少或者沒有發生”。1從側面證明了《田律》水工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第二則是考慮到了冬季河水的寒冷,也為冬季聚藏做好準備。由此可見,當時的水利法關于水利工程時間的選擇有較為成熟的思考。《唐律疏議·雜律》“失時不修堤防”條,疏議:“依修繕令:近河及大水有堤防之處,刺史、縣令以時檢校。若須修理,每秋收訖,量功多少,差人夫修理。若暴水泛溢,損壞堤防。若有損壞,當時不即修補,或修而失時者,主司杖七十。”2也將一般的水工時間安排在秋收之后,但也強調及時修繕。

此外,“毋壅隄水泉”涉及相鄰權問題,傳世文獻所見漢代水利法制中也有涉及相鄰權的內容,《說文解字》:“?,所以水也。漢律曰:及其門首灑?。”段玉裁注:“蓋謂壅水于人家門前有妨害也。”3就是針對妨害相鄰關系的水事行為。4而世界早期法律典籍中的水利法大多涉及相鄰權問題。5

二、治水律、徭律與治水防洪

新近披露的荊州胡家草場西漢簡牘中也包含了涉及水工問題的漢律:

為之不謹,而決潰、流邑若殺人,匠為者及民葆(保)者,罰金各四兩,嗇夫、吏主者各二兩;(2490)不流邑、不殺人而流稼三頃以上,若壞人田舍,流道、撟(橋)、隄、它功,繕治之,用積徒五十人(2483)以上,匠、民葆(保)者,罰金各二兩,嗇夫、吏主者各二兩,都水吏、匠不坐蟸(蠡)渠。(2481)

此前,章武三年(223)蜀國的護堤令曾被視為我國最早的防洪法令。7居延漢簡有“縣置三老二 行水兼興舩十二置孝弟力田廿二 征吏二千石以符卅二 郡國調列侯兵卌二 年八十及孕朱需頌五十二”(5·3+10·1+13·8+126·12)。1當為西漢詔書目錄。其中,行水兼興舩十二,陳夢家認為指“治水及行船之事”,“頒行于高祖十一年以后,呂后元年之前”,2但并不清楚其具體內容。胡家草場新出簡牘則表明西漢已經存在較為成熟的防洪法律。魯家亮先生將這條律文稱為“治水律”。3陳偉先生指出胡家草場漢簡中漢律三卷有明確的目錄。《治水律》出自第三卷“旁律乙”。4而湖北云夢睡虎地77號西漢墓出土簡牘中所見漢律分為兩組,其中,W組也包括了治水律,“每種律名均書于該種律文首簡的正面,其上標有長方形墨塊或圓形墨團”。5從胡家草場簡《治水律》的行文上來看,其與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徭律》相近,或自徭律析分而來。這條法律要求謹慎進行堤防的修筑,如出現決堤,作為直接責任人的工匠和參與修繕的民眾及主管官吏都會處以罰金,具體規定了沖毀村莊或造成人員死亡的處罰,以及沖毀他人田舍、道路、橋、堤和其他工程,修繕人工達到五十人以上的處罰。這里修繕人工的規模可以對比開通褒斜道這樣的大型工程項目,“受徒二千九百六十人”,“凡用功七十六萬六千八百余人”,建成“橋格六百卅三口,大橋五,為道二百五十”。6簡文中的積徒和碑文中的用功涵義一樣,指累積人次。7由此可以想見秦法對于堤防安全的重視程度。而其對于災情的統計所涉及的內容和史籍中記載災情的“壞城郭、傷禾稼、殺人民”近似。8

