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星星
摘 要:瑤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其舞蹈有著簡樸形象、生動活潑等特點。瑤族舞蹈中的形式美、服飾美、道具美等,為工筆畫創作提供了多種表現的可能,同時豐富了工筆畫的表現域。在工筆畫創作中,更好地表現瑤族舞蹈題材需要創作者提高多方面的素養,如注重寫生與速寫的訓練、挖掘瑤族舞蹈的文化內涵、重視舞者情感的傳達等。
關鍵詞:工筆畫;瑤族舞蹈;表現;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0-00-03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又都有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這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少數民族同胞大多能歌善舞,他們的舞蹈起源于日常的勞作、遠古的祭祀以及對于節日的慶祝等,舞姿大都輕靈飄逸、曼妙多姿、簡樸形象、神形兼備。瑤族便是眾多舞衫歌扇的少數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
瑤族主要分布于湖南、貴州、廣西、廣東、云南等地,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等,又有“盤瑤”“紅瑤”“坳瑤”“山子瑤”“花籃瑤”“過山瑤”“白褲瑤”等支系。瑤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少數民族,又有著許多的民間節日。因此,瑤族舞蹈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禱告求福,如《盤王舞》《動鼓》《仙女出堂》等;二是勞動生產,如《三十六套做屋長鼓舞》《蘆笙長鼓舞》等;三是節日習俗,如《獅子長鼓舞》《沖鼓舞》《蘆笙花傘舞》等。
一、瑤族舞蹈的藝術特色
由于瑤族舞蹈有一部分起源于日常生活的生產與勞動,如《三十六套做屋長鼓舞》,這段舞蹈表現的是瑤族人民建造屋子的過程,生動地體現了瑤族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其舞蹈動作一般具有粗獷豪放、簡樸自然等特點。
而那些偏重于祈福的舞蹈則顯得高深、玄妙莫測,如著名的系列舞蹈《盤王舞》中的《香請圣》段,在開壇時,有還原師、祭兵師和賞兵師三名師公,這些師公都頭戴師公帽,內著瑤族服飾,外披朱色師公袍,后背又有道教特有的象征圖案,雙手執香三柱于胸前。步法則踏“七星罡步”“屈伸步”等,以祈求神靈保佑瑤民風調雨順、吉慶豐收、心想事成等。從瑤族民間舞蹈動作中我們看到,瑤族民間舞蹈特點與瑤族民俗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從瑤族民俗活動演變而來的,是民俗文化的再現。
二、瑤族舞蹈在工筆畫中的表現
舞蹈在繪畫中的表現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舞蹈紋彩陶盆便是其代表之一。陶盆上分別有三組舞蹈人物,皆用類似平涂的手法表現而出,人物簡潔形象、生動活潑。《舞蹈紋彩陶盆》的出現,至少體現了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先民們就已經有了描繪舞蹈形象的習慣。在一些出土的畫像石、畫像磚上也多見舞蹈形象。五代時期,著名畫家顧閎中的代表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是現存較早的表現舞蹈形象的絹本繪畫。此作中的舞蹈形象雖以配角的形式出現,但其中舞女的形象已表現得繪聲繪色,舞姿曼妙,韻味十足,總的來講,以舞蹈為題材的古代中國繪畫相對少見。到了近現代,描繪舞蹈題材的中國繪畫才陸續出現,如黃胄、葉淺予、楊之光等,還有現任廣西藝術學院院長的鄭軍里教授,這些作品都以寫意的形式出現,工筆的形式則較少。究其原因,以寫意的形式來表現舞蹈形象較于工筆的形式來講相對容易一些。因為,寫意畫相較于工筆畫更容易以夸張變形的手法來表現舞蹈形象的婀娜多姿、動如脫兔等狀態,而夸張變形的手法在工筆畫中則十分考驗畫家的基本能力和綜合素養。如何以工筆畫的形式來表現瑤族舞蹈題材,是擺在畫家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筆者認為,要創作出優秀的表現瑤族舞蹈題材的工筆畫作品,則需要重視以下幾點。
(一)注重對寫生與速寫的訓練
