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君寶,趙艷輝,韓書新,王艷芳,王銳,張恒碩
(中航油(北京)機場航空油料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00)
《安全生產法》明確規定,企業承擔安全生產的主體責任,企業負責人是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
構建企業雙重預防機制,有利于企業全面開展安全風險辨識和隱患排查,能夠及時管控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危險和有害因素及管理缺陷,消除或避免事故。
安全管理的本質是危險源的管控,雙重預防機制的建立可以提升企業安全風險的辨識能力和企業全面排查、預想、研判、管控各類安全風險點的能力。
危險源、安全隱患、安全風險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相互關系模型
根據風險級別、管控資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復雜及難易程度等因素而確定不同管控層級的風險管控方式。
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和企業管理制度,組織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安全生產員工和相關人員,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開展各項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全面排除本企業的事故事件安全隱患的過程。
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工作目標是以積極推進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數字化,全面推動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有效落實,逐步構建科學完善的工作推進機制、有全面覆蓋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措施、有責任明確的隱患排查治理制度、有線上線下融合的信息化系統、有獎懲分明的激勵約束機制的“五有”常態化運行機制。
(1)成立組織機構;(2)編制工作方案;(3)加強人員培訓;(4)完善管理制度。
(1)劃分風險分析單元;(2)辨識評估風險;(3)制定管控措施。
對應風險管控措施,明確隱患排查任務,依據應急管理部《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導則》《北京市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辦法》(市政府令第266號)等,使隱患排查做到定期排查與日常排查相結合,專業排查與綜合排查相結合,一般排查與重點排查相結合。
依托應急部登記中心開發的信息化系統平臺或者自行開發的信息化系統與雙重預防系統相結合解決傳統的紙質巡查記錄漏填、無法有效跟蹤、驗收不及時等問題,同時結合信息化平臺中巡查數據統計、采集結果分析和風險預警推送等功能,可以進一步完成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的閉環管理。
按照《安全生產法》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修訂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通過持續培訓使員工切實提高風險辨識、隱患排查相關的業務能力,并且將雙重預防機制建設與員工安全績效考核結合,調動全員參與的主動性,真正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
每年有效評估雙重預防機制運行效果,以確保雙重預防機制能夠持續運行,并不斷改進,提升安全管理績效。
航空燃料企業不同的機場油庫根據實際情況建設的雙重預防機制存在差異,運行效果也參差不齊,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效果評價體系至關重要。
4.1.1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雙重預防機制運行效果評價已有研究成果和航空燃料企業實際運行影響因子篩選出的評價指標。首先,結合實際運行情況,分析航空燃料企業雙重預防機制運行效力構成要素;其次,構建多層次結構,設立目標層為航空燃料企業雙重預防機制的運行效果;然后,確定一級指標及二級指標,通過分析其各項指標的影響因子;最后,形成評價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各項指標賦予的權重如下:一級指標:企業級別安全風險管控水平、企業級別隱患排查治理水平以及企業級別雙重預防機制實施保障能力。二級指標(權重):安全風險管控水平[企業級別安全風險辨識程度(0.75)、企業級別安全風險管控響應速度(0.64)、企業級別風險辨識參與人數(0.35)、企業級別風險辨識的完整性(0.38)、企業級別安全風險分級合理性(0.54)、企業級別風險警示標示告知落實程度(0.43)]。
