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娟 莫如芬 鄒迪莎 鄧瓊燕 王嘉 于健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2型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而腎性貧血是慢性腎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主要并發癥,因此DN 患者隨著病情發展常會并發腎性貧血,使病情惡化[1]。貧血是CKD 患者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可進一步增加DN 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風險[2]。臨床研究認為DN 患者的CKD 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會出現貧血,而對CKD 分期早期并未重視,這將不利于DN 不同CKD 分期患者早期病情控制與預防[3]。本研究通過對DN 不同CKD 分期患者貧血狀況、血清生化指標進行分析,研究DN 不同CKD 分期患者貧血狀況及與各血清生化指標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1 年8 月~2022 年10 月在我院確診治療的DN 患者共200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臨床CKD 分期分為5 組:CKD1 組(腎小球濾過率≥90%)38 例,男24 例,女14 例,年齡34~69歲;CKD2 組(腎小球濾過率60%~89%)56 例,男35例,女21 例,年齡30~73 歲;CKD3 組(腎小球濾過率30%~59%)62 例,男37 例,女25 例,年齡28~74歲;CKD4 組(腎小球濾過率15%~29%)28 例,男16例,女12 例,年齡40~79 歲;CKD5 組(腎小球濾過率<15%)16 例,男10 例,女6 例,年齡50~76 歲。5 組患者年齡、性別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2012 年KDIGO 指南中CKD 分期定義[4]。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臟疾病;②惡性腫瘤;③活動性出血;④其他嚴重感染疾病;⑤缺鐵性貧血。
1.2 方法5 組患者均取3mL 空腹外周靜脈血血清標本,按儀器說明書進行分離待檢。采用羅氏公司Cobas C501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鐵、總鐵結合力、鐵蛋白、白蛋白、葉酸、血肌酐、胱抑素C。采用全自動BD 流式細胞儀檢測血紅蛋白(Hb)、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血小板。
1.3 評價指標①血紅蛋白、血清鐵、總鐵結合力、鐵蛋白、白蛋白、葉酸、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血小板、血肌酐、胱抑素C 等;②貧血狀況:貧血發生率及貧血嚴重程度,根據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制定的NCI 貧血分級標準,11g/dL<血紅蛋白(女性)、12g/dL<血紅蛋白(男性)則表示無貧血(0 級),10g/dL ≤血紅蛋白≤11g/dL(女性)、10g/dL ≤血紅蛋白≤12g/dL(男性)表示1 級貧血(輕度貧血),8g/dL ≤血紅蛋白≤9.9g/dL 表示2 級貧血(中度貧血),6.5g/dL ≤血紅蛋白≤7.9g/dL 表示3 級貧血(重度貧血),血紅蛋白<6.5g/dL 表示4 級貧血(極重度貧血)。
1.4 統計學分析以SPSS 19.0 軟件及Medcalc 統計本研究所有數據,所有計量資料進行正態分布分析,偏態數據行對數轉換,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 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性分析方法,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0 例患者中共有112 例(56.00%)發生貧血,其中CKD1 組9 例(23.68%),CKD2 組18 例(32.14%),CKD3 組47 例(75.81%),CKD4 組23 例(82.14%),CKD5 組15 例(93.75%),NCI 貧血分級與CKD 分期呈正相關(r=0.610,P<0.001);各 組不同級別貧血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980,P=0.000),見表1。各組年齡、病程、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血清鐵、總鐵結合力、白蛋白、血肌酐、胱抑素C 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小板、鐵蛋白、葉酸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NCI 貧血分級與患者年齡、病程、血肌酐、胱抑素C 呈正相關(P<0.05),與白蛋白、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計數、血清鐵、總鐵結合力等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1 各組貧血狀況比較[n(%)]
表2 各組間指標比較(±s)

表2 各組間指標比較(±s)

表3 NCI 貧血分級與各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DN 是2 型糖尿病患者發展為終末期腎病的重要誘因,CKD 是導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高風險因素,DN 患者的腎功能受損加重,患者體內促紅細胞生成素水平降低,導致機體紅細胞脆性增加、微血管產生溶血性貧血[5]。因此,臨床及時發現、控制和治療貧血將有益于DN 及CKD 患者病程進展。現有研究多關注CKD 分期3~5 期等較嚴重患者的貧血情況,而關于CKD 早期患者的貧血狀況的研究較少[6,7]。本研究納入CKD1~5 期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DN 患者CKD 不同分期的貧血狀況及與臨床指標的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200 例DN 患者中,發生貧血者有112 例(占56.00%),其中CKD1、CKD2 的患者中已經有23.68%、32.14%的較高貧血發生率,可見DN 患者CKD 早期(腎小球過濾>60mL/min)時就已經有較高的貧血發生風險,主要考慮CKD1、CKD2患者腎臟已出現損害,腎功能下降導致。同時,研究結果發現DN 患者NCI 貧血分級與CKD 分期呈正相關,即DN 患者CKD 分期越高,貧血程度越嚴重,臨床應盡早關注DN 患者CKD 分期情況,并給予相應的貧血防治措施。
本研究對不同CKD 分期患者的臨床指標進行比較發現,5 組年齡、病程、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血清鐵、總鐵結合力、白蛋白、血肌酐、胱抑素C 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白蛋白、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計數、血清鐵、總鐵結合力等與NCI 貧血分級呈負相關(P<0.05),提示在CKD 病程進展中,這些指標都會發生顯著變化。首先考慮在病程發展過程中,患者腎臟受損加重,蛋白隨尿大量排出,同時隨著患者年齡和病程的增加,臨床治療對低蛋白攝入的需求增加,導致患者體內發生低蛋白血癥,患者胃腸消化與吸收能力減弱,出現營養不良,進一步導致低蛋白血癥加重。長期的低蛋白血癥會增加血液濃度,破壞血液微循環,誘發氧化應激反應,導致紅細胞凋亡,出現或加重貧血[8]。國內外研究發現,DN、CKD 患者貧血與血紅蛋白水平有密切關系,主要體現在患者腎功能越差,血紅蛋白水平越低,貧血發生率及貧血程度越高[9,10]。尤其CKD 分期達到3 期后,腎功能損害顯著加重,貧血發生率顯著提高,血紅蛋白水平顯著降低[11]。血液中肌酐與胱抑素C 濃度與腎功能緊密關聯,DN 患者CKD 分期越高,其腎小球濾過率會顯著下降,相應的血肌酐與胱抑素C 濃度會升高,且均是判定腎功能異常的獨立影響因素,可見血肌酐與胱抑素C 在DN 患者貧血評估中具有一定價值[12,13]。
綜上所述,DN 患者CKD 分期早期就已有較高的貧血發生率,且隨著分期的增加,貧血程度更加嚴重,因此臨床需關注患者早期的貧血情況,及時預防與治療。