中國畫史中關于寫生這一概念的出現由來已久,只不過古人的寫生與今人的寫生存在一定意義上的差別,現代意義上的寫生是指畫家對景對物作畫,也是畫家搜集繪畫素材、體驗自然造化及體會人文景觀來提高對事物認識方式的一種手段。對于瑤族舞蹈題材的表現,創作者必須提高對寫生的重視度。同時要實地考察瑤族舞蹈的特有文化,并用速寫對瑤族舞蹈形象進行記錄。速寫一詞來源于西方,是指在短時間之內對所見物象的一種描繪與記錄,是畫家記錄物象和積累素材的重要手段。相對于以照片的形式對瑤族舞蹈形象進行素材的搜集與記錄,以速寫的形式對瑤族舞蹈形象進行記錄與描繪,往往更能激發畫家當時的豐富情感,這種情感是創作優秀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在以工筆畫的形式表現瑤族舞蹈的時候,首先要以速寫的形式在短時間內準確地表現舞者動態,再以寫生的形式對舞者內心的情感進行揣摩、描繪。通過速寫與寫生兩種手段,既確保了舞蹈形體的準確性,又傳達出舞者內心情感的深刻性與滲透性。這樣的瑤族舞蹈工筆人物畫才能做到形與神的兼備,以此達到中國繪畫一直以來遵守的“以形寫神”與“傳神寫照”的美學理念。
(二)注重對瑤族舞蹈文化與生活的感悟
當下許多少數民族題材的中國畫作品要么缺乏對民族背后精神文化的挖掘,要么缺少對民族人文的關懷,抑或者只有民族形象的概念化描繪。藝術創作尤其是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創作,必須具備對少數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的深入了解,方能創作出優秀的少數民族題材作品,離開民族傳統以及地域文化談藝術作品的創作只能是閉門造車。因此,瑤族舞蹈題材的創作要堅持反映現實,主張創作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工筆畫要更好地表現瑤族舞蹈題材,就要求畫家要深入瑤族的民族文化,體驗民族風情,挖掘瑤族舞蹈背后的民族意蘊。少數民族畫家鄭軍里深諳此理,他講道:“這種深刻的意蘊,概而言之,就是民族文化精神和少數民族在當下現實生活中的心理、思想、情感,要達到民族風情的深入與突破,要求藝術家首先對少數民族文化有一個深刻的認知,對他們的生活有一個感性的體驗。”[1]的確,對于表現少數民族題材的中國人物畫家來講,深入研究少數民族的文化內涵及人文精神是創作出優秀作品的重要條件。對于瑤族舞蹈題材在工筆畫中的表現來講,更是如此,只有深入挖掘瑤族舞蹈背后的文化意蘊,方能不落入表現瑤族舞蹈形象概念化的窠臼。
(三)注重對人物情感的體現
舞蹈藝術是通過外在的肢體語言表達出內在的精神情感。“舞蹈藝術是內心情感外化于身體體現的一種人類本能藝術。‘內是內心情感,‘外是肢體動作的表現。肢體動作是外在的、可知的、顯現的,而心靈意象是內在無形的,是不可明確感知的,是不顯現在外在形式中的,所以只有先將內心情感得以浸透,才能將情感外化于形。”[2]因此,在以工筆畫的形式表現瑤族舞蹈的時候,不僅要準確地表現舞者形象,舞者內心的情感同樣不能丟失,要傳達出舞者內心情感的深刻性與滲透性。俞劍華曾指出:“繪畫的目的是以形寫神,形是神的物質基礎,形體是物質的具體的可以捉摸的,顯而易見的;精神是抽象的,不能捉摸的。形體沒有精神就是死的,精神沒有形體就是空的。形體與精神是矛盾而又統一,相反而又相成的。合則雙美,離則俱傷,缺一不可的,所以繪畫最高要求是形神兼備。”[3]因此,創作瑤族舞蹈題材的工筆畫,不僅要追求舞蹈形體的準確,更要追求舞者內心所傳達的情感,做到形與神的兼備,達到中國繪畫的最高標準——神韻。
(四)強化主題性創作
“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這為廣大藝術創作者指出了明確的創作方向,藝術創作者應當創作緊跟時代、反映生活的藝術作品。當下,能夠描繪時代風貌、記錄歷史發展的主題性美術創作已經成為繪畫的主流形式之一,從題材上來講,主題性美術作品應有特定的含義,具有相應的歷史性、社會性、政治性。緊扣瑤族舞蹈主題性的創作既是對瑤族文化的記載,亦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瑤族舞蹈題材的創作在內容上需緊跟時代步伐,我們可以通過瑤族舞蹈工筆畫作品謳歌新時代少數民族人民的精神風貌,也可以描繪少數民族的美好生活,還可以寄托少數民族人民的高尚情操。這種積極向上、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主題性創作就不失為一幅優秀的瑤族舞蹈題材中國畫作品。
三、瑤族舞蹈在工筆畫中的審美
(一)形式美
舞蹈藝術是舞者根據自己的審美意識與理想,以肢體為載體,對日常生活與自然物象進行的一種有規律性的動態藝術,是內在美與形式美的完美融合與高度統一。工筆畫的形式美體現在表現內容與表現手法之上,表現內容顧名思義就是創作者所表現的物象,表現手法則有夸張、變形以及做裝飾性的藝術處理等。