秦漢時期的大型水利工程有賴于民力的征調,作者動輒數萬,而小型水利工程也需要勞動力的參與。《漢書·百官表》注引如淳云:“律,司空主水及罪人。”9以司空主管水利工程及管理刑徒從事相關徭役。10岳麓秦簡中有:“?(徭)律曰:補繕邑院、除田道橋、穿汲<波(陂)>池、漸(塹)奴苑,皆縣黔首利殹(也),自不更以下及都官及諸除有為殹(也),及八更,其睆老而皆不直(值)更者,皆為之,冗宦及冗官者,勿與。除郵道、橋、駝(馳)道,行外者,令從戶□□徒為之,勿以為?(徭)。”(1255正+1371正+1381正)11其內容也涉及興建水利工程的力役安排。其內容基本為漢法所承襲。《二年律令·徭律》有:“補繕邑□,除道橋,穿波(陂)池,治溝渠,塹奴苑,自公大夫以下,勿以為?(徭)。”(413)12朱紅林認為:“秦律規定,部分利民的公共工程,由與之有利益關系的百姓無償參與完成,不算作徭役。岳麓秦簡這條律令的意思是,補繕邑院、除田道橋、穿陂池、塹奴苑這類工程都是利黔首的公益工程,由爵位自不更以下的包括那些被規定免除徭役的人來完成,不能算作徭役。”13值得注意的是,不承擔更役的睆老應承擔這類徭役。《禮記·王制》載:“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戎。”14表明老年人口在達到一定年齡標準后逐步退出課役系統的可能,與秦漢睆老、免老之制相近。但鄭玄在注解《禮記·王制》時將力政理解為“城郭道渠之役”,15認為這類力役被早早免除,從岳麓秦簡來看,這和秦漢制度有所不同。秦漢時期的徭役可分為大小徭役,小徭役是地方上較小規模的力役,大徭役則是由中央政府征發的規模較大的力役與兵役。二者在力役類型、強度、服役范圍上有所不同。睆老給邑中事,不事外徭,其中就包括了治水。也就是說,治水勞動更多地被視為地方上的雜役。1

鄭玄注《考工記·匠人》認為井田制之下一井九夫“共治溝也”。2井田制雖廢,但水利工程這一公共事業在授田制之下仍有賴于相關利益者的參與。《周禮·地官·小司徒》:“田與追胥竭作。”3田獵與追盜這類事務男性成年人要悉數參與。呂思勉就認為:“田與追胥,是地方上固有的事……地方上固有的事,總是與人民利害相關的。”4水利工程顯然也屬于這一情況。水利事業為公共事務,民眾應無償參與的徭役義務,《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魯以五月起眾為長溝”,子路用自己的俸祿來為民眾提供漿飯,孔子使子貢覆飯毀器,可能也是基于這方面的原因。5東漢永元十年(98)《張仲友修通利水大道》刻石中記載:“時長吏王君,即使東曲里父老馮盡,發戶民□□等作,穿波(陂),徙土增卑下,通水大道,以為土□保。”6聯系胡家草場西漢簡牘中民葆者所應擔負的責任,以及岳麓秦簡對公共工程民眾義務的強調,可知秦漢時期對于水利工程等公共事業與民眾關系的認知。

三、田令與灌溉秩序

《淮南子·齊俗訓》謂:“夫稟道以通物者,無以相非也,譬若同陂而溉田,其受水均也。”7事實上,用水的天然秩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用水者與水流之間的空間關系,但用水公平的實現也有賴于成熟的法律制度。

既往探討秦漢水法的主要史料是倪寬的水令及召信臣的均水約束。倪寬水令曾被認為是最早見于記載的專門灌溉性法規。《漢書·倪寬傳》載倪寬“定水令以廣溉田”。顏師古注:“為用水之次,具立法令,皆使得其所也。”8有學者認為水令的具體內容已無法考證。9也有學者據顏注推測倪寬所定《漢水令》“主要是解決用水的先后次序問題,即下游先灌溉,上游后灌溉”,并將《漢水令》視為“我國最早的有關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法律制度”。10至于其施行地域范圍,前學時賢觀點不一。沈家本《歷代刑法考》按語:“此水令專為六輔渠而定,用水各有次序,以免人民之爭端,與召信臣之均水約束大略相同,非通行郡國之令也。”11沈氏認為這一水令的施行范圍有限,僅僅是地方行政機構制定的法規。但也有學者認為“由倪寬奏表,武帝正式頒行的《水令》提高了令在調整水事關系中的法律淵源體系中的地位”。12這一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討論。

另一重要水利法規為召信臣的均水約束。《漢書·召信臣傳》載召信臣“躬勸耕農,出入阡陌,止舍離鄉亭,稀有安居時。行視郡中水泉,開通溝瀆,起水門堤閼凡數十處,以廣溉灌,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蓄積有余。信臣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爭”。13均水約束即“將水源分配協議刻成石碑,以供各方共同恪守,以防止爭水糾紛。”1既往對漢代水令與均水約束的研究多依據《長安志》涇渠圖制,該圖為元代李好文編制。清人沈欽韓《漢書疏證》:

《長安志》涇渠圖制云,立三限閘以分水,立斗門以均水。凡用水,先令一吏入狀,官給申帖,方許開斗。自十月一日放水,至六月遇漲水歇渠,七月往罷。每夫一名,溉夏秋田二頃六十畝,仍驗其工給水行之序次,自下而上,晝夜相繼,不以公田越次,霖潦輟功。此均水之法也。2

這種申帖制實際上乃是后世之法,其制度細節恐怕并非漢代水法的內容,以之推斷漢制似為不妥。漢代水令與均水約束的具體內容雖然失載于史乘,但其主要涉及用水公平和用水秩序的問題已是定論。新近公布的岳麓秦簡“縣官田令甲廿二”已涉及相關內容:

縣官田者或奪黔首水以自(溉)其田,惡吏不事田,有(又)為此以害黔首稼(1721)。黔首引水以(溉)田者,以水多少為均,及有先后次。縣官田者亦當以其均,而不殹(也),直以威多奪黔首水,不須其次,其非殹(也),有如此者,(1808)皆當以大犯令律論之。(1811)3

對于這條法令,陳松長認為:“本條令文的主旨是明確‘縣官田者不要作‘惡吏,不要以官威搶奪黔首的水資源,要按所需農田用水的多少和先后與黔首共享水資源。”4王勇則分析了“縣官田”概念,指出其與“黔首稼”對舉,因而近于公田,而這條田令“表明秦代對于農田灌溉用水的水量與先后次序已經有約定俗成或法令規定的基本原則”。5

簡文中的“黔首引水以溉田者,以水多少為均,及有先后次”,明確了百姓引水用水的公平權利,取水須遵守秩序。而且縣官田也要遵循這一基本原則,不能利用其權威侵奪百姓的水。如果不按照次序取水,要依法論處。“大犯令律”,秦漢律、令區分模糊。6犯令指“令曰勿為而為之”。7《田令》提供法律機制以保證民眾對灌溉用水的獲取,解決用水糾紛。在既往研究中,對于秦漢時期的用水順序,曾有學者指出首先滿足最高統治者需要,其次是航運用水,第三是禮制性用水,第四滿足軍事需要,第五才是滿足灌溉用水。8而從岳麓簡“田令甲廿二”來看,秦律已十分強調灌溉用水的重要性。

漢代倪寬《水令》和召信臣《均水約束》秉承和延續了秦《田令》的水利制度精神和灌溉管理方法。而秦漢時期《田令》《水令》關于用水公平、依次取水的法律內容與制度精神也為后世水利法律所繼承,如敦煌文書P2507號唐代《開元水部式殘卷》第6-7行:“凡澆田皆仰預知,須畝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閉塞,務使均普,不得遍并。”9宋代《天圣令·雜令》載:“諸取水溉田,皆從下始,先稻后陸,依次而用。”10西夏《天盛律令》養草監水門涉及混亂放水、無監給水、毆打供水者等項。11其中關于用水公平和用水秩序的規定可以向前追溯至秦法。

四、航運與船只管理

“船車有輸”,12水路交通是運送人員、物資的重要方式,在水網密集地區,人們船車楫馬。在必要時,水路則可以替代陸路交通,“莊道敗絕不補而行水道”。1因而,航運是國家必須加以控制和管理的對象。出土秦漢簡牘中有不少涉及航運的法律問題。已有不少學者從船政的角度對相關材料加以研究。2但從航運法角度加以系統分析的則暫付闕如。

從出土文獻來看,秦漢有船嗇夫、津嗇夫等專職負責航運管理者,又以《津關令》《均輸律》等嚴格把控水陸要隘的出入。3里耶秦簡中有“戌朔庚戌,輸曹河□”(8-2061),4《二年律令·津關令》則有夾谿河置關,“諸漕上下河中者,皆發傳”(523),通行要有證件。如果沒有符信出入,逾越關塞,則依照越塞闌關令處置。5

水運與陸路運輸不同,必須考慮水流深淺不一、水量隨季節變化等問題。北大藏秦簡中有秦水陸里程簡冊,整理者稱為《道里書》,主要內容是關于江漢地區水陸交通路線和里程。其中記錄了漢江流域水路航道里程,不同季節“重船”“空船”逆水上行、順水下行的日行里數。6

