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 張武橋
[摘 要]壯歌是壯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精神文化形態,表征著該族群生產生活與精神世界的集體記憶。隨著媒體融合與民族融合趨勢的加深,壯歌傳播的場域有從線下向線上轉化的明顯趨勢。場域空間形式規定了壯歌傳播的內容與形態,延伸了其文化傳播的場域空間與受眾的感官視知覺體驗。在網絡場域中,壯歌文化呈現出藝術與文化兼具的敘事性內容與參與和交互同存的娛樂式形式等特點。只有不斷促進壯歌文化傳播主體多樣化,深入挖掘豐富的壯歌文化內涵,明確傳播受眾特征與個性定制,創新壯歌的傳播方式,形成反思與再生產的循環意識,方能更好地傳承傳播壯歌文化。
壯歌線上場域的存在形態及其作用的發揮是不同的網絡場域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壯歌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三)壯歌網絡傳播的優勢分析
虛擬網絡傳播場域的形成,短視頻的迅速發展,為傳播壯歌一類“非遺”提供了技術支持與擬態環境,進而為壯歌文化的數字傳播賦予新的動力。壯歌文化在網絡場域的傳播中具有如下優勢。
首先,互聯網用戶的增量與短視頻平臺的崛起引起大眾傳播方式與渠道的變化,使得壯歌在短視頻平臺的傳播更加簡易便捷。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34億,使用率高達90.5%。短視頻媒體操作簡易,帶有豐富的娛樂性,同時又有極強的受眾參與性,短短數年間,就成為眾多網民追捧的傳播平臺。短視頻平臺不斷完善銳化、用戶規模的急劇增長為壯歌文化在互聯網平臺的傳播帶來龐大的受眾群體,提供了新的傳播渠道。在壯歌文化的數字傳播場域中,為實現壯歌文化與新科技的融合,利用大數據等手段科學分析受眾特點,充分發揮短視頻平臺優勢,打造適合壯歌在短視頻平臺的發展路徑已成為當下的重要話題。
其次,壯族文化本身的獨特魅力與壯族歌曲的原創智慧使得壯歌在網絡場域內更易為受眾所接受。近年來,親切幽默的壯族人以極富代表性的“壯普”(壯族普通話)在社交網絡上為網友爭相模仿,富有代表性的發音、幽默樂觀的話語表達方式深受網民喜愛,也為壯歌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壯族人唱歌張口即來,不論人、景、事抑或物都能完美地融入歌曲里,歌詞押韻,語言生動,仿佛每一個壯歌演唱者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壯歌的原創智慧還體現在山歌的對唱上,嚴格的韻律要求、整齊的對仗在山嶺間互相應和,以聲傳情。“三月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一年一度的民歌節,不只壯族地區趕歌圩活動熱鬧非凡,在短視頻平臺亦火爆一時。逗趣押韻的壯歌歌詞引來網友們爭相互動,將壯歌的特點模仿得惟妙惟肖。受大部分人喜愛的就是符合大眾審美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歌詞是陽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無論語言是壯語抑或漢語,壯族民歌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最后又在生活中傳唱,而在內容為王的短視頻平臺占有一席之地,足以說明壯歌強大的傳播潛力。天然質樸的歌聲、旺盛的創作欲望,使得壯歌在各個時期都有精品涌現,推動壯歌走出大山,走向大眾,走出國門。
再次,在壯族地區發展迅猛,重視民族文化多樣性。政府部門的重視是壯歌文化得以發展的重要條件。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人口眾多,文化特色鮮明,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影響下,廣西與東盟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但由于廣西民族文化產業存在整體實力偏弱、科研投入不夠、資源開發不足等問題,產業發展仍處于劣勢。