隱患排查治理水平[企業級別隱患治理平均周期(0.66)、企業級別隱患排查方法掌握情況(0.66)、企業級別隱患排查的分級情況(0.45)、企業級別隱患督辦次數(0.15)、企業級別隱患排查工作會議指導能力(0.20)、企業級別周期內隱患排查次數(0.15)]。
雙重預防機制實施保障能力[企業級別雙重預防類信息系統應用情況(0.70)、企業級別雙重預防體系制度建設完整度(0.68)、企業級別各層級崗位的雙重預防機制(0.50)、企業級別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程度(0.51)、企業級別周期內開展雙預防會議頻率(0.22)、企業級別安全專業人才比例(0.15)、企業級別雙重預防機制制度培訓次數(0.42)、企業級別雙重預防信息平臺的建設周期(0.20)、企業級別安全資金投入比率(0.32)、企業級別單位部門重視程度(0.35)、企業級別安全監察部門發布雙重預防文件數(0.24)、企業級別員工安全績效水平(0.21)]。
4.1.2 指標篩選
其目的在于簡化評價模型,使得準確評價。關聯性分析步驟:
(1)關聯系數設置:
式中:Xij:i項指標和j項指標的關聯系數;Zi:為i項指標的平均值;Zki:為k項評價對象中i項指標的值。
當X>0為正關聯,X<0為負關聯,X=0為不關聯。關聯系數絕對值越大,則關聯性越強。關聯系數共計3種,絕對值在0.7以上視為強關聯,在0.4~0.7之間為一般關聯,0.4以下視為弱關聯或者不關聯。
(2)篩選關聯程度為強關聯指標并刪除。經過關聯性分析,將部分指標予以刪除。
(3)指標可測性分析。結合雙重預防機制運行效果評價相關標準規范,將航空燃料企業雙重預防機制運行效果最終評價分為4個等級。等級Ⅰ:0≤R≤0.5;等級Ⅱ:0.5<R≤0.6;等級Ⅲ:0.6<R≤0.8;等級Ⅳ:0.8<R≤1。
4.2.1 BP神經網絡模型選擇
BP神經網絡模型:輸入層—隱匿層—輸出層。
4.2.2 BP神經網絡模型訓練
此評價體系中有19個指標,因此網絡的輸入層有19個輸入。系統的輸出層是1個節點。借助MATLAB神經網絡工具箱,完成模型構建與訓練,使用函數tansig、trainlm、logsig,輸出值設定在[0,1][1]。
4.2.3 模型驗證
使用BP神經網絡可以構建穩定的評分系統,更加客觀科學的進行雙重預防機制運行效果的評價[2]。采用指標體系,通過組織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相關的資深人員有效評價航空燃料企業雙重預防機制運行效果,確定期望輸出值,通過比較后,確保相對誤差不超過5%,如表1所示,得到結論:在誤差允許范圍內,該模型可用作航空燃料企業雙重預防機制運行效果評價[3]。

表1 BP神經網絡模型誤差結果分析
(1)解決風險辨識評估不全面、辨識能力不足、未全員參與等問題,進一步提升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提高風險意識、隱患排查能力,形成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能安全”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圍[4];(2)解決辨識風險、隱患排查方法、標準不一致問題,進一步提高安全生產標準化水平;(3)解決隱患排查存在盲區和死角問題,進一步提高隱患排查全面性、專業性;(4)通過制定檢查單使隱患排查更具有操作性,并且更徹底;(5)通過數字化平臺統計分析,更好為安全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為對雙重預防機制展開更加詳細的說明,基于第三章的理論方法,展示航油企業實踐后得到的部分項目成果,以某油庫為例,梳理航油企業特有的風險事件,包括油品停止供應、油庫斷電、油品質量問題等。
5.2.1 風險事件—油品停止供應(2個風險點分析)
(1)浮動出油裝置卡滯、油罐液位過低或部分位置漏氣。以油品停止供應為例:接收、轉輸、儲油與發油作業中存在防護裝置、設施缺陷現象。存在風險:在發油過程中,若浮動出油裝置卡滯、油罐液位過低或部分位置漏氣,導致進氣,將導致無法供油。根據LS法計算,得出L=2,S=5,R=10,得出結論,風險等級為較大風險。為避免此事件發生,采取的管控措施為:①嚴格控制油罐內液位高度,到達低液位高度時,必須更換發油罐;②定期檢查浮動出油裝置,利用洗罐時機對浮筒內部進行檢查;③加強應急演練,班組成員能夠快速查找發油停止故障的原因,確保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加油系統,將影響降到最小。
(2)自控系統運行故障。以油品停止供應為例:自控系統運行存在設備設施缺陷現象。存在風險:電液聯動閥因斷電或誤操作可能產生收發油過程中誤關閉事故,導致收油過程中憋壓,憋停首站泵;發油過程中油泵進口抽空,影響泵的運行以及發油作業。根據LS法計算,得出L=2,S=5,R=10,得出結論,風險等級為較大風險。為避免此事發生,采取的風險管控措施為:①加強自控值班人員培訓,避免作業人員誤操作,提高油庫自控人員業務水平;②定期對自控系統電動閥聯鎖功能進行測試,確保聯鎖功能的穩定性;③加強應急演練,班組成員能夠快速查找發油停止故障原因,確保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加油系統,將影響降到最小。