用船江、漢、員(涢),夏日重船上日行八十里、下百卌里,空船上日行百里、下百六十里。(04-211)

春秋重船上日行(七十)里、下百廿里,空船上日行八十五里、下百卌里。(04-219)

冬日重船上日行六十里、下百里,空船上日行(七十)里、下百廿里。(04-052)

它小水,夏日重船上日行六十里、下八十里,空船上日行(七十)里、下百一十里。(04-054)

春秋重船上日行卌五里、下六十里,空船上日行五十里、下八十里。(04-053)

冬日重船上日行卌里、下五十三里,空船上日行五十里、下(七十)四里。(04-046)

辛德勇認為:“這種根據江河水量及其季節變化而制定的每日最低運行里程限制,應該是官方頒行的法規。”7其說可從。由此可知,當時已根據河流的水文特征制訂行船標準。里耶秦簡中有“洞庭上空船下□”(9-1728),8應當也是關于行船標準的記錄。

從出土文獻來看,秦制對公船進行嚴格管理,岳麓秦簡中作為官箴文獻的《為吏治官及黔首》關注的問題就包括“船隧毋廡、深楫不具,行者滯留,船人不敬(警)”(59-2+07-2+60-2+08-2+61-2)。9新近公布的岳麓秦簡(柒):“吏卒亡船,當赍而居者”(0108),10吏卒丟失了公船,應賠償,若無力賠償,則以居作的方式償還。里耶秦簡有借公船未及時歸還而展開具體情況調查的往還文書:

廿六年八月庚戌朔丙子,司空守樛敢言:前日言競陵漢陰狼假遷陵公船一,袤三丈三尺,名曰□,Ⅰ以求故荊積瓦。未歸船。狼屬司馬昌官。謁告昌官,令狼歸船。報曰:狼有逮在覆獄己卒史Ⅱ衰、義所。今寫校券一牒上,謁言己卒史衰、義所,問狼船存所。其亡之,為責券移遷陵,弗□□屬。Ⅲ謁報。敢言之。[九]月庚辰,遷陵守丞敦狐卻之:司空自以二月叚(假)狼船,何故弗蚤辟□,今而Ⅳ誧(甫)日謁問覆獄卒史衰、義。衰、義事已,不智(知)所居,其聽書從事。/?手。即令走□行司空。Ⅴ(8-135)

□月戊寅走己巳以來。/?半。□手。(8-135背)1

以及因不可抗的自然原因,水勢大,造成系船的繩索斷開,船漂走后未能尋回,如何論定責任的問題。

卅年九月丙辰朔己巳,田官守敬敢言之:廷曰:令居貲目取船。弗予,謾曰亡,亡不定言。論及Ⅰ讂問,不亡,定謾者訾,遣詣廷。問之,船亡,審。漚枲,乃甲寅夜水多,漚流包船,船(系)Ⅱ絕,亡。求未得,此以未定。史遂將作者氾中。具志已前上,遣佐壬操副詣廷。Ⅲ敢言之。Ⅳ(9-982)

九月庚午旦,佐壬以來。/扁發。壬手。(9-982背)2

里耶秦簡討論案例涉及借船而發生船難,船只漂沒,乘船者死亡,同乘者的責任問題。

董仲舒《春秋決獄》也有:“甲夫乙將船,會海風盛,船沒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論?”4涉及船難遇難者死亡認定及后續民事問題。

對于航運事故,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賊律》有所規定:“船人渡人而流殺人,耐之;船嗇夫、吏主者贖耐。其殺馬牛及傷人,船人贖耐,船嗇夫、吏贖遷。其敗亡粟米它物,出其半,以半負船人。舳艫負二、徒負一;其可紐系而亡之,盡負之,舳艫亦負二、徒負一;罰船嗇夫、吏金各四兩。流殺傷人、殺馬牛,有(又)亡粟米它物者,不負。”(6+7+8)5該條法律又見于荊州胡家草場漢簡:“船人渡人而流殺人,耐為司寇;船嗇夫、吏主者,罰金十二兩。其殺馬牛及傷人,船人罰金十二兩;船嗇夫、吏,罰金八兩。其敗亡粟米、它物,出其半,以半負船人,舳艫負二,徒負一。其可紐(系)而亡之,盡負之,舳艫亦負二,徒負一;罰船嗇夫、吏金各四兩。流殺、傷人,殺馬牛,有(又)亡米粟、它物者,不負。”(1123+1129+994)6新近公布的張家山336號墓出土竹簡中的《漢律十六章》,據整理者推斷,時代在《二年律令》之后,反映的可能是文帝時期的法律。7《漢律十六章·賊律》中關于航運事故的處置,律文與《二年律令》基本相同,僅末尾多出“得亡衣器它物,其主識者,以畀之”。8湖南張家界古人堤簡29號木牘正面為漢律目錄,其中第六欄包括“船人□人”,9應當也是指賊律的這一內容。