為響應科技部、中宣部、中央網信辦、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促進自治區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相關部門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積極探索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舉措。相關意見條例的出臺為壯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政策支持,也為壯歌文化在短視頻平臺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網絡場域中壯歌文化的藝術表達
廣西壯族山歌濃厚的地域特色使之成為網絡場域建構廣西地域形象的符號表征之一。壯歌作為一種民族氣息濃郁的文化,具有以下特點:(1)傳承形式獨特。壯族人從孩提時期就開始學唱壯歌,父教子,母傳女,老授少,師傳徒,世世代代傳承,形成少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習俗。(2)人文功能豐富。壯鄉人的歌曲表達的是他們生活勞動的習慣與情感,風格淳樸真實,充滿鄉土氣息。種田砍柴時唱歌,婚喪嫁娶時唱歌,抒發感悟時唱歌,逢年過節、青年男女談戀愛時唱歌,甚至家庭成員對話、為瑣事吵架時也用歌曲來表達。(3)藝術特點鮮明。壯歌是深入壯族人骨子里表現情感愿望的藝術形式,具有出口成章的特點,通常善用比喻、比興手法,語言生動活潑,韻律齊整,流傳方便,易歌易記。譬如廣受贊譽的壯家《敬酒歌》就有那么一句:“敬茶完了把酒來,篩杯淡酒上高臺,今日飲酒成雙杯,早種牡丹夜望開。”“來”“臺”“杯”“開”這些韻腳的押韻使得歌曲朗朗上口,回味無窮,將壯族人的熱情好客與親切友好展現得淋漓盡致。(4)內容與時俱進。壯歌的歌詞沒有固定的格式與內容,往往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壯族人在情之所起時信手拈來,直接反映現實生活,韻味十足。20世紀50年代,一曲《紅水河有三十三道彎》使得廣西原創民歌走進大眾視野:“紅水河,到底有多長?咪啰喲嗬!紅水河,尼呀啦,毛主席的恩情比你長啰!”這首民族性與時代感兼具的壯歌,深得大眾喜愛,遠傳海外,經世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演唱后紅極一時。獨具特色的傳承形式、豐富的人文功能、鮮明的藝術特色及與時俱進的創作內容是壯歌世代傳唱、經久不衰的力量源泉。
壯歌在短視頻平臺的表現形式十分豐富,多以敘事為主,具有藝術與文化特性,前后出現了以王三姐為代表的用質樸歌詞體現生活日常的歌手、以黃楚權為代表的用壯語演唱流行音樂的音樂人,亦有喜愛在壯鄉街頭用壯語結合嘻哈說唱的方式與老一輩歌手一較高下的創作人。隆林韋德華是壯歌通過短視頻傳播的一個典型例子。韋德華是廣西隆林壯族山歌的傳承人,2017年開始醞釀革新山歌,使之適應新時代與年輕人的審美趣味,多年來不輟耕耘,在生活中尋找壯歌創作的靈感。韋德華總結山歌傳播規律是文不如圖,圖不如音,音不如視頻,文圖音視頻有機結合最好。他琢磨短視頻化山歌改造路線,創作出一系列贊頌壯鄉風情的優質視頻內容。南盤江調贊美壯鄉田園的老歌《谷滿倉》,經韋德華策劃再創作,改短面加入歡快的鼓點如打谷子聲以及高低音、多聲部和聲,音樂節奏增強,在抖音平臺一經播出即成為爆款,一時間廣為傳唱。
廣西壯歌獨特的藝術性與文化性兼具,是熱情樂觀的壯族人在這“鋪滿琴鍵的土地”上不輟耕耘創造出的特色獨具的文化。迷人的音韻,淳樸的民風,使壯歌在網絡場域中呈現出別樣的敘事性傳播內容形態。
三、廣西壯歌文化的傳播策略
目前,廣西壯族山歌的歌手與聽眾都趨于老齡化,曲調、唱腔單一,傳承、創新無力。最明顯的例證是,廣西壯族山歌沒有能唱響全區、全國的代表作,在短視頻時代,專業的壯歌傳播者更是寥寥無幾。要探索出適合的文化傳播路徑,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促進壯歌文化傳播主體多樣化