5.2.2 風險事件—油庫斷電(1個風險點分析)
以油庫斷電為例:高壓設備運行存在防護不當現象。存在風險:高低壓電纜溝內積水,蒸發會導致母排和電氣接點生銹,電氣絕緣降低,輕者停電重者短路或電氣火災,或者影響自控系統工作,造成延誤航班的后果。根據LS法計算,得出L=1,S=4,R=4,得出結論,風險等級為低風險,風險可接受。為避免此事發生,采取的風險管控措施為:①加強高低壓室電纜溝防水處理,確保電纜溝防水層完好;②加強異常天氣下庫區排水疏通工作,并在現場配備潛水泵等應急設備,確保排水順暢;③加強應急演練,各班組人員加強臨時發電機使用,確保油庫的電力供應。
5.2.3 風險事件—油品質量問題(1個風險點分析)
以油品質量問題為例:冬季安全生產中存在作業場地溫度、濕度、氣壓不適現象。
存在風險:冷凝水過多導致油品質量不合格。
根據LS法計算,得出L=2,S=2,R=4,得出結論,風險等級為低風險,風險可接受。
為避免此事發生,采取的風險管控措施為:①加強對油罐、過濾器低點的放沉,確保油品質量合格;②合理安排油罐儲量,減少罐內氣體空間,減少冷凝水的產生。
根據對多家試點省份應急局、試點企業及系統內部等進行深入調研、評估后發現,雙重預防機制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仍有多方面需要完善優化,存在部分問題亟需進一步解決。
6.1.1 制度對機制運行無法起到有效引導作用
為確保雙重預防機制運行有效性,制度基礎是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前提,雙重預防機制相關管理及崗位操作制度的不完善導致雙重預防機制運行缺乏指導和操作指引[5]。
6.1.2 未能準確辨識風險點
(1)風險點的有效劃分是雙重預防機制構建的基礎工作。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會存在一系列風險點辨識問題,比如風險點辨識不全面不完整、缺少特殊風險點劃分等情況。(2)辨識風險單元的界限不夠清晰明確。由于各企業生產單位所劃分的責任區域不同,使得管理模式出現各種情況,雙重預防機制辨識出的風險單位劃分不盡相同,有時會出現辨識界限重疊的問題,比如應急處置與消防系統日常巡檢查會出現重疊等情況。(3)沒有準確確定風險因素。在部分企業實施過程中,經常出現事故與風險因素混淆,風險因素、事故后果等方面辨識不全面,導致風險管控措施描述不清晰、不全面、不具體。
6.1.3 風險辨識和評估管控不準確
(1)辨識方法的選擇不合理;(2)風險等級的確定不準確;(3)管控措施和實際不相對應。
6.1.4 排查治理隱患的效果不佳
(1)深受傳統概念深刻限制和影響,使得隱患排查治理的效果欠佳;(2)無法統一重大隱患的確定;(3)隱患排查的責任沒有落實到個人。
6.1.5 過程管控不夠徹底
(1)綜合管控未體現重點內容。過程中缺少綜合管理,缺少系統性監督檢查,經常會出現雙重預防機制運行效果越來越差的現象,風險隱患排查工作流于形式,員工信息填報經常出現漏填、錯填的情況。(2)專業管控的人員不充分。由于航空燃料企業中各崗位人員專業技能的提升不足,缺少專業人員管控負責,無法及時排查和預防其相對應管控的風險隱患。
6.1.6 對信息平臺的建設仍顯不足
比如常規的各項檢查項目不夠全面、內容錄入不夠及時、網絡系統不穩定等問題。
6.2.1 制度體系優化提升
6.2.2 風險隱患管控優化提升
(1)風險辨識方法優化提升;(2)風險分級的優化提升;(3)風險管控措施優化提升。
優化前:液位計、壓力表、溫度計等安全儀表顯示是否正常,報警設置是否正常。優化后:①航煤儲罐液位是否在2.2~19.72 m正常范圍內;②航煤儲罐壓力是否在0~0.2 MPa正常范圍內;③各罐溫度是否在≤33 ℃范圍內;④儲油罐區管線壓力報警指標是否<1.2 MPa,運行正常;⑤儲罐區發油總管壓力報警指標是否嚴格控制在每分鐘變化不超過0.05 MPa,運行正常。
6.2.3 日常管理優化提升
6.2.4 信息化平臺優化提升
開發雙重預防機制模塊,將原有系統中不適用本企業的描述修訂為適用于企業描述,增加修改歷史記錄,將雙重預防機制與日常安全檢查相融合,創建安全檢查模塊。
文章研究了航空燃料企業雙重預防機制的建設,采用BP神經網絡算法有效構建航空燃料企業雙重預防機制的運行效力評估模型,實現客觀公正的運行效果評價。對航油企業特有的斷供、油品質量、斷電風險等事件進行分析,并研究優化措施和雙預防系統實際應用案例。在航油系統內率先進行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方面的全面性研究,并建立了客觀科學的數學評價模型,結合實際使用進行了案例分析和優化研究,進一步對雙重預防機制在航空燃料企業合理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建設和運行賦予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