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霜陽 鄒 玉 錢朝秦
江蘇省溧陽市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溧陽 213000
子癇前期(preeclampsia,PE)為妊娠期特有的一種疾病,其發病率為2%~8%[1]。目前,臨床中多采用血尿酸等指標對PE 發病進行預測,但血尿酸水平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且單一指標預測PE 發病效能相對較低,需聯合多個相關指標共同對PE 發病進行預測[2-3]。易栓狀態是致使PE 發病的重要原因,PE 病理與血管內皮損傷、易栓狀態密切相關[4-6];而血漿白蛋白(plasma albumin,PA)、游離蛋白S(free protein S,fPS)及D-二聚體(D-dimer,D-D)均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有關,同時還與機體的凝血功能狀況相關,推測血漿PA、fPS 及D-D 可能與PE 的發生存在一定的聯系。
樣本含量計算公式:n=Ψ2(Σsi2)/[Σ(xi-x)2/(k-1)],其中k 為研究組數,i、si 分別為各組均數、標準差估計值,x=Σxi/k,確定PE 患者、健康妊娠孕婦分別為112 例、120 例。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年12 月江蘇省溧陽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規律產檢的PE 患者112 例,記為PE 組;并選擇同期我院進行產檢的健康妊娠孕婦120 名,記為對照組。PE 組年齡23~36 歲,平均(30.25±2.88)歲;孕前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03~28.52 kg/m2,平均(22.39±2.37)kg/m2。對照組年齡22~38 歲,平均(29.75±3.37)歲;孕前BMI 18.14~28.71 kg/m2,平均(21.82±2.23)kg/m2。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2022042)。
納入標準:(1)PE 符合《婦產科學》[7]的診斷標準:妊娠20 周后至少出現2 次間隔<4 h 的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90 mmHg,伴有蛋白尿≥0.3 g/24 h 或隨機蛋白尿(+)或雖無蛋白尿但合并以下任一表現:①血小板降低(<100×109/L);②肝功能損害;③腎功能損害;④肺水腫;⑤新發視覺障礙或中樞神經系統異常。(2)單胎妊娠。(3)在我院進行體檢、生產。(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妊娠前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②合并地中海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③合并嚴重感染;④既往吸煙、酗酒;⑤非自然妊娠;⑥合并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⑦近3 個月內有抗凝藥物使用史。
采集所有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5 ml,枸櫞酸鈉抗凝,3 000 r/min 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8 cm)后分離血漿,置于-20℃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測定血漿PA、fPS;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D-D水平。
收集影響PE 發病的有關資料,主要包括年齡、孕前BMI、孕次、產次、產史、分娩孕齡、分娩方式、SBP、DBP、尿蛋白、血肌酐、血尿酸、血鈣、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血漿PA、fPS 及D-D 水平。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繪制受試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價血漿PA、fPS 及D-D 水平對PE 的診斷價值。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E 組SBP、DBP、尿蛋白、血尿酸、纖維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 反應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及臨床資料比較
PE 組血漿PA、fPS 水平低于對照組,D-D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漿PA、fPS 及D-D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血漿PA、fPS 及D-D 水平比較()
注PE:子癇前期;PA:血漿白蛋白;fPS:游離蛋白S;D-D:D-二聚體
以SBP、DBP、尿蛋白、血尿酸、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 反應蛋白水平為自變量(均為連續變量),PE 為因變量(發病=1,未發病=0)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纖維蛋白原、PA、fPS、D-D 為PE 發病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PE 發病的影響因素分析
血漿PA、fPS、D-D 聯合檢測的曲線下面積高于各指標單獨檢測。見圖1、表4。

圖1 血漿PA、fPS、D-D 及三者聯合對PE 發病預測的ROC 曲線

表4 血漿PA、fPS、D-D 聯合檢測對PE 發病的診斷價值
PE 臨床表現為妊娠期血壓增高,并可伴有其他臟器損害,嚴重威脅母嬰安全[8-10]。PE 病因較為復雜,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PE 的病理與血管內皮損傷、交感神經激活及易栓狀態有關[11-12]。目前臨床尚缺乏對PE 發病進行預測的高特異度指標,亟須尋找。
本研究結果顯示,PE 組SBP、DBP、尿蛋白、血尿酸、纖維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 反應蛋白、D-D 水平高于對照組,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血漿PA、fPS 水平低于對照組;并且纖維蛋白原、PA、fPS、D-D 水平均為PE 發病的影響因素。推測可能原因為纖維蛋白原由肝細胞合成,能夠反映機體的凝血、纖溶活性,其水平變化與機體應激反應、動脈血栓形成有關,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與PE 發病密切相關[13];PA水平異常偏低表明患者可能出現嚴重的低蛋白血癥,且PA 水平降低較蛋白尿更為敏感;PA 水平異常降低可能為PE 發病的前期癥狀之一[14]。fPS 為體內天然抗凝血因子,其參與并維持機體凝血-纖溶系統的動態平衡,可通過抑制凝血酶原復合物的活性進而發揮抗凝作用,其水平降低會打破機體凝血-纖溶系統的動態平衡,進而增加PE 的發病風險[15-16]。D-D 水平異常升高,可提高PE 的發病風險,且D-D 水平越高PE患者病情越嚴重[17-18]。故在臨床中需注意對以上相關因素進行監測,以降低PE 的發病率。ROC 曲線結果顯示,血漿PA、fPS 及D-D 聯合檢測對PE 發病的診斷價值較高。分析血漿PA、fPS 及D-D 可對PE 發病進行預測的可能機制為,PE 患者由于動脈痙攣致使肝腎功能受損,嚴重影響白蛋白的合成、分泌及吸收,進而血漿PA 水平降低[19-20]。妊娠期及產后3個月內,孕產婦為維持胎盤功能、減少圍生期出血,體內促凝物質增加、抗凝物質減少;若該平衡被打破,可引發病理性高凝狀態;PE 患者由于胎盤絨毛間隙與螺旋動脈血栓形成、纖維蛋白沉積,PS 通過反應性參與纖溶活動增加,PS 明顯消耗,致使fPS 活性降低,進而增加PE 的發病風險[21-23]。D-D 可反映機體高凝狀態、纖溶亢進情況,正常妊娠期間血液本就處于高凝狀態,血管內皮損傷則可激活凝血因子,致使PE 的發生發展[24-26]。
綜上所述,血漿PA、fPS 及D-D 與PE 發病有關,且血漿PA、fPS 及D-D 三者聯合對PE 發病的預測價值較高,可作為臨床預測PE 發病的重要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