傳播者是傳播的主體,直接影響文化傳播的效果。新媒體時代,短視頻的壯歌傳播者主要以壯族為主,為擴大壯歌文化的影響力,自治區相關部門應采取積極措施,促進傳播主體多樣化,鼓勵培養壯歌傳播人才。在各大高校開展選拔、培養工作,設立專門機構,從壯歌演唱到短視頻制作、數據分析與運營等各方面著力培養能夠勝任廣西壯歌文化傳播的新時代人才,鼓勵大眾參與,挖掘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青年演唱者與老一輩壯歌傳承者的交流,最大程度還原壯歌文化,在此基礎上創新,打造大眾喜愛的文化符號。自治區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為壯歌文化的傳播開辟道路,構建公共設施,為壯歌的演唱交流提供場所,以政策、資金手段鼓勵更多的人才加入壯歌文化傳播的隊伍。不斷促進壯歌文化傳播主體的多樣化,才能更好促進壯歌文化在短視頻平臺的傳播。
(二)深入挖掘豐富的壯歌文化內涵
深入挖掘文化的意涵,是文化傳播的重要環節。要想在新媒體時代更好地傳播壯歌文化,必須明確傳播內容,通過走訪、搜集整理壯族地區原始的壯歌演唱方式、歌唱場合、傳唱意義等,系統完整地為受眾解釋壯歌的內涵,展現壯歌文化的獨特魅力。譬如在《壯族敬酒歌》中多次出現的“貝儂”一詞,壯語里“貝”指年長,“儂”意為年幼,因壯語中已有指“朋友”的詞語,所以壯族語言中用“貝儂”指朋友的用法極少,這里“貝儂”可以是兄弟姐妹的意思,意指親人。“貝呀儂哎,壯家敬酒要唱歌嘞。山歌聲聲伴酒忙,貴客越多心越暖。貝儂哎,好比春風過呀過山坡。”將遠方的貴客比作親人,展現了壯鄉人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的性格特點。“貝儂”不僅是一種語言符號,也是壯鄉的文化特征,這樣的意蘊應當在傳播的內容中體現出來。在內容為王的短視頻時代,只有深度挖掘壯歌文化的豐富內涵,才能為民族文化的傳播帶來源源不斷的力量。
(三)明確受眾特征與個性定制
受眾是傳播行為的接受者,也是信息傳播的目的地,傳播活動離開受眾就失去方向和目的。廣西壯歌在短視頻平臺傳播的探索中,必須重視受眾的地位。在壯歌受傳者日益多樣化的今天,應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工具做好受眾特點分析工作,根據其需求與個性推送定制化壯歌內容:向往淳樸的,發布原始壯民演唱的曲目;喜歡流行樂的,推薦黃楚權一類將壯歌融于流行音樂的歌手;追求趣味的,推送王三姐這類將生活與壯歌結合的博主;針對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適當發布壯歌的英文版……只有對癥下藥,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受傳者特征制作個性化內容,使得壯歌文化為受傳者所理解與喜愛,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短視頻平臺,提高壯歌文化的傳播效率。
(四)創新壯歌的傳播方式
掌握好傳播的方式與渠道對于壯歌文化傳播至關重要。目前壯歌在短視頻平臺的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缺乏領軍人物,加快創新壯歌的傳播方式迫在眉睫。壯歌文化傳播者在短視頻平臺應善用3D等技術手段,將壯歌詠唱現場呈現在受眾眼前,給受眾帶來場景化體驗,仿佛置身大山中,近距離感受壯族人的親切熱情與優美婉轉的壯歌帶來的文化震撼。亦可通過將新舊歌曲進行改編,改變壯族民歌帶給大眾的山水之歌的印象。將以前的壯族歌曲用新的方式演唱,在新音樂中融入壯歌的演唱精髓,也不失為一種吸引受眾的有力手段。還可以樹立有代表性的壯歌文化傳播人設,以講創意故事的方式創新傳播路徑,在短視頻平臺連播以吸引受眾關注。只有不斷關注現代科技,重視新媒體傳播手段,運用到壯歌在短視頻平臺的傳播探索中,才能真正做好壯歌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五)形成反思與再生產的循環意識
研究廣西壯歌在短視頻平臺的傳播策略時,應當形成這樣的循環思路:作為傳播者,主動利用大數據等手段,獲取與分析信息,以此檢驗傳播效果,據此調整和規劃當前與未來的傳播行為。現下的壯歌短視頻制作,存在內容不精純、畫面過于粗糙等現象。短視頻不僅是聽覺的盛宴,更應為受眾帶來視覺的震撼,因此除了斟酌壯歌音樂內容,視頻畫面的制作也應考究。及時反思現階段壯歌在短視頻制作中的不足,提出相關改進方案,最大限度檢驗實踐的成果,再將理論回歸到實踐中去,形成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循環過程,銳意進取,精益求精,才能推動壯歌文化在短視頻平臺的有效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