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雷 張月娥 楊彥輝 李 季 謝曉陽 劉蔡楊 雷 雨 王 毅
1.四川省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心外科,四川內江 641000;2.四川省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腎臟內科,四川內江 641000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中的Cajal 細胞的一類腫瘤。GIST 可以發生在食管到直腸的任何位置,但食管GIST 罕見[1]。本文報道1 例巨大食管間質瘤患者,以進食吞咽困難為主要癥狀,既往診斷為“食管癌”,經成功手術治療后恢復良好。通過文獻復習,對GIST 起源、診斷、治療進行分析,提高臨床醫生對本病的認識。
患者,女,72 歲,因“吞咽困難10+年,加重半年”就診于四川省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患者15 年前行膽囊切除術,糖尿病史7 年,口服二甲雙胍,血糖控制可。自訴10+年前診斷“晚期食管癌”就診于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中醫醫院、資中縣醫院等多家醫院,未行手術治療及化療等。半年前開始吞咽困難加重,以“食管腫瘤”收住我院胸心外科。一般查體及血生化未見明顯異常。輔助檢查:食管鋇餐提示食管中下段及賁門處見長約14.3 cm 的不規則充盈缺損,局部食管壁僵硬,賁門鄰近胃底形態不規則,黏膜破壞中斷,食管腔狹窄,考慮食管中下段及賁門部癌,病變累及胃底(圖1A)。CT 檢查提示食管-胃底部巨大軟組織腫塊,腫瘤大小10.7 cm×7.9 cm×1.6 cm,其內密度不均,可見斑點狀鈣化灶,增強掃描呈明顯不均勻強化,多系腫瘤性病變,考慮食管癌。肝實質多發稍低密度結節,考慮轉移性病變可能(圖1B)。腹部MRI 檢查:肝內多個異常信號結節,部分信號不均勻,增強均未見確切強化,轉移性病變不能除外(圖1C)。胃鏡提示:食管距門齒21 cm 處見一巨大新生物,血管紋理豐富,質脆易出血(圖1D)。病理活檢示:GIST。由于患者進食困難,經充分術前溝通后我院胸心外科于2021 年7 月23 日在全麻下經右胸、腹兩切口(Ivor Lewis 手術)食管腫瘤及部分胃切除、食管-胃端側分層吻合,術后病理:腫瘤大小14.5 cm×9.0 cm×7.5 cm(圖2A),符合GIST,伴凝固性壞死,核分裂計數>10/50HPF,危險度評估為高,食管切緣及胃切緣未見腫瘤殘留,送檢淋巴結未見腫瘤;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CD117(+),SDHB(+),S-100(-),SOX10(-),AE1/AE3(-),CAM5.2(-),CD34(+),Desmin(-),DOG-1(+),P40(-),Ki-67(+,約10%),SMA(-)(圖2B~C)。術后7 d 進食,順利出院。術后予以甲磺酸伊馬替尼0.4 g,1 次/d,口服治療,術后3 個月復查食管鋇餐示吻合口鋇劑通過順暢,未見腫瘤復發(圖3)。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2020013)。

圖1 術前患者相關檢查

圖2 術后標本及病理結果

圖3 術后3 個月上消化道鋇餐檢查
GIST 起源于肌間神經叢中的Cajal 間質細胞,該細胞被認為是胃腸運動活動的起搏細胞,啟動和維持胃腸道的蠕動[2]。GIST 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并且有潛在的惡性生物學行為,最常見發生的部位是胃,其次是小腸[3],在我國GIST 的發病率每年在(10~20)/100萬,多為散發,偶有家族聚集[4]。食管GIST 極為罕見,占比<1%[5-8]。目前認為,約85%GIST 的發生與酪氨酸激酶受體或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α 基因突變有關,余下的可以追溯到沒有酪氨酸激酶受體或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α 基因突變的野生型或非基因突變狀態GIST[9-11]。
由于GIST 的臨床癥狀不典型,早期診斷較困難,容易誤診、漏診[12]。本例報道患者多年前即被誤診為“食管癌”,由于腫瘤巨大均未行手術治療。因此,術前明確診斷對于GIST 的治療方案制訂至關重要。CT掃描和MRI 被推薦用于GIST 的診斷,大多數GIST是通過內窺鏡檢查發現,但有相當一部分腫瘤是CT掃描偶然發現腫塊,并進一步行活檢而最終診斷的。GIST 的病理活檢是診斷的金標準。主要基于形態學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表現,其形態類型包括梭形細胞型(約占70%)、上皮樣細胞型(約占20%)和混合型(約占10%)[11]。診斷的主要免疫組化標志物為CD117 和DOG-1[13-14]。
一般來講,由于存在惡性潛能,完整的手術切除是治療原發性GIST 的首選方法[15-17]。GIST 的轉移主要是局部浸潤和血行轉移,而肝臟是其最常發生遠處轉移的臟器,而很少發生腫瘤轉移到淋巴結。但當懷疑有淋巴結轉移時,應考慮進行淋巴結清掃[15,18-19]。腫瘤的大小及是否有其他臟器轉移并不是手術的禁忌證,手術治療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可提高其生存率,部分患者還可以達到治愈[20]。但食管GIST 應采用哪種手術方法仍然存在爭論,一般認為對于較小的食管GIST(2~5 cm)應考慮行內鏡下切除或腫瘤摘除術,并建議對>9 cm 的GIST 進行食管及腫瘤的部分切除或食管切除術[21-23]。部分患者手術不能完全切除或患者不能耐受手術,即使手術治療已完整切除病灶,由于GIST 對放療、化療都不敏感,其術后5年腫瘤的復發或轉移概率仍然>50%[15]。分子靶向藥物甲磺酸伊馬替尼對患者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晚期GIST 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可以達到45~57 個月[24]。伊馬替尼可以抑制酪氨酸激酶及其受體的磷酸化,從而抑制間質瘤細胞的增殖分化,最終誘發凋亡而達到治療的目的[25]。術后有中、高度復發風險的GIST 患者,伊馬替尼作為術后輔助治療首選藥物,可有效預防復發和轉移[25-27]。而對于伊馬替尼耐藥或不耐受的晚期疾病患者,舒尼替尼和雷戈拉非尼分別作為二線和三線藥物進行繼續治療[28]。本例患者腫瘤巨大,且肝部結節未行病理活檢,術后輔助治療選用伊馬替尼(400 mg/d),術后3、6 個月來我院復查CT,未見明顯進展。遺憾的是,由于經濟原因,患者術后未行基因檢測。
綜上,食管GIST 較為罕見,手術治療被認為是首選治療,本研究報告了1 例成功切除的巨大食管GIST。腫瘤的大小及是否有其他臟器轉移并不是手術禁忌證,巨大的GIST 通過術前綜合評估,制訂個體化手術方案,術后靶向藥物輔助治療等綜合治療有助于提高GIST 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