由此可見,漢代法律規定,航運造成的事故,由承運方擔負責任。如致人溺亡,直接責任人即船人的處罰最重,處以勞役刑,耐為司寇。間接責任人即主管官吏因負有管理義務,處以贖耐,以罰金替代勞役刑,金額為十二兩。致使牛馬溺亡及傷人,直接責任人罰金十二兩,間接責任人贖遷,以罰金替代流放,金額為八兩。糧食及其他財物損失,直接責任人部分賠償,舳艫,整理小組認為指船頭船尾的船工。彭浩等認為指船隊之長。1他們與行船的徒隸都有賠償義務;至于間接責任人,則處以罰金四兩。2而因不可抗力、自然原因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物損失,無須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取得航運事故中的失物,若認識失主,應予以交還。馮勇認為《二年律令·賊律》對航運事故責任歸屬的判斷近似于現代民法上的無過錯責任原則。3事實上,這一航運法律的規定已十分接近現代合同法中關于運輸違約責任的認定。4此外,《二年律令·金布律》:“不幸流,或能產拯一人,購金二兩;拯死者,購一兩;不智(知)何人,?貍而讂之。流者可拯,同食、將吏及津嗇夫、吏弗拯,罰金一兩。拯亡船可用者,購金二兩,不盈七丈以下,丈購五十錢;有識者,予而令自購之。”(430+431+432)5由此可見,漢律雖然規定對不可抗力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物損失,不進行歸責,但鼓勵實施緊急救助行為。在可以救援的情況下,同食、將吏、津嗇夫等被視為有救助義務者,他們如果采取放任態度,不作為,則處以罰金。

五、結語

上古中國,水利法思想早興。在總結早期治水經驗的基礎上,人們已開始積極思考人與水的關系問題,以及與水相關的人與人的關系問題。先秦的水利法制意識和實踐為秦漢水利法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秦都六合上游,并兼天下,漢乘秦之弊,奄有四海。對于秦漢大一統國家而言,防治水患、獲取水利、避免水事糾紛是這一歷史時期水利法主要關切的問題。出土簡牘表明,秦漢國家利用法律對水事行為活動加以嚴格規范和管理。漢律中已然出現獨立成篇的專門性水利法規《治水律》,它與分散于《田律》《徭律》《賊律》等律篇中的諸多涉及水利的條文覆蓋水工、灌溉、防洪、航運等多個方面。

田律規定的水利時間除了受到分類、感應思維的影響,有其合理的現實原因。治水律、徭律則表明,秦漢時期的治水防洪乃是公共事務,要求民眾承擔相應力役。漢水令承襲秦田令,起到了保障灌溉用水秩序與用水公平的作用。在航運法方面,秦漢時期對公船與航運實施嚴格管理。漢律中關于堤防疏失、航運事故的規定應當也是繼承自秦制。

從秦漢水利法規中已能夠窺見后世綜合性水利法和專門性水利法規的影形。秦漢時期是我國水利法典化的重要歷史階段,對秦漢水利法規進行系統梳理,有助于厘清古代水利法制史的發展脈絡,深化對中華法系的認識。

作者馮聞文(1986年—),江南大學江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江蘇,無錫,214122]

[收稿日期:2023年2月20日]

(責任編輯:王彥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三级a|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澳门av无码|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5555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91|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伊人天堂网| 欧美日一级片| AV色爱天堂网| 亚洲熟女偷拍|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欧美日韩第二页|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网址| 91久草视频| 国产在线日本|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国产在线第二页|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一级黄色欧美| av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日本三区视频| 免费在线成人网|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a级片|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99激情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a级片|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久久6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成人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