在表現瑤族舞蹈形象時,優秀的工筆畫家往往都會對舞者形象做夸張變形的主觀處理。這種夸張不是無拘束的變形,而是要在符合肢體生理習慣的前提下做適當的夸張與變形,這樣的藝術處理手法是蘊含著創作者對于舞者形象美的具體認知與感受的,不會流于符號式的呆滯,變得刻板。如劉鐵臂的作品《秋高圖》,此作描繪了花瑤女子梳洗的場景。畫中人物的面部、手部、肢體動作等均做了適當的夸張與變形,概括性地處理了五官、衣紋、頭發等細節,同時對瑤族服飾色彩進行了藝術加工。整幅畫作形象優美、生動自然,有著一種極具裝飾性的意味。文海紅的《瑤家姐妹》同樣是一件裝飾意味極強的作品,畫家把兩位服飾相同、動態類似的人物形態安排在一個空間之內,成功地利用高低的錯落以及疏密的變化來打破多個形象在一個空間內容易出現的呆滯局面。瑤族舞蹈藝術常常有多人重復一個動作的場景,當創作者要表現多名舞者的主題時,劉鐵臂的那種概括性處理細節以及適當夸張變形的處理手法和文海紅的多個類似動態形象的處理方式,為創作以瑤族舞蹈為題材的工筆畫提供了一種開拓性的思路,豐富了工筆作品中人物動態的表現域。
(二)服飾美
瑤族服飾樣式豐富多彩,男子上衣有對襟、斜襟等,褲子長短不一,廣西河池市南丹縣的“白褲瑤”男子則穿白色燈籠褲,下纏裹腿布;女子則穿袖口有著繡花的對襟長衫,腰系五彩飄帶,下身褲子長短不一,或者上身穿兩襟繡花的無領無袖短衣,下身著青色百褶裙等。服飾色彩常以黑色或深藍色為主,還有朱紅、湖藍、草綠、紫色等,搭配通常是明度一高一低。少數民族服飾大多五彩斑斕,因此,在工筆畫創作中,畫家往往不能受客觀物象固有色的限制,要根據畫面的整體色調和氛圍進行主觀的處理與強化。卞春香的作品《時代瑤風》,是在少數民族服飾色彩處理方面的成功之作,整幅作品以藍黑色調為主,六名尖頭瑤女性皆著深藍色服飾,似乎在為外國友人表演。畫家在處理這些相同顏色服飾的時候在整體中體現了一種變化,這些深藍服飾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色彩明度及純度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在整個畫面的色調及氛圍中顯得特別和諧與自然,完全沒有突兀感和單一感。何凌虹的作品《踏瑤青歌》表現的是瑤族女子歌唱表演的場景,整幅畫面在藍色、黑色、紫色、黃色中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艷麗的服飾色彩在畫面中完全沒有凌亂感,反而凸顯了人物服飾濃烈厚重的色彩。
瑤族舞蹈服飾或色彩艷麗、五彩斑斕,或服飾統一、色調一致。因此,工筆畫創作者對于色彩的運用與認知要更加全面,找出與繪畫風格相一致的契合點,在單一的色調中表現變化,在豐富的色調中尋求統一。
(三)道具美
瑤族舞蹈大多與宗教祭祀相關,所以舞蹈道具相對繁多,如長鼓、銅鈴、兵器、簡木、谷幡等。舞蹈中的道具豐富了舞者情感的表達,同時增強了舞蹈動作的多樣性和舞者身份的象征性。瑤族舞蹈道具的多樣性反映在工筆畫中也增強了畫面的豐富性和情感的表達性。工筆畫創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瑤族舞蹈道具背后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這樣才能豐富畫作中的情感表達,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魏恕的《瑤族鼓舞圖》描繪了三位在節日之時跳長鼓舞的年輕男女,作品中展現的男性手中的長鼓與女性手中的長鼓造型各有特色,男性手中的長鼓則更顯威武與氣勢,而女性手中的長鼓則更顯精巧與柔美。
四、結束語
在文化自信日益明顯的今天,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發掘與傳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而民族舞蹈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工筆畫的形式表現瑤族舞蹈是傳揚和發掘瑤族文化的直觀手段之一。瑤族舞蹈中的形式美、色彩美與道具美等又是豐富工筆畫表現域的一個素材來源,對于瑤族舞蹈在工筆畫中的表現與審美的研究,可以鍛煉工筆畫創作者對于物象進行夸張變形的藝術處理手段,提高畫家的用色技巧,豐富和啟示中國人物畫的創作思路與方式,增強人們的民族認同感以及文化自信心,推進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等。
參考文獻:
[1]鄭軍里,陳健毛,陶義美,著.以懿文德:廣西少數民族中國人物畫研究[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9.
[2]賈璐.族群文化視域下的瑤族舞蹈審美研究——以富川瑤族舞蹈為例[D].廣西師范大學,2014.
[3]俞劍華.以形寫神——畫論隨筆[J].美術,1962(0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